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音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从民间到音乐厅

假如说“瞎子阿炳”继承了二胡艺术里中国固有的文化遗产,这一节提到的另外一个人则开创了二胡新的历史和篇章,把中国民族乐器和传统音乐与西方的音乐理念、技术结合起来,创造了二胡发展的新的途径,这个人就是刘天华。

刘天华是著名的作曲家、二胡演奏家,他家兄弟三人都在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建设当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大哥刘半农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也是“五四运动”的闯将。他在“五四运动”时期提出了很多新的文化建设的设想,其中包括推行简化汉字的想法。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包括鲁迅先生、胡适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一致的。因为中国的文化靠繁复的汉字来传承,而当时中国绝大部分人是文盲,这样的国家是无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刘半农和李家瑞合编了一本《宋元以来俗字谱》,为后来的简化字奠定了基础。同时,作为语音学家,他还把西方语音学、音韵学介绍到中国,创建了中国最早的语音学、音韵学。刘半农还创造了“她”“它”这两个不同的第三人称,一直使用至今。新文化运动以前,一个“彼”字表示所有第三人称,但“彼”是男还是女?是人还是物?因为刘半农的发明,汉语书写才分清了男、女、物。

图1.18 刘天华

刘天华从小喜欢音乐、关心国事,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曾在自己的家乡江阴加入童子军,做小号手。后来他跟着哥哥到上海,在当时的开明剧社做音乐伴奏,这期间学习了西方的一些乐器。他对中国乐器的学习开始得更早,曾经走访很多地方,用游学的方式去学古琴、琵琶、三弦等。有一次,生病的他偶然到集市上买了一把二胡,就开始向民间艺人学习,并且自己研究。他受哥哥大力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逐渐有了一个设想,叫“国乐改进”,研讨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如何面向现代化和面向世界,如何让我们古老的音乐焕发新的青春。他和其兄一样,也是学贯中西,既会拉二胡,也会拉小提琴,于是他就对二胡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一方面是对二胡本身进行了改革,将定弦音高固定,使二胡的音高和调性得以统一,同时扩大了二胡的把位,从传统的一把、两把延展到四把、五把;另一方面是改进了演奏技巧,将小提琴演奏中的揉弦和古琴弹奏技法中的泛音用在了二胡上。

刘天华不但对二胡这件乐器进行了改良,而且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多首新创作的二胡作品,集中保存在《刘天华二胡曲集》里。他的作曲既有传统的乐思和新鲜的旋律,又不与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相悖。他不但在二胡音乐中引进了西方的进行曲体裁,而且在一些乐曲创作中,明显融会了西方音乐的调式和旋律进行,比如在《光明行》《空山鸟语》中,就大胆使用了西方的分解和弦分解和弦:将和弦音做先后方式的呈现。常作为伴奏织体,在主调音乐中应用。——编者注式的旋律进行。应该说,二胡这件在民间为草台班子伴奏,在城镇街头用以讨饭的乐器,在刘天华的手里才华丽转身,得以登堂入室。刘天华是第一个在中国举办二胡独奏音乐会的人,他把一件粗糙的戏曲伴奏乐器完美地转化成了一件独奏乐器,不但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提升了它的品位,也提升了二胡在乐器家族和社会生活里的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刘天华的作品有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良宵》《病中吟》等。其中有一首作品,他其实写得很早,但是完稿比较晚,就是《空山鸟语》。

唐朝大诗人王维有一首诗: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既冷寂又带着些许温暖,既神秘又似乎常见的意境。这充满禅意的诗给了刘天华空灵、幽远的想象和灵感,仿佛是他在家乡的深山里常常见到的场景:青山绿水,万籁无声,没有人言,只有鸟语。于是,他创作了这样一首向自然致敬的音乐,用模拟的禽鸟的声音来歌颂大自然,用禽鸟的啼吟来反衬山林间的寂静。

从“瞎子阿炳”到杨荫浏和刘天华,中国音乐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天才的创造,使中国这件原本籍籍无名的草根乐器——二胡,从传统到现代,从继承到发展,百年演进、潮涨潮落,最终成为今天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了解了二胡的发展史,我们就更不能忘记这些为了民族音乐复兴、发展、创新,并把民族音乐真正推向世界中央的理想奠定基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