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传来的乐器
在汉语里,对“琵琶”这个词最早的解释是“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意指弹奏琵琶时往前弹、往后挑这两个动作。在秦汉之际,琵琶不是指目前我们熟悉的这种曲项梨形的乐器,而是指一种类似现在的三弦、圆形共鸣箱那样的直杆而两边蒙皮的乐器,叫“秦汉子”,也叫“秦琵琶”。世界上有一个乐器大家族叫鲁特琴,这个弦乐器大家庭里的成员,都有一种梨形共鸣箱,都是靠拨弹发声的。在古埃及的壁画里就发现了这种乐器形态,其后在欧洲,从中世纪一直到浪漫主义勃兴,这种类型的琴有很多种,且深受人民喜爱。在中亚地区,例如土耳其等许多国家也都有这样的乐器形制。
在中国,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曲项琵琶就是南北朝之前从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原的。一般人提到丝绸之路,更多想到的是货物的流通,比如从西域传来葡萄、苜蓿、香料,我们传出去丝绸、瓷器等。其实除了货物,还有更多“非物质”的、精神上的东西是通过丝绸之路东西交流的。从南北朝到唐朝达到鼎盛的文化交流,除了佛教,最多的就是音乐。包括从中亚和西域传到中原的许多乐器、乐曲及音乐理论,都是中外文明互鉴的结果。这些外来的音乐到中原之后,经过各民族音乐家不断传承、创新、发展,逐渐和中原本土音乐融合,最后形成我们今天的国乐。
琵琶传到中原后,就像现在的“流行音乐”一样,迅速得到从帝王、皇族,一直到老百姓的喜爱。地处现在新疆与中亚地区的“昭武九姓”国当时音乐很盛,很多当地的音乐家来到中原生活。现在一些汉族人的姓氏,例如曹氏、安氏、史氏,大都源自“昭武九姓”。尤其是曹氏,北齐有一个音乐家叫曹妙达,到中原定居后,就因为琵琶弹得好而“封王开府”,显赫一时。除了曹妙达,唐朝的曹善才、曹刚等,也都是靠弹琵琶在中原过上了令人艳羡的富足生活。
琵琶在刚传入中原时,还保留着一个游牧民族的乐器特点,即横抱。因为它是马上之乐,人骑在马上,右手要弹,左手除了按弦,还要作为乐器的支点,所以我们从敦煌壁画里看到的从北齐到唐朝的琵琶都是横抱怀中的。琵琶后来变成今天这样竖置于腿上演奏,是因为来到中原后逐渐适应农业文明的生活习惯而产生变化。中国人在宋朝之前还没有普遍使用现在这种高的家具,宋朝以后才逐渐流行用高的桌椅。既然不再骑在马、驼之上,而是端坐于椅上,琵琶也就可以安稳地放在腿上,由原来的横抱变为竖抱。琴师的左手不必再托着琵琶起承重的作用,于是可以更大范围地在琵琶的弦上自由地游走,丰富了乐曲的弹奏技巧和表现力。
图1.11 唐三彩骆驼俑上弹琵琶的胡人
唐朝的裴神符是一个琵琶改革家,他第一个弃用拨子,改用五根手指来弹琵琶。拨子只有一个,手指却是五根,不但手指更灵巧、更方便,而且以指直接触弦,不再借物触弦,更加人性化,能更好地达成“人琴合一”的境界。这件从西域传进来的乐器,经过各民族音乐家的不断改造,演化为立起来弹奏(解放了左手),用手指代替拨子弹奏(解放了右手),极大地丰富了琵琶的表现力,成为中原地区农业文明对外族游牧文明成功改造和提升的例子,促进了琵琶“中国化”的进程,也使中国的琵琶成为鲁特琴家族诸乐器中技巧丰富、独具特色的乐器。目前在中国,只有南音的琵琶还保留着从南北朝到唐朝琵琶的演奏方式和形制,不仅仍旧横抱怀中,而且用拨子弹奏,这也是南音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