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有一句话,常被人们挂在嘴边:
三四十年前,一个美国家庭只需一人外出工作,另一人在家带孩子、管家务,外带养一条狗,生活便能舒适完美。
而近三四十年来,这一家庭生活模式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庭,夫妇开始共同挣钱养家。
那么今天美国家庭的收入是否有所增加?生活是否更富裕、更美满呢?
并没有。今天,一栋前庭后院的独立洋房,已使大多数美国家庭沦为债务的奴隶,何谈生活幸福美满?
而美国的就业危机,更使人到中年的工薪阶层走上破产之路。
缺乏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为维持生活水准,工薪阶层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不过,工薪阶层往往会这样说:
即使有正常收入,他们也经常因那些难以还清的债务而疲于奔命。
但美国政府和媒体一直试图欺骗民众,说这席卷全球的仅仅是一场 “次贷危机”。
可现实清楚地告诉我们,华尔街倡导的信贷消费模式——“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其实是欺骗、掠夺民众财富的大陷阱。
华尔街倡导的以钱生钱、提前消费、信贷消费的消费模式,是以不劳而获为诱饵,使广大民众放弃储蓄,去追求所谓的高消费。即不惜举巨债投入房市和股市,最终掉进陷阱不能自拔,成为房奴、车奴和卡奴,甚至倾家荡产、流落街头。
华尔街正是利用了人性的贪婪和盲从,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曾几何时,“美国梦”曾经是很多人的生活理想。所谓的“美国梦”就是家家拥有住房,人人有车开。当年电视广告中的美国家庭,无一例外,前庭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后院游泳池、遮阳伞、大躺椅,孩子们与宠物嬉笑打闹、满院追逐。
华尔街不惜代价地通过媒体、好莱坞电影、小说对拥有广告中的房产就能实现“美国梦”不遗余力地进行渲染,蛊惑了千千万万的美国人去举债,去追逐金融大鳄们编织出的“美国梦”。
而且,购买房屋还有一大“好处”:
人性是共通的。今天的中国人,也普遍觉得拥有自己的房产是成功的象征。因此,中国也出现了大批房奴。
中国的房奴是怎样形成的呢?20世纪90年代初,当商品房刚刚兴起时,杭州一套 70 平方米的公寓大约只需12万元人民币,可房子竟然滞销。
不难想象,因为中国百姓长期以来都秉承着一种传统观念,那就是赚十分起码存七分,寅吃卯粮的都是败家子。即便当时房价不算贵,可是借钱置产业,毕竟不够光彩。
于是,在中国大地上便出现了一个诱人的传说:
“美国老太太”的消费方式,令中国民众羡慕不已。几千年来,中国百姓节俭过日子,日常生活就围绕一个字——省,从不花费不属于自己的钱。
现在“美国老太太”的榜样放在眼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生活,如果可以选择,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于是,“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一诱人的口号,终于开始被响亮地呼喊起来。这一口号颇为迎合民众的期望,完全颠覆了中国人“量入为出”的古老传统。这个水龙头一开,便一发不可收。
华尔街的各大投行瞄准了这个时机,争先恐后进驻中国房地产行业,他们不是在低价位买进地皮,就是投机住宅和商业写字楼。
这么一来,与美国房市一样的泡沫,也开始在中国大地酝酿。
用拿破仑的这句名言来形容华尔街,是再贴切不过的了。金融家们美国国内外大小通吃,掠夺完美国民众的财富之后,转头再来掠夺世界其他国家的百姓的财富。
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忽而唱衰、忽而捧杀中国房市,其目的就一个——获利。唱衰就是“进”的信号,捧杀是已经捞足一票之后要“撤”了。泡沫越大,他们搜刮到的中国资产就越丰厚。
最令人担忧的是,虽然中国人民富有了,手中握有大把的钱,但是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舞台上,发展房地产所需要的钢铁定价权,仍被牢牢地操控在华尔街手上。如果甘愿被人盘剥那也无话可说。
而最严峻的考验是,过度发展房地产将侵占大量的可耕地。这正好又撞在金融霸权的枪口上。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其成就是非常傲人的。但高速增长的数字背后,是以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的。只要驱车在京津塘高速公路上,就可以看到,路边的高尔夫球场一个接一个,可见全国上下一片开发热。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要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 20%左右的人口,人均耕地仅 0.106 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如果中国过度发展房地产业,过度占用相对稀少的耕地面积,那将来中国的房市泡沫将比美国更大!
若干年后,中国粮食就有可能依赖进口,而粮食的定价权也不在中国手上,因为粮食是大宗商品,其定价权也由华尔街掌控。中国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好在中国政府早已发现了这个问题,反复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积极采取解决之道,剥离房子的金融属性。
由于房屋是普通百姓购买的最大宗商品,而且绝大多数家庭不向银行贷款就买不了房子,于是银行往往通过放松信贷,使房地产市场成了金融霸权捞钱的最佳平台。
因为房价越高,百姓从银行贷款的数目就越大,利息便更多;而一旦你还不了房贷,银行便会将房产一并收掉,人们只能一夜之间流落街头。
这就是华尔街“以钱生钱”的把戏。没错,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看上去太美好的,其实都暗藏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