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存的悖论
您是否有过殚思竭虑,而不想陷入矛盾?
——亨利克·易卜生[1]
1
倘若世界最终不是矛盾,生活最终不是抉择,那么一个人的此在(ein Dasein)将是多么的多余!(1924年)
2
世界太丰富多彩,太活泼生动了,以至于使自己陷入唯一真理的牢笼之中。(1917年)
3
要使从奥古斯丁到托尔斯泰拷问人们心灵深处的矛盾迅速地消融于平淡的和谐之中,似乎是遥远的事情。(1916年)
4
只有误认为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对极端对立事物进行平衡的教条主义者,才可能把两个矛盾的原则按照各自的立场来加以妥协。(1938年)
5
矛盾只有得到友好而切实地解决,它的存在才是根本无害的。(1925年)
6
生活只知道奔腾不息地流动,但概念却为这流动划出清晰的界限。生活只表明“或多或少”,而概念却要求做出决定:“要么这样,要么那样”。(1938年)
7
传统的概念化思维是一种“分离式思维”,它将生活的整体予以拆解并分成碎片。(1938年)
8
一个国家处在隐隐约约的发展之时,必然会很不情愿将自己与呆板的自然法哲学纠缠在一起;其法哲学必然会正确对待矛盾的现实规定,正确对待生活的二律背反及其相对性。(1936年)
9
哲学不应取代决定,而只应面对决定。哲学不应轻率地对待生活,而只应处理问题。一个哲学体系应等同于一个哥特式拱顶,由块块垒石相互支撑,又相互交错。不把世界视为理性的有目的创造,这样的哲学多么令人怀疑!而世界确实是无矛盾地被融入理性体系的!(1924年)
10
正如在理论领域观点的多重性只是谬误的多重性,而真理只有一个;同样,在伦理领域,个性的多样性也只是其错误的多样性,而又注定要消融在完善的伦理之中。(1914年)
11
每一个具体的人都生活在双重伦理秩序的统治之下,其一方面的概念序列可以称为:义务、和平、仁爱、谦恭;其另一方面的价值概念可以称为:权利、斗争、荣誉、自尊。第一类词语主要见诸我们的良心,第二类词语则主要见诸我们的正义观念之中。(1949年)
西塞罗大理石头像
公元前40年—前30年,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1] 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年),挪威戏剧家、诗人。著有《玩偶之家》(1879年)、《群鬼》(1881年)、《社会支柱》(1877年)等。——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