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谁都能成为神经递质
那是不是大脑里的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神经递质呢?当然不是。成为神经递质也要遵守基本法的。
正如前文所说,最先发现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靠化学物质的是勒维,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这里让我引用知友洪嘉君在知乎专栏中对这个发现的描述[1]:
“在这项研究中,他天才般地对蛙心先行灌流,随后刺激其迷走神经,使蛙心率减慢,再抽出灌流液,注入另一正常蛙心中,于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来临了!后者的心率也开始减缓!这证明,刺激迷走神经后可能释出了某种‘抑制性物质’,无论如何,是这种物质而不是转瞬而逝的电流,引发了心率减缓的结果。此后不久,勒维果然分离出了这种物质,那就是乙酰胆碱——人类认知中的第一个神经递质。
“我们现在对神经递质的定义和勒维的实验一样简洁,所谓神经递质,就是在神经突触信号传递中担当‘信使’的一组特定化学物质。它们本身仅具有抑制和兴奋的作用,但是考虑到效应机制(受体和靶器官)的差异,最终展现出的宏观效果大相径庭。”[2]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各方大神在寻找神经递质的时候,都遵循了以下三个条件:
(1)条件一:神经递质必须是在突触前膜[3]中合成的,并在前膜中集中保存在一个个小袋子[4]里。
(2)条件二: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神经递质会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里。
(3)条件三:在神经递质被突触前膜释放后,能够作用于突触后膜[5],并引起突触后膜的变化。而且,在发挥作用后,作用会自动并迅速地终止(而不是赖在那儿不走)。
【敲黑板】
一切关于神经递质的故事从此开始。过去的一百年,当化学家在不断找寻新元素的时候,神经科学家就在大脑里不断找寻神经递质。
现在已知的神经递质至少有三十种,最有名、研究最多的是这七种: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GABA和内啡肽。在接下来的七个章节中,我将会一一讲述这七种神经递质的故事。
[1]引用自洪嘉君2018年的文章:《科普时间:神经递质有意思》https://zhuanlan.zhihu.com/p/35013798
[2]顺便吹个牛,这个实验是在我的母校——伦敦大学学院——完成的。读大学的时候,我还在那个房间里做过经典的乌贼神经动作电位实验。嘿嘿嘿。
[3]突触前膜是指突触间隙前面的那个神经细胞的末端,它释放神经递质。见33页。
[4]老是说小袋子,其实它的正式名字是囊泡,英文是vesicle。
[5]突触后膜是指突触间隙后面的那个接收神经递质的神经细胞部位。见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