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鲁宋释嫌盟好 羽父[1]擅自出兵
鲁侯息姑代太子允摄政之后,雄心勃勃,以图自强。其父鲁惠公算是鲁国的中兴之君,但是鲁惠公时,自视姬姓宗脉,公侯大国,尊崇于他国,所以并不在意邦交,相对孤立。鲁侯息姑即位之后,一改父亲的治国理念,注重四方邦交。他把周边的国情都盘算了一遍,决定先从宋国开始。因为,鲁先君惠公在位后期,曾经讨伐过宋国,并在宋国的黄地打败了宋国的军队。所以,鲁侯息姑即位之初,便与宋公和[2]在宿[3]地会盟,弃嫌修好。宋公和是承其兄宋宣公继位的。宋公和有感于其兄让位,临终前托其上卿孔父嘉扶助宣公之子与夷[4]即位。宋公和的儿子公子冯怕身遭祸乱,便逃亡郑国。宋公与夷即位后,鲁侯息姑又与他在清[5]地会盟。鲁侯息姑拢住了宋国,又与北戎会合结盟,整个鲁国北方西方边境安好。除此之外,还与纪国结为姻亲,与莒国结为盟国。鲁侯息姑摄政之时,对外注重邦交和睦,对内谦让尊礼,励精图治,国内康宁。
鲁侯息姑更加修身自省,为了不让人感觉他的僭越,自己的母亲声子薨殁,不以夫人的规格安葬。大夫去世,他不亲临小殓。因为,这些都是国君才能做的,而他只是一个摄政者而已。还有,他为太子允的母亲仲子建立庙堂,并在庙堂落成之后,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在举行仪式时,使用了六佾[6]舞乐,并征求了大夫们的意见,他意在提醒鲁国上下,时刻准备还政于太子允。
卫州吁开了诸侯国弑君自立的先河,他怕自己君位不稳,想以战争的方式来凝聚国人之心。州吁第一个选择的目标是郑国,理由:一是郑国与周天子关系破裂。二是州吁与郑太叔段关系甚好,原本是要支援太叔段的,后被郑国起兵讨伐。三是卫跟郑国相距不远。但是,卫国一个国家肯定是打不过郑国的。于是,卫国便派遣使者贿赂各国,联合讨伐郑国。卫国先遣使到了陈国,郑国曾经侵略陈国边邑,听说要讨伐郑国,陈国知道郑恃强违礼,自然愿意出兵。卫国又使重金贿赂蔡国,蔡侯封人[7]亦是逞勇之人,知郑国扰掠周郊,便答应出兵。卫国又派出一名说客到宋国,说是讨伐郑国可以铲除在郑国的宋公子冯,公子冯一除,宋国内乱根源就会彻底根除。宋公与夷被卫国说客说中心病,自然积极响应。宋国不但自己要积极参与,而且还约会鲁国一起参加。宋使到鲁国为卫国请兵,鲁侯息姑便召集众卿商议,他问众卿:“州吁能成功吗?”大夫众仲说:“臣听说用德行来安定人民,没有听说过靠纷乱。今州吁凭恃武力而安于残忍,凭恃武力会失去人民,安于残忍会失去亲人,民众背叛而亲人离心,是难以成功的。兵事,就像火一样,不消灭它,就会烧到自己的。州吁弑杀国君,虐待人民,还不致力于修养美德,妄想以战乱成事,必定败亡。”
鲁侯息姑觉得有理,便不予出兵。时鲁国司马公子翚,是鲁侯息姑庶弟,此人喜武好功,性情贪残。卫国使者早在宋遣使之前,已经厚赂公子翚。公子翚单等宋国求援使节一到,便出兵援卫。这公子翚原本与卫州吁、郑太叔段兴趣相投,并非忠顺之徒。不料鲁侯息姑征求各卿的意见时,众仲却说了那番鬼话。
鲁侯息姑不想助纣为虐,枉自劳民伤财,才借众仲之言,不予援卫。公子翚本来要奏请援卫的,可息姑并未征求他的意见,便拒不出兵。公子翚料想再说也是徒劳无益。公子翚心下不服,他本司马,总领军师,鲁侯息姑不过是摄政卿而已,岂能不征求他的意见而干预兵事?于是,不请示鲁侯息姑,私自率兵去了宋国,与卫、宋、陈、蔡一起讨伐郑国。
齐国使者至鲁,公子翚早已率兵援卫去了。齐侯禄甫听闻禀报,觉得鲁国内乱已露端倪。他也为郑国着急,如此联军伐郑,郑国肯定支撑不住。
于是,他便通谕夷仲年、公子廖及各位卿、大夫,商议出兵援郑。
夷仲年匆匆赶往侯宫,诸儿从东宫而出。诸儿上前给叔父请安,并问他,为何如此匆忙。夷仲年说:“郑国出了大事了。”
“郑国出了何事?郑国能到周王京畿内掠粮,还有何事儿不能做啊?”
“唉,源于卫国内乱。卫国州吁弑君,怕卫人不服,便联合五国伐郑,说是以报郑伐卫之役。”
“此事与齐国何关?”
“君主宣见,商议援郑。”
两人就此别过。诸儿回到东宫,心思不定,他还没想好要送青鸾的礼物。他看到青鸾送给他的那颗“东海神珠”,突然就有了主意,便遣人去找工匠。
诸儿向工匠吩咐完毕,便出了东宫去拜访太傅高傒,还未出宫,便碰上青鸾从学宫回来。诸儿快步跟上,说道:“鸾儿,如此匆忙,要往何处?”
青鸾说道:“鸾儿去君父路寝请安,几日未见君父了。”
“父亲此时正忙,刚刚叔父急匆匆面君去了。”
“有何大事发生?”
“听说是郑国出了大事。”
“郑国?不是卫国吗?为何又成了郑国?”
“卫州吁以战定国,联合五国讨伐郑国。”
“卫州吁一定会有祸乱的,五国联军未必能战胜郑国。”
“鸾儿为何有此断言?”
“州吁意在造势,以稳卫人之心。列国各有心思,不能凝聚成力,必败也。”
“州吁伐郑,诸侯响应,亦是郑伯太过桀骜。郑乃周王近世亲宗,摒弃臣道,竟然掠抢王室麦黍。”
“郑伯虽过,周王亦有不足之处。郑能如此与周王分庭抗礼,国内必定稳固,朝堂必有能臣,军中自有悍将。郑必不败。”
诸儿听青鸾如此说,不以为然地说:“赶紧去禀告父亲,不要再去增援了。”
青鸾并未理会诸儿的情绪,直言道:“父亲自有明断。”
诸儿见青鸾心不在焉,接着说:“父亲何不直接讨伐卫国?如果直接进军卫国,卫国空虚,必然撤兵而回,郑困解矣。”
“太子兄聪慧。但是,直接讨伐卫国,卫、齐自此有隙矣。齐出兵目的是救郑,齐兵未至,郑或已城破,或已解围,既不得罪于卫,又能结好于郑,齐亦不曾损兵。”青鸾遂言。
“父亲会有如此想法吗?”
“也许。”
“为兄也去援郑吗?”
“父亲必亲率大军,夷仲年叔父监国,太子留守。”
诸儿和青鸾直接去了父亲的路寝,夷仲年已经出宫了,见到他们二人往齐侯宫去,便说:“太子、鸾儿若无紧急之事,别去打扰君主。君主十万火急,正准备亲率大军援郑,明日便出发。”
青鸾说:“如此着急,估计也就十日,十日之后必回。”
夷仲年说:“鸾儿,此次未必说得,五国联军呢,不一定要打多久。”
青鸾十岁生日,因为齐侯禄甫不在国内,王孟姬便张罗着青鸾的生日宴会。生日那天,各宫夫人及公子,都来祝贺,各自送来精挑细选的礼品。王孟姬宫中煞是热闹。夷仲年孺人和公孙无知也来参加贺宴。
姊姊孟儿也早早地来到王孟姬宫中,刚刚行过笄礼的孟儿,已经完全出落成一个美少女。只见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王孟姬赞叹地说:“孟儿,几天不见,竟如此美艳,惊为天人啊。哎呀,简直跟庄姜姑姑一模一样。”
孟儿忙向王孟姬请安。孟儿给青鸾送来了一个特别的礼物,是她用七彩织锦,亲手缝制的布偶,手绘的眼目,精细美妙,活活一个青鸾的模样。青鸾见到非常高兴,施礼言谢。
大家都在热热闹闹地叙话,孩子们也都玩耍一处,忽闻太子诸儿贺诞。
大家都出门迎接,只见诸儿身着白色祥云织锦袍,赤色菱形织锦礼服,头戴紫金束发冠。真是英姿勃勃美妙少年,俊逸洒脱如虎嗣君。只见他健步疾行,脚下生风,旋风一样来到王孟姬宫中,跟他来的还有一行人众,抬着给青鸾的生辰礼物,像是一个架子,上面盖着红色丝帛。
众人不知道诸儿如此兴师动众的,送的什么礼物,都等他发话。
诸儿走到青鸾跟前,说:“鸾儿,请揭下红色丝帛,看看为兄给鸾儿送的何物。”
青鸾说:“多谢太子兄,究竟是何礼物?”
诸儿笑道:“揭开啊,揭开看看就知道了。”
青鸾欢快地走到那个架子跟前,轻轻地揭下丝帛。
众人发出一阵阵的惊叫。
原来,架子上是一只硕大的鸟儿。
青鸾非常喜欢,问诸儿:“太子兄,此是何物?在何处擒捉?”
诸儿说:“大家猜一猜,此为何鸟啊?”
大家都摇头不语,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鸟。
青鸾说:“鸾儿知道了,发明,传说中的东方神鸟。”
诸儿说:“没错,就是神鸟发明。不过不是真的,是工匠比照传说中的模样做成。其羽是野雉真羽,其眼是东海珍珠,其爪是翡玉。”
所有在场的人都发出赞叹,这礼物真是太珍贵了,太别出心裁了。王孟姬非常高兴,她说:“诸儿如何就想起做发明了?”
诸儿说:“当初鸾儿诞生之日,东海现了发明,发明又名青鸾,父亲说鸾儿就是发明的化身,才取名青鸾。所以,诸儿就做了一只发明送鸾儿。”
大家都围着这一只真鸟一样大的发明,不停地发出赞叹声。
诸儿走近,轻轻一摁旁边的机关,那发明便转动了眼睛,而且还扭动了一下脖子。齐国的工匠技艺真是太精湛了,一只发明鸟活灵活现,疑为神物,只差啼鸣展翅。
青鸾惊呼道:“真是太神奇了!”
诸儿终于送了青鸾一样她喜欢的礼物,而且是绝世无双。
青鸾欢天喜地地接过诸儿的礼物,向太子兄再三道谢。
齐侯禄甫亲率大军,浩浩荡荡赶赴郑国。待接近郑国地界,大军疲惫,齐侯下令安营扎寨,休息一日,待明日继续前行。随军司马上奏,可先遣使通谕郑伯,部署会合,协力抗敌。
到了第二天一早,旭日冉冉东升,晨雾还未散尽,齐侯一边遣使速报郑伯,一边下令整军待发。
赴郑使者还未出发,军门前便传来一阵马蹄声,待来者下马,乃是之前齐国遣去邀约郑伯一同伐卫的使者,因为郑国出现战事,迟迟不能出城,现在终于回来了。听闻齐侯亲率军援郑,便直接去了军营见齐侯。
使臣奏道:“君主可撤军回齐,郑围已解。”
齐侯惊诧道:“郑围已解?”
使者向齐侯禀报了郑国战况。
[1] 羽父:鲁惠公之子,名翚。鲁国司马,太宰,鲁侯息姑之弟,公子允之庶兄。
[2] 宋公和:宋穆公,宋武公之子,宋宣公之弟。宣公病重,舍弃太子与夷,立其弟和。和临终前,有感于其兄之恩,传位于与夷,让自己的儿子公子冯客居郑国。
[3] 宿:鲁邑。
[4] 与夷:宋殇公,宋宣公之子,宋穆公之侄。
[5] 清:卫邑。
[6] 六佾:佾,古代舞乐的行列。六佾即是六列。古代规制: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
[7] 蔡侯封人:蔡国国君。姬姓,名封人。谥号“桓”,史称蔡桓公。是蔡哀侯献舞的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