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的成功99%靠妈妈的鼓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孩子帮我上的人生课

我不是教育者,也非教养专家,只是一位平凡的妈妈。如果说,30多年来的教养历程累积了些许收获与心得,莫过于孩子帮我上的人生课。我常在想,自己何其勇敢——挑战了“台湾”传统教育思维。当年走的每一步,我心头着实战战兢兢,生怕做出错误决定,误了孩子一生。

现在,吴季衡(Kevin)、吴季刚(Jason)都拥有了一片展翅翱翔的天空。如今我回头检视,如果说我真的做对了什么,其中一个关键是,我学会尊重生命个体的独特性。我真的很感谢全职妈妈这一身份,让我有充足的时间找出两个孩子的差异。虽然现代父母常是工作、家庭两头燃烧,但我要强调,正确的教养必须从“观察”开始,就算是双胞胎,个性还是有不同之处。所以请务必花时间与孩子相处,把握机会好好观察孩子。

在30多年前,甚至是现在看来,我的不少教养观念是打破传统的。比如,我认为学音乐等才艺的目的是为了娱乐,拜托老师放水,不需要严格要求孩子的进度;我也认为不能把英文当成功课来教,学习要生活化,请家教不用要求孩子背文法、单字,只需多带两兄弟出门,全程以英文聊天。

我也不会因为图方便,让孩子读同一所学校。从小,两人就是各自就读适合自己个性的幼儿园,长大后也是如此。记得第一次带他们赴美读书,我们母子三人拖着七、八个行李箱,先到大儿子就读的位于康乃狄克州的高中学校,办完所有手续,再带着小儿子坐几个小时的车到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初中报到。往后,我都如此舟车往返探望他们,不以为苦。

我其实不是完美妈妈,在教养这件事上,也是经过碰撞、摸索、调整以及学习而来。

教养是一支互动的双人舞,孩子也是父母的好老师。有一年,季衡到日本温泉饭店打工,先生带着我、季刚去看他。当我见到大儿子变黑,不似以往整洁,当场说了他几句,季刚在旁出声制止:“妈妈,不要在大庭广众下说哥哥,这样不礼貌!”小儿子的话提醒了我,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尊重。

教养更是夫妻共同的事。夫妻的相处是否融洽关系着孩子对家庭的看法,要想教好孩子,两人就要站在同一阵线上。我很感谢先生的支持,当我碰到瓶颈,他的话语如醍醐灌顶,让我调整思维,不断进化成孩子口中的“好妈妈”。

在这条教养的路上,我的父母也给了很多帮助,我们婚后的头几年是住在娘家;我的妹妹陈美龄,当年协助我们寻找学校并帮我照顾他们;还有季衡、季刚在美国求学期间,我的表姐陈文斐(Vivian)总是热心协助我及接送孩子,她的开车技术一流,方向感清晰如指南针,是最贴心的义工导游。在我勇闯不一样的教育路上,碰到许多贵人,碍于篇幅,无法一一列出言谢。

早在5年前,我就动起记录的念头,一开始,纯粹只是想趁记忆犹新,记录教养孩子们的回忆,留做纪念。当时我已做了多场演讲,发现在教养这条路上,每个爸爸、妈妈都会遇到类似的亲子问题,尤其有2个以上孩子的家庭。不过,因为工作忙碌,这一愿望迟迟无法付诸行动。后来,在一个场合碰到高希均教授,他鼓励我出书,天下文化也为我找来静宜,我们相谈甚欢,从2011年底开始,陆续接受静宜的访谈,跟她口述故事的过程中,我也重新回味了我的人生。

我喜欢分享,也因为自己亲身挑战过一条有别于传统的教养之路,想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父母,以及无数个季衡与季刚,期望每对父母都能用爱让孩子做自己!挑战传统教育需要勇气,但我相信,新时代的父母有能力学习更多的教养智慧,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天赋,快乐成长。

最后,谨将此书献给我的婆婆吴赖不碟女士、父亲陈林先生及母亲陈文英女士,感谢他们的教养与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