教育规律读本:育人三十六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因材施教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因材施教”,源自宋代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孔子教人,各因其材。”64宋代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征引张栻之语“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65,阐发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并在《孟子集注》中更明确地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66

因:根据;材:与教育相关的素养、志趣、才能等;施:施加,给予。“因材施教”的意思是,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依此教育理念,教育者首先应了解教育对象,察其志趣、知其短长;其次教育要看对象,因人而教,各尽其才;同时不能因人愚顽而放弃教育,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论语》记载了孔子因材施教的许多故事。如:“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67(《论语·为政》)大意是:子游和子夏同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但孔子回答不同。对子游强调“敬”,对子夏强调“色”,这是因为子游能养活老人但恭敬不够,子夏能孝敬老人但不能和颜悦色。

又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68(《论语·先进》)其意为:子路问孔子,听到好主张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你不听听他们的意见怎么就去做呢?冉有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就去做。公西华不理解为何同问而不同答。孔子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抑制他。

历史上,更是不乏因材施教而成功的案例。如西晋文学家左思,幼时,父亲培养他书法,他对书法毫无兴趣;父亲又让他学鼓琴,但学了很长时间也弹不出一支像样的曲子。后来父亲发现他有文学天赋,让他改学诗词歌赋,竟然一举成名,成为文学大家,把当时的文学创作推向一个高峰。

(北京语言大学 李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