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飞天使要上幼儿园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 孩子在幼儿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孩子进入了幼儿园,真的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吗?他能做到我们所预期的吗?我们发现,如果确实孩子已经具备一些关键能力,是绝对有潜力在学校的环境里发光、发热,甚至超出我们原先的想象的。但是如果孩子还没准备好,以下列出的状况就会成为孩子学习上的阻碍。

我们先一同来看看幼儿园孩子需要面对的人、事、物。

一般教室的情况

◆人多及嘈杂的环境

对一些特殊儿童来说,他们的感官知觉跟一般儿童不太一样,特殊儿童不是过度敏感,就是比较迟钝。在一些自闭症的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害怕嘈杂的地方、不喜欢被别人触碰,甚至会刻意避开人多的地方。严重的例子,是孩子会过度焦虑,导致他在情绪上开始失控。幼儿园里一个班级平均会有二十几个小朋友,环境不但嘈杂,孩子们也都随时有可能触碰到他人的身体,特殊儿童要在一个密闭空间内接收这些感官刺激,的确是件很辛苦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因为负荷不了感官上的刺激而情绪崩溃。

◆复杂又抽象的指令

老师向全班说:“小朋友,去上厕所、洗手,洗完手后请拿水壶喝10口水,再回到座位上。”这是老师一般在教室里会给的指令,通常都不只是单一的要求,如果我们仔细拆解,单单这句话里就涵盖了多重信息。小朋友除了要接收到全部的信息外,还需要一一正确执行出来。复杂的指令对很多特殊儿童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他们需要分别听懂所有的单一指令,听完后还要记得所有的内容,最后执行的时候还需要依照正确的顺序。

这些指令虽然复杂,但至少是明确的,有一些其他的“名称”是孩子没接触过的,或是很难理解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好比班级名称,每一个班级都有属于自己的名称,像是“樱桃班”“企鹅班”,老师在教学中常会加入这些名称再给指令:“企鹅班的小企鹅去拿睡袋准备睡午觉啰!”或是有时老师会直接叫小朋友的号码:“25号,请来老师这里交作业。”这些名称对孩子来说是抽象的,以往要学习自己的姓名都要学上好一阵子,现在又多了一些新的名称要学习,的确在接收老师给的信息之外又增添了不少困难。

另一个对孩子来说的困难点是“距离”,以往在疗育课程中,孩子都是在离老师近距离的地方学习,老师也是在近距离的范围内给予指令,但是在教室里就不同了。老师离小朋友都有一段距离,虽然孩子听得见,但是很多孩子无法区分老师是不是在对他说话,对环境敏感度低的孩子而言,要融入团体的学习就很困难了。

◆需要孩子高度配合

在学校,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在多方面配合老师,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举一个例子,老师向班上的同学说:“小朋友,请把圆圈涂上红色,三角形涂上黄色。”这时珊珊虽然听得懂老师的指令,但是因为她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于是她将两个形状都涂满了绿色。

这个例子是特殊儿童经常会发生的状况,因为他们常有特定的喜好和固着行为。当老师的要求与孩子的想法不一致时,他们只会做自己想做的,因此在老师眼里,就觉得这个孩子的配合度低,结果可能有三种:(1)老师了解孩子的状况,所以能适当地引导;(2)孩子被贴上不听话的标签,因而受到负面方式的对待;(3)孩子被放在一边,不被理会。

◆多步骤的活动流程

一踏进校园,一连串复杂的活动就开始了,这些程序包括换鞋、放书包、放水壶,及走到老师指定的空间并参与活动。虽然每天孩子都有练习这套流程的机会,有些孩子在多次练习后也确实可以跟上脚步,但是大多数的孩子在练习时,无法顺利完成该做的事。他们经常会因为活动与活动之间的空间距离、时间间隔,或是其他孩子在做的事而受到干扰,注意力被分散,导致流程中断。

教室的摆设也可能是一个会影响孩子表现的因素。试想一下,在一间教室里,孩子一进教室,如果摆放书包和水壶的位置是在同一个区域,放完之后再顺着设计的动线引导孩子到活动的区域,那么孩子就比较不容易分心。但如果放水壶跟放书包的地方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孩子在放完水壶走向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被别的事物吸引,忘记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在国外,很多特殊儿童会因环境的刺激而受到干扰,因此就连教室里桌椅、柜子的摆设都经过特别考量。如果摆设恰当,就能辅助孩子活动的动线,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孩子也比较能专注在他的任务上。

◆长时间的团体教学

学校的学习有很多时间都是以团体教学为主,与特殊儿童平时一对一的疗育课程相差很大。在疗育的情境中,孩子上课与游戏时间可以密集地交错,也较少被规范必须要长时间坐在椅子上上课,对于原本就缺乏专注力的特殊儿童来说,如果能够上一下课再起来动一动身体、玩一玩,他们真正在学习时的效果反而会比较好。

但是一般幼儿园的团体教学时间,平均都在十五到三十分钟。能力好的孩子可以专心听老师讲课一段时间;能力没那么好的孩子若是听不懂内容,他们不是无法安静坐好、注意力分散,就是会开始出现行为问题。当然,也有一些孩子的稳定度够,看起来像是乖乖坐着上课,但事实上他们在放空、做白日梦,并没有吸收老师所教的内容。

上课无法专注的伟伟

伟伟是一个发展迟缓的四岁孩子,他在三岁时经过医师诊断后,妈妈就带着他密集地去上疗育课程。直到他的语言能力有明显进步,治疗师才建议妈妈带伟伟去上幼儿园。妈妈很开心伟伟终于能回归到幼儿园里,但她自己心里也明白,伟伟跟一般发展的孩子比较起来,在能力上还是有明显的落差,所以不敢中断疗育课程。伟伟开始上幼儿园后,适应得还不错,只不过老师常常抱怨,说他上课不专心。大家在听课时,伟伟会到处看,不然就是摸摸自己的手,很少看向老师。伟伟确实经常分心,这是治疗师跟妈妈都知道的,不过他们也发现,如果是伟伟有兴趣的、能理解的或是有足够吸引力的内容,他专注的时间就能持续比较久。与老师沟通后才了解,老师有他上课的风格和自己的坚持,喜欢花大部分的时间“讲课”,在最后几分钟才会问学生几个问题,这也难怪伟伟很难专注,因为课程内容不是他能完全理解的,师生的互动量也不够多。

◆自由游戏时间

自由活动时间对一般孩子而言是再快乐不过的事,他们一起玩游戏或各自玩自己喜欢的玩具,这个时候也是展现社交能力的好时机。相反,很多特殊儿童在这个时候最焦虑,正因为是自由活动时间,缺乏结构化的情境让很多孩子不知所措。有些孩子不太会正确使用玩具、对玩具没兴趣,更不懂复杂的游戏规则,最后只能到处游走、东摸摸西摸摸,或是独自一人躲在角落自我刺激,不然就是以重复、没变化的方式玩玩具。

◆快速的学习步调

我进入一般幼儿园观察过好几回,常常发现教室里教学的步调是很快的,好比孩子昨天才刚学习认识字卡,今天稍微复习一下就需要辨识正确才能得到奖励。这样的学习步调也许适合一般孩子,他们透过老师的示范,经过几次练习,就能学会一项技能。但是特殊儿童学习的方式不一样,他们学习的效率没那么高,以我们平常教小朋友的记录来看,特殊儿童不但需要大量的练习机会(平均需要练习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学会一项技能),老师还需要依照孩子的状况选择适合孩子的策略,这样才能教会孩子。若孩子跟不上,情绪跟行为问题就会开始出现。

◆活动转换时需要弹性

很多特殊儿童缺乏面对改变的适应力,他们喜欢结构化的环境,结构化能让孩子预期接下来会发生的事,让他们从中获得安全感。有些特殊儿童也不喜欢变动,特别是当他们沉迷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时。这时如果老师要求班上的小朋友转换活动,比如“小朋友,收教具啰,我们要去团讨角落了”,他们会很难接受变化,有些孩子还会因为缺乏弹性,坚持要把教具的活动做到他认为理想的程度才停止。

◆参与团体活动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小朋友在一般幼儿园必备的条件,因为不可能有老师可以时时刻刻都盯着孩子,在他没动机时带着他做每一个动作。如果有多出的人力,老师才有机会引导孩子;人力不足时,没主动性的孩子可能就会被放在一边。然而,接受过疗育课程的孩子,通常都习惯大量的协助与提示,当他衔接上幼儿园又无法处处依赖老师时,不会主动参与就无法达到学习效果。

◆师生比例低

一般幼儿园里师生比例低,一个班级可能有十几到二十几个学生,再加上一两位助理老师,能协助特殊孩子的时间及精力有限。我们都知道特殊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同于一般孩子,在情境中越能立即引导孩子,在他大脑中的联结会越强,印象会越深刻。但是因为班级人数多,老师需要顾及每个孩子,有时候不好的行为已经发生,甚至已经发生很久,老师如果没看到前因后果,很难正确判断孩子的状况,要找到适当处理方式的机会就很小。

师生比例低也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如果已经习惯了以往在疗育课程中的一对一教学,他很有可能会需要老师密集的关注、密集的称赞或增强。但是在教室里,老师不会给予密集的关注,有些孩子就会开始出现行为问题,好比用不适当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在送孩子去上学之前,必须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学习面对一般人的反应。

一般孩子的反应

我们不只是要对一般教室发生的事情有基本的认知,我们也要知道一般小朋友平时会做出的反应,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学会适当地回应。这很重要,因为如果我们有正确的认知,就能理解不是单纯把特殊儿童跟其他儿童放在一起,他们就会自己互动起来。

一般孩子是这样:

◆互动时需要得到对方的回应

同学如果来找孩子玩、问孩子问题,但孩子不是没反应,就是不愿意配合同学的玩法,一直有自己的坚持,那么时间久了,同学就会觉得无趣,也不会再来找孩子玩。

◆喜欢跟有共同兴趣的人相处

人与人之间要有共同点才容易聚在一起,小朋友也是一样,他们喜欢找跟他们有共同兴趣的小朋友一起玩。如果我们的特殊儿童跟同学之间没有相同的兴趣,就不会有共同的话题,自然而然地就不会玩在一起。

◆排斥与众不同的孩子

有些特殊儿童会有一些怪动作、怪习惯甚至怪声音,容易让其他同学对孩子产生异样的眼光,想避免都避免不了。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被其他的同学贴上标签,这些情况都让人心疼,却又是很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