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当孩子呱呱坠地后,你的生活就变得面目全非了。你为人父母了,但这仅仅是个开始。为人父母是一份不断变化的“工作”,每一个新阶段都会带来不同的挑战。作为父母,照料一名婴儿时,你一心一意扑在孩子身上,关注着他每分每秒的需求。你琢磨着他什么时候饿了、倦了、尿湿了,或者他是不是想要大人抱他、陪他玩。你个人的需求在这个小小的生命到来时已经退居二线。当孩子日渐长大,开始蹒跚学步时,你的角色又发生了变化。他发现自己能四处走了,便开始探索他所处的世界,这又会给你带来一系列迥然不同的挑战。他没有一刻是闲着的,还经常会碰到潜在的危险,需要你时时刻刻在一旁监督。
孩子成为一名学龄前儿童后,你的角色再次发生变化。他已然从一名精力充沛、会摇摇摆摆自己走路的幼儿,变成一名充满好奇心、热衷冒险、爱交朋友、有自己的主张并且非常好动的学龄前儿童。他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想到什么就会原原本本地告诉你。他也会开始故意不听你的话,需要你拿出鲜明、坚定和前后一致的态度,他才能有安全感。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一切都要学习,包括交朋友、脱尿裤、新添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弟弟或妹妹、分享玩具、穿衣服。随着他成长并准备好进入由学校、老师和同学组成的一个崭新世界,他将体会前所未有的独立。你要稍稍撒点手,孩子才能向前迈进一步。你将不得不时刻调整你对孩子以及对自己的期望。这可能是一段既让人激动不已又让人一头雾水的时期,要求你找到自己作为家长的初心,并第一次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做出决定。从现在开始,你选择的一切——你是谁、你说什么、你做什么——都将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们和天下所有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父母一样,在引导孩子面对每一次新体验时,挫折坎坷不断,而他们一有进步,我们就非常珍惜自己的收获。当我们写下此文时,我们的几个孩子,迈克尔和艾丽莎(南希的儿子和女儿)分别是26岁和22岁,爱丽丝和查尔斯(艾伦的女儿和儿子)分别是31岁和26岁,但养育他们的经历仍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工作。自1997年以来,我们携手并肩,共同管理着曼哈顿上东区的92街青年会幼儿园,分别担任园长(南希)和副园长(艾伦)。我们的幼儿园成立于1938年,跻身纽约市最早的一批早教幼儿园,现在已扩展为能接受175名儿童和有35名教员供职的学校。尽管我们的幼儿园规模已经不小,但这里仍然保留着一种温暖亲切的氛围,是一处培育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和智力的园地。
我们俩初次相识并不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而是作为邻居。那是1981年的春天,我们都住在曼哈顿的一栋公寓楼里,照顾着各自的家庭。有一天,我们在楼里碰上了。当时,艾伦已经有一个5岁的女儿爱丽丝,同时肚子里还怀着老二。南希正怀着老大。我们在取邮件的时候发现彼此都挺着大肚子,于是就互相问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你什么时候生?”那年6月,艾伦生下了查尔斯。次月,南希的儿子迈克尔降临人世。做了妈妈后我们都忙得团团转,所以直到一年后才有机会重聚。那是在邻居家儿子的生日聚会上,我俩的儿子都受到了邀请。就是在那里,我们两人第一次开始了解对方。也是从那时起,就像很多年轻的母亲一样,孩子们玩到一起成了朋友,我们的友谊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从一开始,我们就乐于分享作为新手父母的各种喜悦和烦恼。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往往过着比较孤立的生活,但我们很幸运。我们是邻居,所以每当我们有事拿不定主意或是需要发发牢骚的时候,倾听者总是近在眼前。我们的孩子年龄相仿,一起长大,一起经历着同样的成长阶段。我们可以互相依靠。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直觉没把握,就可以去找对方谈心。讨论各自的经历时,我们意识到,其实我们拥有相似的背景,对养儿育女的理念也很相近。我们都是在比较传统的家庭中长大,在那样的家庭里,有着始终如一的规矩和生活作息,父母对我们的态度和蔼而坚定。现在,我们自己做了母亲,正在学习我们父母身上那种务实的精神,同时我们小时候的生活结构不能再照搬,要加以调整才能适应我们作为职业女性的需求。我们深信,对孩子抱有踏踏实实的期望是一种实在的智慧。当他们到了学龄前阶段,我们认识到纪律性在他们童年的生活中越来越举足轻重。我们承认,养儿育女不可避免地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但我们也乐在其中——孩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充实,带来欢笑,并赋予了我们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如今将近25年过去了,回首彼时,这段岁月仍是我们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之一。
当我们还是年轻母亲时,就已经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了。我们初次见面时,南希是纽约霍瑞斯曼学校低年级部的一名教师和招生主任。艾伦的儿子查尔斯出生后,她开始在92街青年会幼儿园做兼职教师。当查尔斯和迈克尔到了入学年龄,他们就都去了这所幼儿园。南希的女儿艾丽莎很快也入园了。1990年,在艾丽莎即将毕业并进入幼小衔接班的那一年,南希获得了幼儿园园长的职位。而艾伦在幼小衔接学前班担任了17年的班主任,并在幼儿园夏令营部担任了10年主任,后于1997年成为该园的副园长,我们也就此成为工作搭档。
从共同担任幼儿园园长的第一天起,我们就一致认为,我们的工作不仅是教育孩子,也是在帮助他们的家庭。我们的亲身经历让我们了解,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们的家庭在生活上总是面临着一个独特的挑战期。我们希望能够为学生家庭提供一个基本的引导和支持体系,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互相扶持一样。天下父母在这段时期对信息的渴求,我们感同身受。这个年龄的孩子什么时候上床睡觉比较合适?孩子应该在多大的时候学会自己穿衣服?如何才能让孩子收拾好自己的玩具?何时以及如何教孩子懂礼貌?对孩子的学习抱有什么样的期望比较合适?如何立规矩、让孩子承担后果并形成作息规律?在孩子的一生之中,再没有任何一个时期(也许青少年时期除外)会让你面临这么多千头万绪的新问题。即使你又生了第二个或第三个孩子,每个孩子也都不尽相同,需要你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期望和方法。
我们从事教育工作25年有余,在我们看来,学龄前儿童的父母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所有家庭一直以来都要应对的:脱尿裤训练、为了睡觉时间而争执、和兄弟姐妹相处,以及纪律问题。然而,在同一时期,我们也目睹了很多家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家庭生活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叫人抓狂。忙碌的不仅仅是父母,孩子也变得很忙。很多父母觉得幼儿也必须干点什么、拿出点成绩,于是给他们安排五花八门的课外活动,并让他们早早接触到早教产品,一切都是为了给孩子一条“尽可能理想的人生起跑线”。家长似乎对自己缺乏信心,需要有人指导,他们为了避免犯错或对孩子造成任何伤害而对专家洗耳恭听。同时,我们也在课堂上发现了很多十年前比较罕见的行为表现——孩子们似乎变得更焦虑,更无法接受约束和成人的权威,同时也变得更容易过度亢奋。大概就在我们开始共事的时候,我们叩问内心:到底是什么发生了改变?为什么很多父母缺乏做一名好家长必须具备的基本信心?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照料并没有造福孩子?在和其他幼儿教育工作者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我们和同事及家长交流得越多,就越发现有三个主要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
第一,家长倍感压力。近十年来社会对于儿童早期学习和发展之重要性的强调尤为突出。这给家长造成了巨大压力,却不一定给孩子带来好处。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社会就鼓励父母让孩子开始学习,以提升他们的学习潜力。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正确地激发孩子,如果孩子上“对”了幼儿园,并在5岁之前开始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就好像被送上了一条通往藤校的星光大道。很多家长觉得一定要给孩子创造这些优势,才不至于让孩子落后于同龄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有“铁饭碗”这样的说法,为此成年人必须获取多种技能和资历以保持竞争力。家长认为,即使是极其年幼的孩子,也应该为了“冲在前面”而投入竞争,这种心态可以理解。很多父母把自己在职场上的心得运用到家庭生活中,却发现这些原则无法成功复制。每位父母都希望为孩子提供最优越的条件,希望孩子能受到好的启迪,成为好学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更有优势,很多父母扮演起了经纪人的角色,打理着孩子排得满满的日程表,而不再真正花时间去陪伴孩子。孩子的每一天都被安排得很紧凑,必须拿出成绩的压力给整个家庭造成与日俱增的焦虑,尤其让孩子感到紧张。我们告诉家长,高质量的早教经历对幼儿来说就足够丰富了。我们在学校看到,因为过多的课外活动而过度亢奋的孩子,其实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也很难成为一个好学生。
第二,社会瞬息万变。父母开始变得焦虑困惑,其实是现代生活日益增加的风险和危险带给人们的一种自然反应。在美国大部分地区,放任孩子在街上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或是让孩子从朋友家自己走半个街区回家,都已经不再可能了。不安定的社会风气是父母放心不下的主要原因。倒回几代之前,女性从小就开始接受做母亲的培训。如今,就养育子女的日常责任而言,男性和女性要互相分担并倚仗其他照看人帮忙分担,他们没有老一辈的经验做指导或榜样。大家庭的结构往往是七零八落的,祖父母和叔伯姑婶住在天南海北,相距遥远,所以当年轻的父母需要帮助时,总是感到孤立无援。越来越多的学校、社区、妈妈群和在线聊天室成了家长聚会的地方,他们可以在这里寻求建议并结识其他家长。
第三,家长对自己为人父母的直觉和权威缺乏信心。很多家长都认为在养儿育女这份工作面前,自己的见识有点捉襟见肘。这并不是说家长想推卸责任——在多数情况下,其实家长对孩子可谓呵护备至,整个家庭生活都以孩子为中心。但很多家长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为孩子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引导和影响。这些家长希望孩子快快乐乐,却发现这种愿望并不一定能带来一个快乐的家庭。家长告诉我们,他们不敢对孩子说“不”,害怕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或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但事实上,孩子需要成年人表达鲜明的立场,这样他们才能学会面对失望,变得更有承受力,有信心自己解决问题,并能与他人和睦相处。然而,在过去的25年里,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令人困惑和互相矛盾的专家意见,指导父母如何做父母。关于如何打造轻松的家庭生活的书籍和文章浩如烟海。事实上,很多诸如此类的专家意见带来的效果却适得其反——这反而让家长面临最严峻困难的挑战。难怪很多父母感到茫然。当你害怕“犯错误”时,你当然无法依靠自己为人父母的直觉。当别人告诉你,如果不按照某套法则去做,就会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或者伤害时,你很容易就会怀疑你内心的直觉,找不到权威感。
作为园长,刚开始搭档时,我们就意识到很多家庭需要我们帮助解决一些困扰他们的问题。于是,我们决定定期召开家长会。在幼儿园工作和在小学或高中工作相比,一大优势就是教师、园长和家长几乎每天都有对话的机会。事实上,早教工作者和家庭必须形成这种伙伴关系,为了每个孩子的最大利益而齐心协力。我们开家长会的目的其实是建立一个论坛,大家可以在这里讨论孩子在学校的经历,家长回到家可能面临的问题或担心的事情;讨论孩子在每个年龄段会出现的典型发育特征;分享我们在课堂中观察到的各种情况。我们要把论坛打造成一个充满暖意和令人舒服的地方。我们按班级把家长分组,以便年龄相近的孩子家长能够分享共同的问题。我们经常一起在会上讨论家长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的实用方法和思路,讨论家长应该对孩子抱有哪些符合年龄并和学校保持一致的期望要求。我们会给家长打气,鼓励他们倾听自己心底的常识判断,让他们对自己的直觉更有信心。我们也说到了自己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的各种经历(有好有坏),给家长做参考。
和家长交谈时,我们会提醒他们,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宇宙的中心。父母有天然的权威,可以正向地影响孩子的发展,这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具备的能力。养育孩子确实很辛苦,但也并不像很多父母想的那么高深复杂。当你投入时间陪伴孩子,而不是忙着给他安排各种培训班时,你就能深入地了解孩子,也能更了解如何做好家长。你能了解到孩子在想什么,喜欢和厌恶什么,以及什么会让他开心。你能了解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当父母急于达成目标时,往往都忘了童年最单纯的快乐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那就是让孩子一个人玩或是和别人一起玩,和父母一起做些有意思的事情,或是建立别具一格的家庭传统。当孩子有时间和父母相处、和自己独处以及和他人相处的时候,你就给了他们学习、获得自信和放松下来的时间。孩子能不能自得其乐,这对他们在家里以及在教室这样的集体环境里能否健康成长并做好自己的事情至关重要。在家长会上,我们经常让家长回忆自己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情。通常,家长的回答是“和小伙伴在公园里玩”“自己想象一个世界”“和奶奶一起做饭”。没有人会说“去上小提琴课”或者“学法语”。我们提醒家长,这些令他们难忘的事情,也正是能让孩子乐在其中、学到本领、伴随他们成长的事情。我们一直鼓励家长,不要给孩子安排太多活动,而是要学会做他们的家长,发挥家长的影响。
我们力所能及地给家长提供帮助和出谋划策,对我们来说,这也是种倾听。我们遇到的每一位家长都有自己独特的育儿风格,并对如何养育孩子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但是,在大家互相分享哪些方法管用、哪些方法不管用的过程中,我们很快就发现大家有很多共同点。最能给大家带来鼓励的,莫过于意识到这一点:只要为人父母,必然每天碰到相似的难题,这绝不仅是自己一个人要面对的问题。当你了解到,每一个4岁的孩子都会讲大小便,或者3岁半的孩子一定会不断挑战你的极限时,你就不会觉得是因为自己有什么失误才导致孩子有这样的表现了。通过交流,家长不仅互相学习,还逐渐学会信任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他们发现,有效的办法可谓形形色色,重要的是找到一种奏效的手段并坚持下去。大孩子的家长会告慰新手家长“别担心,我也经历过,孩子大一点就会好的”,并为新手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他们度过这个特殊阶段。在家长会这个社区中,家长开始意识到孩子的发展过程必然伴随着问题,这和家长的能力没有关系。这样的氛围使每个人都能笑对自己的失败。我们一再强调的是,为人父母是件令人谦卑的事情,所谓“十全十美”的家长并不存在,我们大可不必过于纠结。
在培养和扶持家长的这一过程中,我们造福了很多家庭。更重要的是,我们真的在课堂上看到了效果。例如,我们注意到,当父母对孩子有明确的管教约束时,孩子就更能听从老师的指导。当孩子能按时上床睡觉,不需要应付太多课外活动时,他们会更开心,精力也更旺盛。当家长示范孩子如何自己穿外套或收拾玩具,投入时间教导孩子如何独立时,孩子就能更成功地适应课堂,更加自信地面对老师。
家长会召开10年以来,能够和这么多家长合作并学习他们的经验,实属我们的荣幸。本书收录了我们小组中很多家长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是实用、有效和久经考验的建议,来自那些已是“过来人”的父母。我们的目的是分享,而不是站在专家的立场上为大家建言献策。我们的专业知识完全建立在我们和孩子、家长及老师合作的经验上。我们不是什么心理学家,也不是医生。哪些方法在孩子身上行之有效,来自我们亲身的观察,老师和家长都关心哪些问题,则是我们悉心倾听后的发现。我们不是来给某派理念或理论摇旗呐喊的,我们主张的是脚踏实地,扎根于对儿童真正需要什么的理解,也植根于我们对“成年人怎么做才能给孩子最好的帮助”这一问题的洞见。我们俩加起来有59年的经验,我们自己的孩子,和我们共事的老师,还有学校里数以千计的孩子和家长,都是多年来我们观察、倾听和了解的对象,我们获得的经验让我们肯定了几件事——我们所认识的那些充满自信、擅于社交和智力过人的孩子,一定都得到了父母在以下这些方面的扶持:
●无条件的爱。
●对孩子的行为加以约束,也提出期望。
●规定明确的日常作息。
●家人经常一起吃饭。
●允许孩子经历挫折和面对失望。
●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之变得更有承受力。
●教导孩子尊重他人、有是非观念以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重要性。
●要求孩子懂礼仪,最基本的要学会说“请”和“谢谢”。
●把家庭看作一个团队。
●知道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有能力都很重要,而不仅仅是学习能力。
●培养孩子形成健康的分离习惯。
●鼓励孩子独立并习得适龄的自理能力。
●留出家庭自由活动的时间。
●让孩子有玩的时间和空间。
●限制课后活动的量。
●要理解,学校固然重要,但家庭才是最重要的。
●接受每个孩子都各有特点。
●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做有意思的事情,保持幽默感,并且心里明白,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
你在本书中将读到的一切也都是以这些为核心的。
我们写作本书的初衷,并不是希望读者拿来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学习一遍,而是希望在你有需要时,能有个参考。我们将这本书分为“学校”和“家庭”两部分,因为我们坚信,当家长和老师齐心协力时,当学校和家庭对孩子保持一致的期望时,就会给孩子的茁壮成长创造最理想的条件。在这里要交代清楚的是,书中提到的“这个幼儿园”指的是92街青年会幼儿园。虽然在整本书中,我们提到了幼儿园里的很多孩子,但为了说明我们的观点,我们改动了孩子们的名字并改编了很多故事。
我们希望,家长读了这本书后,能得益于书中所提到的实用智慧。对于我们的建议,不必全盘接受,而是挑选适合自己的加以应用。你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最能影响他的榜样。对于孩子而言,3~5岁是为他们的智力、社交和情感发展奠定基础的魔法阶段。但是,对于孩子需要什么,父母又可以做些什么来扶持这种成长,并没有什么所谓的魔法。这用不着什么专门训练,不需要给孩子报名参加额外的课程,也不需要让你两岁的孩子上“对”学校。在前文我们列出的几点里面,你能做的两件最重要的事,就是无条件地爱你的孩子,并对他们加以管教约束。我们相信每一位家长都能胜任这两件事,但是你不必单枪匹马地行动。家人、朋友、老师以及任何你信得过的人都可以和你同甘共苦,踏上这段不断延伸、不断演变的育儿探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