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心理咨询师、黑格尔与亲密关系穿越之道
读完英国“人与人心理学”流派创始人杰夫·艾伦的作品《亲密关系的秘密》之后,我不禁感慨:我们读一本书时,往往会看到自己;我们读一本内涵丰富的书时,往往会看到不同的自己。
作为一名有三十年学习和教研经历的心理学工作者,我特意觉察了阅读这本书的心理体验过程——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就看到了“两个自己”。
首先,作者几乎是在“消灭”亲密关系方面的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因为作者把亲密关系的本质、误区和注意事项,说得清清楚楚,用心的读者,认真阅读并践行,几乎不用再为解决亲密关系问题找心理咨询师了。如果读者能够举一反三,自己成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自然就不用再花钱去咨询室接受专业咨询师的服务了。
从2012年开始,我常常跟一群热心的心理服务工作者一起总结、研讨,并提出“动力沟通”这个中国化的心理学流派理论,我一直强调,要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成为自己的陪伴者、关照者,随时能够觉察思想的误区,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跟周围人构建越来越厚实的命运共同体——越来越密切和谐的真实关系,并最终“消灭”心理咨询这个职业。为此,我们也出版了12本书,一度自我感觉满意。
读了杰夫·艾伦的《亲密关系的秘密》后,我发现,他写得更流畅,更有味道,更能够帮助读者在亲密关系领域陪伴和关照自己,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进而陪伴、关照好自己的亲密关系伙伴。这里的伙伴包括了伴侣、家人、朋友、同事等。在“消灭”亲密关系方面的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上,这个英国人成就斐然。
其次,最近几年,我潜心研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常常琢磨如何把其中的智慧,融会到心理学中去。我非常惊喜地从这本书里,看到了类似的表述,比如,“我们生气的原因永远都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一个”。
为什么会这样?黑格尔告诉我们,当我们丧失了自我意识,陷入某种跟环境脱节的固体般的思维中时,我们才会生气。换句话说,生气的人,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不能正确认识对方,真理已经从生气的人那里逃走了。
又比如,“在争吵的底层,每个人的感觉都是相同的”。
为什么会这样?黑格尔告诉我们,当两个人发生争吵,彼此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自己是在对牛弹琴时,争吵的双方就都离开了“本质”和“概念”,而进入了带着强烈情绪又无法组织的“存在”阶段。这种状态,可以比作一个充满欲望却口不能言的婴儿。两个互相争吵的人,就是两个无助的婴儿,他们都需要一个在旁边陪伴、关照的母亲!
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作为“动力沟通”这个心理学流派倡导者的自己,以及作为黑格尔研究者的自己。不知读者您能够看到什么样的自己?我很好奇,再过几年,如果自己有了变化和成长,还能从这本书中再看到些什么?我充满期待。
在这部旨在帮助读者穿越亲密关系的重重迷雾的激情之作当中,杰夫·艾伦干脆而直接地揭示了,不仅在亲密关系的问题中,而且在我们整个人生的其他问题中,爱和勇气几乎是唯一的穿越之道:
当你看着自己的人生,并且意识到唯有无惧的勇士才可以攻克一切难关时,你就能接受,你来到世上的使命就是要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王文忠
(心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沟通研究中心主任,“动力沟通”理论与实践的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