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日记》:后四日
王秀楚的笔记中对扬州沦陷的描述,至少在一个世纪里使得关于这一事件的其他叙述黯然失色;其中留下的关于一座清初城市的废墟印象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人们往往设想它需要在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得到恢复。着眼于地方性的细节而非全国性的意义来分析这份笔记,我们或许会得到相反的印象。围城和城民被杀仅为笔记中前六日的现象,笔记中的后四日同样重要。阴历五月二日,即王秀楚笔记中的第七日:
传府道州县已置官吏,执安民牌遍谕百姓,毋得惊惧……初三日,出示放赈……初四日,天始霁……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初五日,幽僻之人始悄悄走出……
最后这天,王秀楚的兄弟由于在城陷期间受伤而死。而且,王秀楚依然不敢回到自己家里:他与妻子儿女过了一段隐居生活,试图避开在城市街道上游荡的暴徒们的注意力。尽管如此,随着官员的任命,法律和秩序开始回归。当局着手清理街道,为幸存者提供食物。知府任民育据说在陪伴史可法出城时被杀,加上县令罗优龙93的死亡,该城与南明的联系被切断;随着弘光皇帝逃离南京,以及扬州陷落三个星期之后南京不流血的投降,南明无论如何终将垮台。94
等到多年以后王秀楚撰写这份笔记之时,他已经能够反思那些可怕的日子与“后之人幸生太平之世,享无事之乐”的反差,即便在他看来这一代人同样“不自修省,一味暴殄”。95仔细阅读他这份笔记,我们只能得出如下结论:终其一生,他肯定目睹过晚明扬州的繁华、改朝换代战争期间该城的毁灭,然后是这座城市在新的清王朝之下的迅速复兴。
1Crossley, The Manchus, p. 41.
2莫东寅:《满族史论丛》,第60—61页。
3Crossley, The Manchus, p.p 52-53, 212; Hummel, ed.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pp. 594-599.
4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240—241页。
5关于结构化叙事,见Maier, “Consign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to History”。
6王秀楚:《扬州十日记》。
7《(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第44卷,第49页。
8同上,第33卷,第5页。
9Parsons, The Peasant Rebellions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pp. 2-6.
10《(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第44卷,第50页。
11同上,第49、50—51页。
12同上,第69卷,第28页。关于张献忠,见Hummel, ed.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pp. 37-38。
13《(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第70卷,第22页。
14见本书第一章,注17。
15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232、240页。在第二起涉及强奸的例子中,妇女的籍贯身份未被提及,但其姓“焦”(与著名学者焦循同姓)是本地常见姓氏。
16同上,第232页。关于扬州的山陕和徽州世系,见《(嘉庆)江都县续志》,第12卷,第21—22页。
17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231页。司徒琳的译文(Struve, Voices from the Ming-Qing Cataclysm, p. 47)暗示王秀楚可能是一名学者。这种解释有道理,但不够确切;该书有一段话涉及王秀楚是否曾在一名满人军官面前自称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18亦见本书第八章。
19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235页。
20同上,第241页。
21同上,第230页。
22转引自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nking,” 第104页,第689页注4。
23Wakeman, The Great Enterprise, 1: 573.
24《(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第49卷,第41页。
25抗日战争期间的一些图画显示,有的大城市在战争前夕几乎已经空无一人,见Tong & Li, The Memoirs of Li Tsung-jen, p. 334;以及George Johnston关于1944年桂林的描述,见Kinnane, George Johnston, pp. 52-53。
26Wakeman, The Great Enterprise, 1: 362; Hummel, ed.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pp. 37-38, 491-493.
27Hummel, ed.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pp. 410-411.
28戴名世:《扬州城守纪略》,第51页。
29同上。
30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229页。
31同上,第231页。
32同上,第128页。
33Wakeman, The Great Enterprise, 1: 547.
34Struve, Voices from the Ming-Qing Cataclysm, p. 31.
35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229页;Mao, “A Memoir of Ten Days’ Massacre in Yangchow,” p.516。
36英译见Mao, “A Memoir of Ten Days’ Massacre in Yangchow”。
37在扬州南面的嘉定,据说城陷后12小时内有两万人死于大屠杀(Wakeman, The Great Enterprise, 1: 659)。
38同上,第547页,第563—564页注158。
39同上,第547页,该书引自Maurice Collis, The Great Within, p. 63,后者又引自Backhouse & Bland, Annals and Memoirs of the Court of Peking, p. 187。
40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24—242页。
41《(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第45卷,第1页。
42同上,第49卷,第39页。
43英译见Mao, “A Memoir of Ten Days’ Massacre in Yangchow,” p. 522。
44Wakeman, The Great Enterprise,上册,第562页注155。
45《(乾隆)江都县志》,第29卷,第25页。
46同上,第26页。
47许凤仪、朱福烓:《扬州风物志》,第85页。
48全祖望:《梅花岭记》,第211页,转引自Wakeman, The Great Enterprise, 1: 564-566。关于全祖望,见Hummel, ed.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pp. 203-205;以及Mote, “The Intellectual Climat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pp. 47-51。全祖望对清朝感到失望,对明朝遗民历史的兴趣增强,牟复礼以此为背景考察了这一版本的史可法之死的故事。
49全祖望:《梅花岭记》,第211页。
50韦明铧:《说扬州十日》。
51易君左:《闲话扬州》,第22页。
52Hummel, ed.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pp. 701-702.
53可以比较一下全祖望(《梅花岭记》第211页)与戴名世(《扬州城守纪略》第51页)的说法。
54Wilhelm, “The Po-hsüeh hong-ru Examination of 1679”; Struve, “Ambivalence and Action”.
55扬州文物研究室、史可法纪念馆编:《亮节孤忠史可法》,第2页。
56关于这些及其他称赞史可法的作品,见同上书。
57见《史可法评价问题汇编》。
58朱自清:《说扬州》,第36页。
59Wakeman, The Great Enterprise, 上册,第351页注108;Goodrich, ed., 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1: 216。
60关于吴甡,见Goodrich, ed., 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2: 1494-1495;关于袁继咸,见Hummel, ed.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pp. 948-949,不过该书未提及袁继咸在扬州的任职情况。
61李斗:《扬州画舫录》,第8卷,第171页。
62关于北湖各家族,见本书第五章。王玉藻为李植(1577年进士)女婿,1585年,后者和其他一些御使因为弹劾当朝大学士申时行(1535—1614)而被罢官降级,这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导致了东林党的形成(《明史》,第20册,第124卷,第6141—6145页;《清史稿》,第45册,第500卷,第13 827页;Goodrich, ed., 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1: 331, 2: 1188)。李植曾孙李宗孔是清初扬州的著名人物,见本书附录。
63根据阮元的说法(《广陵诗事》,第3卷,第5页),清初宗氏家族生活在扬州东边江都的一个市镇宜陵。
64《(雍正)扬州府志》,第21卷,第23页。
65同上,第29卷,第7页。
66《(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第49卷,第40页。
67同上。
68《(雍正)扬州府志》,第29卷,第57页。
69《(嘉庆)仪征县续志》,第33卷,第6页。
70戴名世:《扬州城守纪略》,第45页。
71《(嘉庆)仪征县续志》,第33卷,第6页。亦见罗振常:《史可法别传》,第22页。
72《(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第49卷,第33—37页。
73焦循:《扬州北湖小志》,第3卷,第8页。
74李斗:《扬州画舫录》,第8卷,第167—172页。
75《(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第49卷,第33—37页。
76同上,第41页。
77同上,第40页。
78《清史稿》,第45册,第287卷,第13 826—13 827页。
79《(雍正)扬州府志》,第29卷,第57页;《(道光)泰州志》,第24卷,第6页。
80见本章注63。
81森纪子:《盐场的泰州学派》,第62页。
82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第482—483页。关于沈德符,见Goodrich, ed., 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2: 1190-1191。
83同上,第483页。
84《(咸丰)重修兴化县志》,第8/6卷,第6页。
85Goodrich, ed., 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1: 562-566.
86关于宗元鼎的生平,见《清史稿》,第44册,第484卷,第13 333页。关于简略的英文传记,见Strassberg, The World of K’ung Shang-jen, p.371, 注61。石听泉(Richard Strassberg)的注释是一部关于17世纪晚期扬州知名文人传记的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见该书第371—372页。
87Meyer-Fong, “Site and Sentiment,” pp. 125-127. 李斗(李斗:《扬州画舫录》,第10卷,第217页)误以为宗观是宗元鼎之父,实为堂兄弟。
88《(乾隆)江南通志》,第107卷,第25页。
89《(咸丰)重修兴化县志》,第8/6卷,第6—7页。
90《(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第53卷,第14页。
91李斗:《扬州画舫录》,第8卷,第170页。
92同上,第171页。
93史德威:《维扬殉节纪略》,第4—5页。
94Wakeman, The Great Enterprise, 1: 569-579.
95Mao, “A Memoir of Ten Days’ Massacre in Yangchow,” p.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