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配套测试10:刑法配套测试(第十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我国刑法中的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虽然包括盲人,但甲实施伤害他人的行为时其辨认与控制能力并未受到失明的影响,不应将其认定为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选项A错误。聋哑人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但乙长期在公共场所实施扒窃活动,对自身行为的违法性具有充分认识,应认定其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选项B错误。服用安眠药陷入熟睡,不影响丙的责任能力的判断,致同床的婴儿被压迫窒息死亡,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选项C错误。醉酒的人犯罪,不影响刑事责任的认定。选项D正确。

2.答案:A。根据《刑法》第17条规定,甲某由于过失造成乙某的死亡,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甲某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对乙某的死亡不负刑事责任。

3.答案:C。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可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相对负刑事责任与完全负刑事责任三个年龄阶段:(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不满12周岁;(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已满12周岁不满16周岁也称相对无刑事责任年龄阶段;(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已满16周岁的。

4.答案:D。计算甲的盗窃的数额肯定不能包括14岁时抢劫的数额。根据《刑法》第17条规定,甲对其13周岁时的盗窃行为不负刑事责任。甲仅对17周岁时和18周岁时的盗窃行为负刑事责任。甲盗窃数额为5000元。

5.答案:D。《刑法》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6.答案:D。《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7.答案:D。《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分则中规定的犯罪,凡是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其主体包括单位的,该条之罪的主体就不包括单位。破坏生产经营罪、骗取出口退税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因此A、C选项不能构成单位犯罪。单位犯罪除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犯罪外,还必须为单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违法所得大部分归单位所有,B选项中虽然以单位名义实施,但违法所得归自己所有,不属于单位犯罪,故B选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

8.答案:D。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故D选项正确。

9.答案:C。单位犯罪既可以是故意犯罪,也可以是过失犯罪。多数单位犯罪是故意犯罪,但也有极个别单位犯罪是过失犯罪,如“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故A选项是正确的。

根据《刑法》第30条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人民法院属于机关,故B选项正确。

《刑法》第31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故D选项正确。

根据2009年两高《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单位自首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来自动投案,但如实交待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的,可以视为自首。所以C选项错误。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答案:B。《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于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A选项不符合题意。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于故意将他人打成重伤的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B选项符合题意。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贩卖毒品罪负刑事责任,而对走私、运输毒品罪不负刑事责任,C选项不符合题意。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不负刑事责任,即使按照故意伤害罪认定其行为性质,由于其危害结果为轻伤,也不负刑事责任,D选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

11.答案:C。《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C选项符合题意,当选。

12.答案:D。《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由于其未满16周岁,双方自愿发生性行为也未造成严重后果,不认为是犯罪,B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新刑法已经取消奸淫幼女罪的罪名,AC选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

13.答案:D。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A选项不符合题意。根据《刑法》第358条[1]的规定,组织卖淫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B选项不符合题意。根据《刑法》第318条的规定,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C选项不符合题意。《刑法》第345条第1款规定,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量巨大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量特别巨大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346条规定,单位犯本节第338条至第345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盗伐林木罪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D选项符合题意,当选。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

14.答案:C。《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甲只有年满16周岁才能对盗窃罪承担刑事责任,其盗窃数额也应当按照年满16周岁后盗窃的数额进行计算,即合计9300元,C选项符合题意,当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5.答案:D。《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由此可见,D选项符合题意,当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6.答案:B。选项A、C错误。《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选项A属于失火行为。选项C属于故意毁坏财物的行为。15周岁的未成年人对于上述两种行为均不承担刑事责任。

选项B正确,选项D错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的答复意见》规定,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刑法》第17条中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据此可知,选项B中甲使用暴力将他人打成重伤,甲应对造成他人重伤的结果承担刑事责任,构成故意伤害罪。选项D中,甲的行为仅造成被害人轻伤,不构成犯罪。

17.答案:C。根据《刑法》第17条规定,不满12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实施犯罪时的年龄,一律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过了周岁生日,从第2天起,为已满××周岁。

18.答案:D。根据《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9.答案:A。根据《刑法》第134条规定,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要求是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

20.答案:B。本题考核特殊身份。特殊身份是指行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资格,以及其他与一定的犯罪行为有关的、行为人在社会关系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状态。第①、③、④句正确,第②句错误。性别、国籍也能成为特殊身份。例如,妇女单独不能成为强奸罪正犯,外国人不能成为中国刑法上背叛国家罪的正犯。首要分子不属于特殊身份,而是在犯罪过程中形成的犯罪地位、作用。例如,黑社会、恐怖组织的首要分子,聚众斗殴的首要分子,均是在犯罪过程中获得的地位,与构成该罪的主体资格要求无关。

21.答案:C。《刑法》第237条[2]并未限定男性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女性完全可能构成本罪。故甲构成本罪,A选项错误。根据《刑法》第267条[3]的规定,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抢夺行为,且在抢夺过程中身上携带有凶器,这就具备了认定的条件,而不考虑凶器是否使用。因此尽管乙并未使用自制的火药枪,但仍然属于“携带凶器抢夺”,构成转化型抢劫罪。又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需要对抢劫罪等八种罪行承担刑事责任,所以乙应当构成抢劫罪。B选项错误。根据《刑法》第238条第3款的规定,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行为应当以非法拘禁罪定罪处罚。另根据《刑法》第238条第1款和第2款的规定,只有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时,本罪才能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本选项中丙并未使用暴力,因此即使致人死亡,也不影响罪名的变化,因此丙不能构成绑架罪或故意杀人罪。由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只对绑架罪、故意杀人罪等八种罪行承担刑事责任,而无须对非法拘禁罪负责,故丙不构成犯罪。C选项正确。根据《刑法》第411条的规定,放纵走私罪的犯罪主体仅限于海关工作人员,而不包含司法工作人员。故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

22.答案:C。刑事责任能力是行为人辨认(认识自己行为内容、社会意义和后果)和控制(支配自己实施或不实施特定行为)能力。行为人即使有某种精神疾病,但如果该精神病对其辨认与控制能力没有任何影响,那么行为人就属于完全责任能力人。从行为人甲杀人、自首等一系列行为来看,行为人清晰地知晓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并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支配自己完成上述行为,属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3.答案:A。选项A,吸毒后产生幻觉,误以为是他人追杀自己而伤害他人,属于假想防卫。甲主观上没有伤害他人的故意,应当认定为过失致人重伤罪。A选项正确。选项B,乙以杀人故意刀砍陆某,构成故意杀人罪,在砍杀过程中突发精神病,根据不同刑法学说可分别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未遂和故意杀人罪既遂。B选项错误。C选项,现有证据足以证明丙已满15周岁,根据我国刑法,丙应当对包括爆炸罪在内的8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不需要查明丙的具体出生日期。C选项错误。D选项,丁在14周岁生日当晚已实施完毕故意杀人行为,尽管结果发生时丁已满14周岁,丁也不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D选项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D。选项A正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否区分主犯、从犯问题的批复》规定,在审理单位故意犯罪案件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不区分主犯、从犯,按照其在单位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判处刑罚。

选项B正确,因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实施单位犯罪的,按照单位犯罪论处。

选项C应当排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单位犯罪的,按照单位犯罪论处。

选项D正确,因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合伙企业实施犯罪的,应按照个人犯罪论处。

2.答案:ABC。选项D错误,对单位犯罪的处罚一般实行的是双罚制的原则,但是刑法分则中有少数几种单位犯罪采取的不是双罚制而是单罚制,即仅处罚直接责任人员。

3.答案:ABC。《刑法》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由此可见,ABC选项符合题意,当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C。

4.答案:BD。《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王某刚刚15岁,对于盗窃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其行为不构成盗窃罪,A选项不符合题意,B选项符合题意。由于王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而不予刑事处罚,当然也不存在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问题,但依法应当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对其加以管教,C选项不符合题意,D选项符合题意。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D。

5.答案:ABC。《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由此可见,ABC选项符合题意。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于故意伤害只有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才负刑事责任,D选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C。

6.答案:ACD。《刑法》第397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玩忽职守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A选项符合题意。《刑法》第398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酌情处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B选项不符合题意。《刑法》第254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报复陷害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C选项符合题意。《刑法》第417条规定,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D选项符合题意。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CD。

7.答案:AD。背叛国家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是中国公民,A选项符合题意。间谍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人都能够实施间谍行为,B选项不符合题意。洗钱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人都能够实施洗钱行为,C选项不符合题意。内幕交易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D选项符合题意。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D。

8.答案:ABCD。《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ABCD均符合题意,均当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

9.答案:ABCD。选项A说法错误。单位不仅可以成为故意犯罪的主体,也可以成为过失犯罪的主体,如《刑法》第137条规定的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就是单位过失犯罪。

选项B说法错误。单位犯罪不同于共同犯罪,单位犯罪是指单位本身犯罪,不是单位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的共同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的犯罪行为实际就是单位的行为。

选项C说法错误。单位犯罪的单罚制是只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有时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不处罚单位。

选项D说法错误。《刑法》第31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据此可知,对于单位只能适用罚金刑,不能适用没收财产。

10.答案:AD。刘某已经年满14周岁。《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经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选项A正确。依据《刑法》第29条第1款规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而并非可以,选项B错误。《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处罚。赵某教唆他人从事盗窃犯罪,在盗窃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应予处罚。选项C不正确。《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选项D正确。

11.答案:CD。根据《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因此,C、D是正选。A、B选项中只要其没有实施杀人行为,就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

12.答案:ABD。依照《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①故意杀人;②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③强奸;④抢劫;⑤贩卖毒品;⑥放火;⑦爆炸;⑧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处在此年龄段的人只对法律明文列举的上述几种犯罪负刑事责任,而对其他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具体来讲:(1)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法定八种性质的“行为”负刑事责任,而不管他所涉及的“罪名”是什么。(2)罪名以《刑法》第17条第2款列举的8种行为为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以外的行为,如果同时触犯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应当依照《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确定罪名,定罪处罚。根据该解释,应当依据第17条第2款的规定确定罪名,定罪处罚。在本案中,不满16岁的人拐卖妇女儿童过程中,强行奸淫幼女,满足强奸罪的构成要件,应以强奸罪定罪处罚。而不能按照《刑法》第240条加重犯规定以拐卖妇女、儿童罪定罪处罚。故C正确,ABD错误。

三、名词解释

1.答案: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根据主体的属性,犯罪主体可分为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根据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法律属性,可将自然人犯罪主体分为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2.答案: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3.答案: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者状态。

4.答案: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2)只有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才存在单位犯罪及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而并非一切犯罪都可以由单位构成。

四、简答题

1.答案:我国刑法将刑事责任能力[4]划分为四种情况:

(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简称刑事责任能力或责任能力。凡年满16周岁、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而智力发展正常的人就具备了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完全责任能力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应当依法负全部的刑事责任。

(2)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简称完全无责任能力或无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一是未达责任年龄的幼年人;二是因精神疾病而没有刑法要求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

(3)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也可称为相对有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仅限于对刑法所明确限定的某些严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对未明确限定的其他危害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情况。

(4)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又称限定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部分刑事责任能力,介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和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之间。是指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虽然具有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降低的情况。

2.答案:正确适用关于聋哑人、盲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规定,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适用对象有两类:一是既聋又哑的人,其中主要是先天聋哑和幼年聋哑者;二是盲人,即双目均丧失视力。(2)正确适用对聋哑人、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原则:对于聋哑人、盲人犯罪,原则上要从宽处罚;对于责任能力完备,犯罪性质恶劣、情节和后果非常严重的聋哑人、盲人犯罪分子,应坚决不从宽处罚。应当根据行为人犯罪时责任能力的减弱程度,并同时考察犯罪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来具体决定是从轻处罚还是免除处罚,以及从轻、减轻处罚的幅度。

3.答案:(1)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2)达到了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

我国对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作了如下区分:

①无刑事责任时期,12周岁以下的。

②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③相对刑事责任时期,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负刑事责任。

④减轻刑事责任时期,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

⑤满16周岁的,完全刑事责任时期。

(3)具备了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者即使实施了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责任能力减弱者,其刑事责任相应地适当减轻。

4.答案:《刑法修正案(八)》对老年人犯罪采取了从宽处理的立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2)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3)对于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75周岁以上的犯罪分子,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应当宣告缓刑。

五、论述题

答案:在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上,我国刑法规定了以下几条重要而特殊的处理原则:

(1)从宽处理的原则。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不适用死刑的原则。《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这里所说的“不适用死刑”是指不允许判处死刑,不仅仅是说“不执行死刑”,也不是说等满18周岁再判决、执行死刑,也包括死刑缓期执行。(3)累犯例外。《刑法修正案(八)》第6条规定,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不适用累犯制度。(4)应当宣告缓刑。《刑法修正案(八)》第11条对此作出了规定。(5)在入伍、就业时,不适用前科报告制度。《刑法修正案(八)》第十九条对此进行了规定。

根据司法实践情况,切实贯彻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正确处理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案件,还应当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刑事责任年龄应当是指实足年龄即周岁,实足年龄以月计算,并且按公历的年、月、日计算,行为人在过了周岁生日第二天起,才满该周岁。第二,在处理未成年人案件时,犯罪和处罚的法定年龄界限不能突破。第三,刑事责任年龄应当以“行为时”而非“结果时”的实际年龄为准。

六、案例分析题

1.答案:对甲某不应作犯罪处理。因为甲某是和乙开玩笑,没有伤害的故意,是因过失行为而导致他人死亡,而其年龄只有14岁。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甲某的过失行为不应按犯罪处理。

2.答案:李典构成故意杀人罪。

李典对其故意杀人的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由于李典犯罪时精神状态处在精神分裂症不完全缓解状态,控制能力削弱,有部分责任能力,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被告人李典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应受刑事追诉。

在主观方面,李典出于报复、泄愤而故意杀害他人,具有主观恶性。李典虽患有精神分裂症,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有所削弱,但并不等于完全不能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他对自己的杀人行为的性质和将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是有认识的,并且积极追求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被告人李典在主观上是有罪过的。根据我国《刑法》第18条第3款的规定,被告人李典应对其所犯故意杀人罪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2)对被告人李典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被告人李典患有精神分裂症,是限制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根据《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答案: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对自己的罪行应负刑事责任的人或者单位。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作为犯罪主体的人,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并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才能成为犯罪主体。任何犯罪行为,都是一定的犯罪主体实施的。没有犯罪主体,就不可能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可能有危害社会的故意或过失,从而也就不会有犯罪。具体而言,首先,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是犯罪主体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大致可分为:第一,未满12周岁的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第二,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三,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四,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都应当负刑事责任。其次,刑事责任能力也是犯罪主体的必要条件。所谓刑事责任能力,就是指一个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亦即一个人辨认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并自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例如,《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最后,犯罪主体依照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构成的不同要求又可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是任何一个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仅需具备上述条件的犯罪主体,是犯罪的一般主体。除此以外,还要求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是犯罪的特殊主体。从其在定罪量刑上的作用看,有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特殊主体和影响刑罚轻重的特殊主体。

依照上述犯罪构成主体要件的基本特征分析此案,张某的行为应判定盗窃罪,而不是贪污罪,因为被告人张某不具备贪污罪的主体要件。《刑法》第382条规定,贪污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所以,那些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工人和农民并不能构成贪污罪的主体。张某担任食堂炒菜工作,从事服务性劳务工作,不具备贪污罪的主体身份。

本案中区分是否具备贪污罪主体身份的根本标志在于被告人是从事公务还是从事劳务。公务是依法担任公职或受托暂时担任公职的人员从事管理国家和集体、社会事务的职务活动。而劳务则是工人、农民、私营工商业者直接进行物质生产或提供劳务的活动。对张某来说,他作为一名食堂的炊事员,属于服务性劳务人员,其经常在食堂帮忙卖饭菜,收饭菜票的行为显然不是属于受委托从事公务,因此,张某也就不可能成为贪污罪的主体。法院判决对张某行为的定性是错误的。


[1] 对应2020年新修正《刑法》第358条,规定:“组织、强迫他人卖淫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组织、强迫未成年人卖淫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犯前两款罪,并有杀害、伤害、强奸、绑架等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为组织卖淫的人招募、运送人员或者有其他协助组织他人卖淫行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对应2020年新修正《刑法》第237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猥亵儿童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一)猥亵儿童多人或者多次的;(二)聚众猥亵儿童的,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猥亵儿童,情节恶劣的;(三)造成儿童伤害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四)猥亵手段恶劣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3] 对应2020年新修正《刑法》第267条,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抢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4] 编者注:刑事责任能力是定罪量刑的重要参考因素,应重点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