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熊猫的传说
熊猫,全球目前只有中国存有。号称:“行走的活化石!”因为其呆萌的形象深受全世界的人民的喜爱。目前以四川和陕西秦岭地区为主,拥有着很多大熊猫。但是他们又同时分不同支派,几十万年不见面。当然,不能算是给大家科普熊猫的的故事,只不过有些资料综合起来感觉牛头不对马嘴,从而搜集了一些有关熊猫的奇闻异事给大家分享出来。
熊猫,其实准确来说叫猫熊。只不过后来人们叫顺口了,就用熊猫一词了。从山海经中就有记录熊猫的传说,在古代大熊猫的故事在神话故事中,大熊猫曾当过谁的坐骑?当时的人又是如何称呼它的?
如果上古大战大熊猫参战了,那么它应该是炎帝的坐骑而非蚩尤。
大熊猫之所以被称为食铁兽,是因为《北川县志》的记载。根据《北川县志》的记载,传说在古时候,食盐稀缺,熊猫在没有盐巴吃的情况下就会闯进普通老百姓家里面,然后找不到大铁锅上面残留的盐分。
由于那时候熊猫比较稀缺,当时的百姓很少见到这种物种,于是就把它称为食铁兽。
大熊猫虽然在现在被我们当做国宝,每天吃竹子,卖萌打滚儿,就能糊口,根本不用有什么战斗力。
可是你们忘了这擅长卖萌打滚,求关注的稀缺物种,虽然他现在只吃竹子,可人家祖宗可是正儿八经的食肉动物,它的祖宗可能长这样。
最近两年出现了这样一个说法,说当年蚩尤和黄帝大战,蚩尤战败的原因就是因为蚩尤的坐骑是食铁兽。
试想一下,坐着这样一只只知道撒娇卖萌的萌物上战场,也真是吓我一大跳。
但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我翻看了一下《山海经》,关于黄帝和蚩尤大战,具体记载在《大荒北经》但是无论是熊还是食铁兽还是什么貘,其实都没有提到,但在《列子.黄帝》中确实有可能类似大熊猫的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
但是这段战役是黄帝和炎帝的,不知道蚩尤是怎么扯进来的,除此之外参战双方在《史记》中也有体现,《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由此可见,阪泉大战参战双方是黄帝和炎帝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时候的蚩尤很可能还是一个玩泥巴的小破孩呢?根本没有参战资格。
阪泉之战而山海经根据《大荒北经》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
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
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关于这段文字,我查找了许多资料后大概的为大家翻成白话文,以便大家能更好对我们的国宝熊猫有更深刻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今天我就给大家翻译一次,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昆山那个地方有一个叫共工台的台子,因为这里是共工灵魂栖息的地方,所以射箭的人都不敢朝北边射箭。
黄帝的女儿女魃也住在这里,她穿着一身青色的衣服。
在蚩尤与黄帝大战的时候,是因为制造了兵器,夺得了先机,于是黄帝派应龙在翼洲的原野上与蚩尤大展开大战。
应龙擅长布水,掀起了狂风暴雨,于是蚩尤请来风伯和雨师来抵挡,铺天盖地的风雨让天地变成一片昏暗,于是黄帝叫他的女儿女魃来助威,自女魃从天上下来过后,风雨就止住了。
可是魃因为沾染了地上的邪气,再也无法回到天上,凡她所到之处,大地龟裂江河枯竭。
叔均将这个情况报告给了黄帝,黄帝就让女魃住到了赤水的北面,而叔均因此被任命为管理田地的官员。
可是女儿还是常常跑到其它地方去,可她所到之处,草木枯竭,大地龟裂,农作物和庄家根本都,没法种植,于是人们迫不及待的想赶走她,于是就对她说这样吧,请你朝着北边去吧!”而古人关于大熊慢的称谓则就更多了,疑似大熊猫曾用名有银狗、貊、貘(mò)、洞尕(gǎ)、驺虞、执夷、猛豹、食铁兽,也要认为貔貅就是大熊猫的,但是每种说法都有很多正反论据,我就不一一展开下定论了。
远古时名“貔貅”,中古时又名“食铁兽”,传说中蚩尤的坐骑。
首先说,下面的话是传说,我也不知真假。
传说,涿鹿之战中,皇帝与蚩尤对冲,两人都落下坐骑,蚩尤被貔貅抱住了双腿,才被皇帝活捉的,不然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还有另外一个传说就是传说很久以前,熊猫浑身雪白,无半点黑色。有四位美丽的牧羊姑娘整日与熊猫为伴,突然一日熊猫遭到豹子袭击,四位姑娘为救大熊猫而亡。
熊猫们身披黑纱,戴着黑袖章,一起向四位姑娘致哀。大熊猫们悲伤得痛哭流涕,它们用黑袖章擦眼睛,眼泪与臂章上的黑色混合一起,眼圈被抹黑了;它们悲痛地揪自己的耳朵,耳朵被抹黑了,最后它们抱在一起哭泣,四肢和前胸被染黑,这时天空中万道霞光,四位姑娘被熊猫感动化身山峦永远保护着大熊猫。这四座山就是“四姑娘山”,位于卧龙自然保护区西北边缘,日日夜夜俯视着群山,关注着大熊猫。四姑娘山是大熊猫保护神的象征。大熊猫们也深深地铭记着四位姑娘,永远以身着黑白表示由衷的感恩与哀悼。
这是民间普遍认为四姑娘山与熊猫的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