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本书是对我的童年研究历程的阶段性小结。
所谓“发现伟大儿童”,是试图阐释童年的丰饶以及儿童的伟大,并接续“发现儿童”的历史,进一步阐释儿童不只是“教育的太阳”,也是社会、文化进步的基础和须臾不可分离的根系,还是人文学科的开端和目的,直至对中西儿童观进行爬梳、融汇,让童年哲学走向一种观念体系:儿童主义。
所谓“从童年哲学到儿童主义”,是描述我个人的学术变迁,即从研究童年哲学,到研究童心哲学,到发现中国的童心主义,再到发现中西思想史均有一种可以称为儿童主义的思想线索。
二
所谓主义,是指某种特定的理论宗旨、思想主张、观念体系和学术方法论。在爬梳思想史的过程中,隐约可见以儿童为核心的一套“主义”正在衍生、壮大。就中国来说,从老子、孟子到陆九渊、王阳明,再到泰州学派,尤其是到罗汝芳、李卓吾二人那里,童心主义(儿童主义)在历史推进中逐渐成熟。而在西方,儿童主义萌生于赫拉克利特的“儿童统治”思想,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在教育学、哲学、文学等领域又浮现“发现儿童”的历史进程(包括著名的“儿童研究运动”),直至尼采、海德格尔在各自的哲学体系中进一步高扬赫拉克利特“儿童统治”的思想。
所谓儿童主义,是“发现伟大儿童”思想史的展开、结晶、积淀,是话语体系、基本原则,是道路与方向,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理想,是呼唤吁求,是对儿童、童年、赤子童心的应和与应合。在儿童主义的观照里,儿童与成人,教育、社会、文化、伦理,天地神人,等等,得以各就其位,星罗棋布,如日月运行。赤子其心,星斗其文,此之谓乎!
儿童主义亦可名之为童心主义、赤子主义、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位主义。儿童主义可视为自然主义、人本主义、浪漫主义、存在主义等思想的整合与发展。我以为,儿童主义可被视为彻底的自然主义和彻底的人本主义。[1]
在人类思想史上,中国与西方均浮现出儿童主义。儿童主义可提供新的视角以理解中西哲学史,可提供新的线索以贯通中西思想史。它与活跃于20世纪生物进化论领域的幼态持续学说可以相互支援。这是值得思想界关注的。
三
在英文中,“儿童主义”的对应词childism,至今依然有歧视儿童的意味。政治理论家杨-布鲁尔将儿童主义定义为“对儿童的偏见,它是基于这样的信念:儿童是财产,可以(甚至应当)被控制、奴役或剥夺,以满足成人的需要”[2]。不过,也有人认为杨-布鲁尔定义的儿童主义其实是成人主义(adultism),因此应当翻转传统用法,而赋予儿童主义以正面的含义。
在古代中国,“童心”一度也有贬义。[3]《左传》有“昭公十九年矣,犹有童心”的说法,东汉服虔释之:“言无成人之志,而有童子之心。”(《春秋左氏传》“襄公三十一年”服虔注)足见此处的“童心”是贬义词。李贽作《童心说》热情讴歌童心,但他的同时代人往往将“童心”视为做人之大忌。例如,王畿《与林介山》曰:“昨承手教,……其中间客气、童心,任情作恶,……兄所当速改。”(《龙溪王先生全集》卷十二《与林介山》)李贽《童心说》开篇即转述以下这句话并作为批驳的靶标:“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吕坤亦有云:“童心最是作人一大病弊,只脱了童心,便是大人君子。”(《呻吟语》卷一《存心》)又云:“童心、俗态,此二者,士人之大耻也。二耻不脱,终不可以入君子之路。”(《呻吟语》卷二《修身》)可见,他们均以童心为恶。即便当今,依然有人以“童心”一词来讽喻“欠成熟”“不老到”。
可见,要彻底清除“童心”“儿童主义”所蒙受的历史尘垢,并非易事。
四
当今中国,尤其是教育学界,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对人的发现”,还应向前跨越一步,那就是“对儿童的发现”。也就是说,不应简单地止步于通常的人本主义,还应当意识到“人”有其“本”,以及“以人为本”“人本主义”自身依然有其“根”“本”。“儿童统治”(赫拉克利特残篇第五十二)、“复归婴儿”(《老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儿童是成人之父”(华兹华斯《彩虹》)等思想资源有助于我们发现“人本”“人本主义”自身的“根”“本”。
五
我以为,看文化软实力,关键是看那守护赤子童心的一揽子措施和文化力量。《尚书·康诰》有云:“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颖达疏:“《释诂》云:康,安也;乂,治也。”)《大学》对此有所征引,云:“《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按,“如保赤子”是“若保赤子”的异文。)由此亦可见古代中国人的儿童主义情怀与诉求。
一个民族向自己的幼儿所提供的教育、文化产品,哪怕是一册薄薄的绘本,即可体现这个民族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实力。那能让幼儿感动的,必能感动成人的赤子之心;那能让自家幼儿感动的,必能感动天下的幼儿。能感动赤子,必能感动天下。若能保赤子护童心,便可得见天下归心。
刘晓东
2020年6月于沪上
[1]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刘丕坤,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3.
[2]Young-Bruehl, Elisabeth. Childism: Confronting Prejudice Against Children [M]. New Haven, CT and London, England: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37.
[3]许苏民. 李贽的真与奇[M]. 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