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唯治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新发展理念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系

【本文写作背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全党全社会都在积极学习,媒体也积极宣传十九大的精神。笔者当时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提出了新发展理念。理念决定方向、道路,正确的理念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九大以党的全会报告的形式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重视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对抑制损害生态环境的短效、粗放式的发展理念和方式有重要意义。当时《中国档案报》从宣传解读十九大报告精神的目的约稿,笔者就写了本文,在2017年12月7日的《中国档案报》头版刊出,收录本书时略作修改。】

现代化国家建设离不开新发展理念,发展道路的选择决定了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进程。我国进入了新时代,已经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下,现代化国家建设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标准实施。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两个层面阐述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理念。在国家基本方略层面,立足国家整体建设,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指明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在经济领域,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从六个方面阐述了经济领域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内容。两个层面的新发展理念,分别从宏观战略层面和微观具体层面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走向。

一、现代化国家的含义

建设现代化国家,首先要明确现代化的内涵,其次要选取合适的路径达到现代化的目标。除了工业现代化,社会意识领域的精神文化现代化更是新时代下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涵。工业现代化能够用具体的硬性指标、有形的实物来表现,而无形的精神现代化的社会意识和精神文化,是判定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幸福生活指数的现代化指标。现代化是一个完整体系,包括思想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技术现代化、政治制度现代化、经济制度现代化等。思想现代化是灵魂,管理现代化和技术现代化是两翼,政治、经济制度现代化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上述各方面都达到了现代化的水平,才代表国家进入现代化阶段。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的新发展成果,改革开放后,我们党走出了一条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史观的中国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家“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走的战略阶段是改革开放30年,解决人民基本生存和温饱。第二步走的战略阶段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中国人民富起来的目标。这两个目标均已基本实现。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提出,第三步走的战略阶段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我国社会整体的现代化水平上升到新高度,国家治理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公民素质、法治化程度等都达到今天难以比拟的高度,各种社会要素集合在一起形成高度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确立我国现代化国家的地位。

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方略——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国家是我党确定的国家治理的战略方向和目标,需要有正确的发展理念做指导。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国确立了建设现代化国家“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现代化国家第一步走的战略发展阶段,重视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有一些地方重视发展经济时,忽略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耗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效,如粗放式的矿山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导致后期恢复环境时付出的高昂经济代价甚至超过当时由粗放式开采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有些地方只强调经济发展,不重视对企业的引导、管理和监督,导致经济领域快速发展的状况下,有些地方出现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退步的现象,如在经济利益诱惑下,生产销售劣质食品引发的公共安全等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个层面的新发展理念,将从根本上解决全面发展问题,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步走的战略阶段,用新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方式、指导第二步走战略阶段的工作,决定着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进程。

(一)坚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人类的生存发展依托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地球村”和“宇宙村”的形成,说明人类之间、人类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人类彼此之间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为保证人类和中国社会的持续永恒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国家战略发展上,强调了中国要坚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突出了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环境共享权的重要性。“创新、绿色”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发展观,要有改变旧事物、旧格局的创新能力,保障人民当前利益和未来利益的均衡有序发展,实现代际平衡。“开放、共享”强调全面协调共同发展,表现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与人类共享发展成果。在国内,首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平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其次对人类,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推动国家现代化的早日到来。

(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现代化国家首先是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保证人民具有不懈地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调建设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保护宪法规定的公有制为主体、非公经济为组成部分的市场经济和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确认社会财富格局的合法性和获得财富的法治规则,保护不同社会阶层创造社会财富的动力,增强国内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通过激发每个社会主体的发展动力,建立有利于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平等机会创造财富、获得财富和拥有财富,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制度,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

(三)坚持走“新四化”道路

关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具体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四化”理念。在大数据时代,公共治理、公共服务、公共秩序和各类经营性组织、机构、企业的运行都依托于网络数据,“新四化”与网络科技结合在一起,信息化成为显著特点。“新四化”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四化”相比,突出了“新型”特点。“新四化”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互联网的技术特性保障了人类平等实现表达权利和接受信息的权利,保障每个人有机会和途径对国家建设发表意见和建议,实现人民主体地位,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信息化提升了公民对国家治理的参与度,促进了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治理模式下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的路径,并作用于经济文明,促进经济现代化。城镇化使更多人从科技落后的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直接推进现代化国家进程。

(四)坚持全球化和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就是拥有高度文明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和运行机制,能不断吸纳人类新思想、新成果,促进本国整体发展,提高现代化水平。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发展理念,指明我国未来的发展应立足本国,走向全球,以开放促进步,谋取人类共同发展,在推动我国经济走向国际、提高自身经济能力、促进国家强盛的同时,成为全球经济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该理念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相呼应,体现了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全人类的担当精神。

三、经济领域新发展理念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是基础,是一切发展的保证,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条件。坚定发展经济是根本导向,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实现预期社会效益是发展经济的价值目标。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教训,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社会治理问题。今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到了转折点,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六个方面指明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路径。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针对经济下行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强调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由过去的重数量转变为重质量。要实现转变,核心要从制度供给切入,真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政府体制机制,摆脱制度结构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与抑制,解决供给侧的问题,以制度改革保证政府向经济主体供给更优的公共服务产品,特别是大数据和网络信息服务,使公民和企业有更多的自由选择,修补经济发展中的短板,以政治文明和法治、民主、秩序等进步为根本力量,推动和保障经济发展,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经济发展要能够创造财富和较快积累财富,占据经济发展链条的高端位置是关键,而要占据经济的高端位置,领先科技、不断创新是根本手段。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经济保障和重要组成要素,创新支撑现代化经济的实现,同时也是现代化国家的支撑点,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前提条件。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无论是在物质文明程度还是精神文明程度上,绝大多数的中国乡村与城市相比都有一定差距,有的甚至差距很大。从哲学理论上讲,意识决定行为,只有树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理念,才能在行动上发展中国乡村,因此,培养乡村民众的振兴战略理念成为营建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从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自治制度和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等方面提出,要让农民先富裕起来,然后强起来,才能走向现代化。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从现代化的基本标准上讲,国家现代化是指一国的各种组成要素满足整体社会公共治理的高标准要求,不存在乡村与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现实中,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区域间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严重影响整体现代化的发展进度。因此,确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保证区域间平等共同发展、保证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平等实现,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指标。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同时市场经济的实质是法治经济,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依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动市场自由选择机制、有序竞争机制、资源配置机制、金融机制等,激发市场活力,既落实宪法确认的人民主权原则,也落实我党为人民谋利益的执政宗旨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从经济活动和社会生产力角度,推进国家制度完善,提高现代化的综合指数,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最直接动力,也是最具活力的社会进步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体系的理念之一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格局。这就要求以经济为切入点,吸纳多元主体进入,形成利益共享和共赢格局,推动自我和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中,形成新规则和新格局,推动全方位开放,直接推助现代化国家进程。

(原载《中国档案报》,2017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