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桂林公馆到荟珍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求教老木工

插队期间,我对木作结构和木材知识非常感兴趣,处处留心,慢慢积累了很多心得。如:古建筑的木作结构是通过各种大小不一的榫卯连接而成的。木头站起来成柱子,横过来当梁木。造房子配料时先要选择房梁,房梁也称梁木,横着的两头架在柱子上。梁木的大小、好坏直接影响到屋面的承重和安全。古人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主要靠木工瓦工师傅的技术和经验。需要充分考虑房屋顶面的雨水流向,做到雨停瓦干;主屋和厢房之间过九十度时的斜沟;客堂的大木梁美观实用又合理用料等因素。

古建筑房屋的榫与榫可以无限制地相连,结构可以向四面八方延伸形成厢房,房与房之间通过大木结构的合理接连会更加牢固。房子越阔越多,房子大木结构的榫与卯就越牵越紧越牢固,建筑也就越来越稳定,甚至几百年也不会倒塌。

对木材的识别、选择、加工,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木材分为毛料(就是从山上买来的树)和成材。成材有方材、圆材和板材等。圆材容易觅得,方材难得大料,如30厘米直径的圆木只能得到20厘米的方料,所以从古建筑的柱子或梁木用的是方柱还是圆柱,能看出房子当年造价的不同。

也许是缘分,蒋家塘的绞圈房子里住着一位桂林公园的老木工师傅。小时候,我随父亲在桂林公园玩时,常常会去后园看他修家具。因为从小认识,插队落户又在他队里,所以一见如故。老木工的一条腿因为自幼残废,行动不便,反而非常认真,所以非但没有影响工作,而且手艺出色。每个星期天,老木工回蒋家塘休息时,我经常抓住机会和他聊天,向他请教。老人很和善,告诉了我很多木材行业的规矩和往事,对我提出的木工问题也是有问必答。

从他口中,我得知古时候的匠人有句顺口溜:帮三年、学三年,还有三年贴饭谢师恩。意思是:要在师傅那里学到好手艺,首先要帮师傅家打杂、带娃、做家务三年,然后跟师傅学三年手艺,三年内师傅顺心者,才会把绝技教给徒弟。最后三年要跟着师傅一起干活,当作贴饭钱感谢师傅教学手艺,只拿生活费以感师傅教育、培养之恩。九年后方能独立出师赚钱。

以前木工师傅所带的工具

老木工还告诉我,蒋家塘除了目前看到的这一大片古宅外,还买过很多木料准备继续建造更大规模的宅院。后来由于日本人侵略上海,被迫停止工程,把许多木料沉在古宅前面一条名叫鲯鱼浜的河里,后来被日本强盗拿去做碉堡桩基和战略工程了。

每年冬天过年的时候,生产队里总要把河水抽干,让队里身强力壮的青年下河塘抓鱼分给社员。记得每年下河抓鱼时总遇到许多鱼躲藏在淤泥里的大树下面,这些树锯好后沉在河底多年,树皮也早已脱落。我好奇为什么要把树长期沉在河底,问过生产队里的长者才知道,这是一种古老的木材处理方法。

据说,造房子或制家具的好木材,在干燥通风、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寿命可达千年,称之为“干千年”。如果把木材作为桩基打到地下水位以下与空气隔绝,或者长期沉入江底或海底,也可以保持千年之久,称之为“湿千年”。此外,木材如果没有好好保管,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干干湿湿,很快就会闷掉,没过几年就会腐烂。

因此,木材锯下来后是不能马上制作家具的。在没有热处理设备的过去,传统的做法是先把木材放到河里,通过河水和淤泥多年浸泡以后去除大部分的树浆,木质纤维形状慢慢形成稳定的树身肌理后再拉上岸自然风干。

古时候人工锯板

浸泡很久的木材拉上岸后,也不能马上锯板,必须长期放在没有太阳的棚架下慢慢干透后再进行锯板。人工锯板也是一件非常专业的高技术工作。两个锯板师傅把大树放在专用的工作架上,一人坐在地上,另一人在上面,用一把锯子上下对拉,根据需要的厚度把树锯成板材。锯木工的水平主要体现在木材的利用率。锯板师傅锯木时,木头之间的缝往往会夹住锯子,越拉越紧,称“咬锯”。不同的锯片会拉出不同的厚度,锯子只要走偏一点点,锯子左右两块板都需重新处理它的平整度。所以在锯木前锯板师傅需要看好从哪里下手弹墨斗线,分别在圆树的两面弹线。我见过的最薄的板只有两三毫米的厚度,可谓鬼斧神工。

荟珍屋木匠师傅在锯板

楠木花格窗是古时候用锯子锯出来的

同时,原木是会呼吸的,所谓的呼吸就是会随着空气的湿度自由收缩,面积越宽收缩越大。因此,刨光后的木料再要在风里继续自然吹干。因此,需要再放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制成家具。木材制作家具的前期准备工作可见一斑。

当时,上海最大的木材厂“上海扬子木材厂”为了自然风干大量的木材,向我们生产队租借了大量土地作为堆放木板的基地。木材厂每年还请队里的社员外出劳务,在大型露天仓库翻晒板材。起先我不明白厂方为什么要做这种无用功,后来才明白板材经过几年风吹,会出现许多开裂,翻板过程中可以把两头开裂的处理出来,板材好的翻个身继续堆放。

1975年,插队第二年,我向那位老木工师傅借了几样工具,利用空余的时间,跟着木工学习制作家具。“文革”后期,所有资源都由国家统配,木材首当其冲。靠着上海扬子木材厂的仓库优势,我们可以买一些木材。那些木材看上去像榉木,其实都是国外进口的水曲柳木。在空余的时间里,我学做了一张床边柜和一张当年最时髦的家具——马蹄脚独脚台。为此,我一点一点地学习木工的基本功,从刨板、画线、开榫头、锯档子、起线脚、上胶等都仔细钻研,花了很多时间拆装,装不好就重新开榫头组装,反复多次。制作虽然粗糙,但还是勉强做成了。学做家具的过程让我在进一步熟悉家具结构的基础上了解了家具的制作过程、制作工艺和制作成本等方面的情况。

作者当年插队落户时的留影

家具的制作有几种主要工艺。除了最常见的木工方面的榫卯结构和毛胚外表外,还有线脚、雕花、铜件、玻璃、胶水等工艺。

家具制作的一个隐形且重要的工艺就是打磨。打磨是一门专业手艺,需要费时良久把家具的每个角落都打磨平滑。尤其是拐弯抹角和雕花部分更是不惜工本。

家具制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工艺是油漆。在刷漆之前也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桌椅下面,椅背后面,柜子的夹里、背后、顶部和抽屉底部,每一处看不到的角落都要先贴上麻布,然后批灰。也有更讲究的,将瓦片和碎青砖磨成粉状,加入新鲜猪血、生漆等做成一种非常黏的材料,先用牛角刀批在家具需要贴沙布的位置,再把麻布贴服帖,然后用牛角制成有弹性的刀具把灰压实进每一个角落。过几天灰自然干了以后,讲究的还会再贴麻布,反复贴出一层厚厚的底子后再批灰。等灰底彻底干透后开始打磨,一直打磨到平整、光滑后再开始上漆。由此可见传统家具制作的程序繁复且需精益求精。

老家具中的油漆和麻布

关于家具的制作成本,以一张南方榉木八仙桌为例。它普遍采用40x80厘米的两块面板合拼成一块台面心,能做八仙桌台面板的榉木直径需要70-80厘米,树龄应该有300年左右。桌子的四条台边也称“大边”,另有四根束腰板、四块牙板、四条腿。一般16根大料做成框架后,腿与腿之间的上下方还需要很多的副料做成装饰榫卯结构,这些副件都是用大料挖成(大材小用),需要很多上好的料来制作。从锯档、刨板、刨料、锯榫、开卯就不下二十个工时。

当今具有此类好手艺的木匠,每工按300-400元人民币计算,木匠人工费用就不下7000-8000元,有的牙板和钩子上还需要雕点花纹,接下来打磨和油漆工的人工费不下3000元,这么一算成本已经过万。如果加上木料,就榉木而言,一张八仙桌的成本总价就已约20000元左右。如果用印度红木或者楠木、黄花梨材料制作家具,费用更加昂贵。

贴士:紫檀木真的不如黄花梨吗?

黄花梨家具油性足、稳定性好、颜色漂亮、纹理自然,有多节和鬼脸,做旧较难,因此深受大众的欢迎。在红红火火的黄花梨家具市场背后,掩盖着失落的紫檀木家具。

近四十年来紫檀料的大量进口,使得紫檀木家具原本的冠军宝座,被黄花梨家具有意无意地推向了亚军。过去东南亚岛国和海南紫檀木的开采量很少,进口数量远远低于其他材料。同时,紫檀木在中医里是一味药材,历来都有中药店收购紫檀木料和紫檀笔筒等小件物品作为药材入药。三十年前,紫檀木笔筒是按直径来售的,1厘米约100元。所以,紫檀木家具最初是古旧家具市场中最稀有的品种。古家具店一直把紫檀木做的家具和杂项放在首位,接下来依次为黄花梨家具、鸡翅木家具、铁梨木家具。乌木因为材料细腻,很难看出纹理,缺少制作大型家具的原材料,故和家具无缘。

约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新紫檀大量进口,之后大家纷纷用新紫檀制作自己心仪的款式。紫檀木家具刚刚做好时,是橄榄核的颜色。紫檀木的做旧非常容易,做旧后的紫檀家具新老难分。虽然专业人士可以辨别,但是对于缺少古家具鉴赏知识的人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