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TPP/CPTPP知识产权问题研究》一书即将出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本人较早关注并研究TPP知识产权问题,曾分别于2013年和2016年完成国家商务部和外交部委托的TPP知识产权问题研究报告,也曾专门发表论文讨论TPP知识产权的谈判问题。在这一论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时,《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谈判和研究正如火如荼,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时移世易,研究项目进行过程中,也是TPP即将完成谈判之时,美国于2017年宣布退出TPP,但以日本为主导的亚太11国并没有放弃TPP谈判成果,随后重新命名并签署了《全面且先进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CPTPP)。从TPP到CPTPP,虽然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从协议中退出,但是整个亚太地区紧密的贸易和投资联系更进一步。对于我们的研究而言,TPP谈判的核心争议事项之一是知识产权部分,而CPTPP中最重要的修订也是知识产权部分,因此研究背景的变化反而带来了更多的研究内容和新的研究视角。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经济迅速发展,智力资源的丰富程度逐渐成为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决定性因素,知识产权正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以美日欧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传统强国,不断在单边、双边、多边和区域层面订立更为严苛的知识产权相关条约和贸易协定,推行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保护和促进本国知识产权的国际输出,扩大知识产权国际贸易的相对优势。TPP知识产权章节充分体现了美国的强保护倾向,打上了深深的美国烙印。在美国宣布退出TPP后,CPTPP由日本主导并最终达成,其中冻结了未披露试验或其他数据的保护、技术保护措施(TPMs)、权利管理信息等争议条款,但总体上仍继承和发扬了TPP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内容。本书以此为研究对象,对TPP/CPTPP的知识产权条款进行深入解读,并与我国的知识产权政策和国际知识产权条约进行比对,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实践层面,CPTPP的正式生效,以及之后开始考虑新成员的加入问题,又引发了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加入CPTPP的新一轮争论。美国的退出,使CPTPP无论是在地缘经济价值上还是地缘政治意义上都大打折扣,但成员国仍执意推进CPTPP的缔结,其意义绝不能单纯从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经济效益来阐述。美国退出后,CPTPP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3.2%,贸易总量占全球的15%,拥有5亿多人口的大市场,进出口总额和对外直接投资流出与流入规模在世界总值中的同期占比已分别达到28.77%和34.81%。此外,CPTPP正在争取其他国家加盟,并试图将其规则打造为世界标准。考虑CPTPP成员国与我国的地缘关系、贸易关系和知识产权条款的示范性效应等因素,TPP/CPTPP的整体内容和知识产权部分都将对我国产生巨大影响,无论我国是否加入,皆无法置身事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知识产权法治体系、公共政策体系、产业服务体系等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国际知识产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中国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了5.899万件专利申请,超过美国跃升至世界第一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高锐先生表示“世界创新地理格局在向东方转移”。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知识产权“大而不强”“重数量轻质量”等结构性问题还较为明显,在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与规则话语权等方面与欧美国家仍然存在着利益冲突。我国知识产权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借助了以TRIPs协定为代表的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已加入了大多数知识产权多边条约,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断被推高的时代背景下,独善其身或置身事外已不可能。回顾“中美贸易战”整个谈判过程,审视最终达成的阶段性贸易协议,关注其重点事项的知识产权内容,我们深感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建设还远未成熟,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作为学术研究人员,我们能做的积极事项之一便是因时因事开展针对性研究,使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研究紧跟国际形势变化,为丰富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提供助益。
我和我指导的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部分博士生和硕士生共同完成了本书的写作。具体写作分工如下:绪论由我撰写;第一章一般条款由张媛媛撰写;第二章合作、第六章专利和未披露的试验或其他数据中的第一节至第七节由徐伊丽撰写;第三章商标第一节至第六节由巩丽雯撰写;第三章商标第七节至第十一节及第四章国名由徐瑛璐撰写;第五章地理标志由黄益相撰写;第六章专利和未披露的试验或其他数据中的第八节至第十八节由吕子乔撰写;第七章工业品外观设计及第九章执行的第七节至第十节由曾云鹏撰写;第八章版权和相关权利由庄蕾撰写;第九章执行的第一节至第六节由杨晨璐撰写;第十章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由洪靓勤撰写。本书由我负责策划并统一安排研究内容,在拟定大纲的基础上征求了作者们的意见;在初稿写作过程中,召开了两次专门交流会,对初稿的核心内容和突出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初稿完成后,又召开了全体作者审稿会;在修改稿完成后,最后由我审阅定稿。
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得到了学校管理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支持和帮助。博士研究生张媛媛同学做了相当多的组织、联络与文字整理工作;博士研究生吕子乔同学在本书交付印刷前,协助我做了认真审校。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也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此致以衷心感谢!
是为序。
丛立先
2020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