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孙膑:围魏救赵,终极深仇
孙膑,生卒年不详,生于齐国阿、鄄地区。孙膑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距孙武去世约150年左右。孙膑本名历史不载,时人以“孙子”尊称之,后世或以齐孙子称之。
同门相煎,入齐拜将
孙膑年轻的时候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据说拜师鬼谷子门下。孙膑可能是因为出身于兵学世家,加之天资聪颖,因此兵法水平远远高于庞涓。战国初年,魏国实力正盛,天下贤才云集。庞涓看准机会,前往魏国拜见魏惠王,很快成为魏国的将军。庞涓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无人可挡。但是他心里一直有个挥之不去的顾虑,那就是实力远在自己之上的同门孙膑。若是有朝一日孙膑出山,无论效力于哪国,都会危及他自己。庞涓为了根除后患,心生毒计。他假意将孙膑秘密地迎到魏国,然后利用自己在魏国的权势借机对孙膑施以膑刑,残忍地挖掉了孙膑的膝盖骨,还在孙膑脸上刺字,试图将其埋没,使其永远没有出头的机会。由于孙膑惨遭膑刑,所以后世就以孙膑称之,至于其名、字,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面对如此艰难的情形,行动不便的孙膑还是忍辱负重,寻找机会脱逃。后来,齐国使者来到大梁,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此时已经是田齐执政,孙膑与齐国君主实为同宗同族。孙膑几经周折,设法以囚徒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者,在说明自己身份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一番交谈之后,齐使认为孙膑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便在回国的时候,几经周折,偷偷地将孙膑带回齐国临淄。孙膑回到齐国后,很快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赏识,田忌以宾客的尊贵身份待之,出入极尽礼数。
田忌打仗之余有一个爱好,就是和齐王、齐国诸公子赛马。他们赛马时往往都会下很大的赌注,有时孙膑也会一起前往观看。齐国诸公子的赛马都是齐国万里挑一的好马,将军田忌的马匹总是略逊一筹,每次三局两胜,基本都输,田忌也无能为力。孙膑经过几次观察发现其实田忌的马与齐国诸公子的赛马相比,脚力稍逊一筹是不假,但实力差距并不大,所以孙膑认为田忌是可以取胜的,只需要稍微调整一下策略。于是他胸有成竹地对田忌说:“这次将军尽管下大赌注,我保证能够让将军取胜。”田忌先是疑惑,但是看到孙膑坚定的眼神,他还是选择相信孙膑,而且决定和齐威王及诸公子以千金为赌注。齐威王及诸公子根本不相信田忌会赢,欣然应允。等到比赛开始的时候,孙膑对田忌说:“将军先用下等马与对方的上等马角逐,然后用上等马与对方的中等马角逐,最后再用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角逐。”田忌按照孙膑的方法,果然获得胜利。三场比赛,田忌三局两胜,赢得了齐威王及诸公子的千金赌注。齐威王非常诧异,向田忌询问,田忌趁机向齐威王推荐孙膑。之后,齐威王经常向孙膑请教兵法,并以师礼待之。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一时群贤毕至,魏国霸业渐成。齐国在齐威王统治时期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选贤任能,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354年,赵国出兵卫国。卫国原来入朝魏国,因此魏国率领宋国共同协助卫国,很快形成了对邯郸的围攻。前353年,万般无奈的赵国不得不向东方强国齐国求救。这时齐威王准备以孙膑为主将,率兵出征。孙膑坚决辞谢:“我是刑余之人,万万不可!”于是齐威王以田忌为大将,以孙膑为军师,坐在篷车中,专门出谋划策。当时,魏国主将正是庞涓,庞涓率领八万大军,正在围攻邯郸。田忌准备率八万齐军直抵邯郸,与魏军决战。孙膑坚决制止,并说:“想要解开杂乱无章的丝麻,那就不能紧握拳头乱砸乱扯;想要制止打架斗殴,那就不能用手再去乱打乱戳;要直击要害,避实就虚,情势相互限制,就会自然解开。如今之势,赵、魏两国酣战,魏军的精锐力量肯定在邯郸,魏国内部必然空虚。将军还不如率领军队急攻魏都大梁,占领交通要道,攻击其空虚之处,那么邯郸前线的魏军必定会放弃围攻邯郸而狼狈回救。此举不仅能解除邯郸之围,还能攻击疲敝的魏军。”田忌听完大喜过望,立即更改行军路线。
孙膑对田忌具体建议:“请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卫,当涂(途)有巿丘,是吾粮涂(途)绝也,吾将示之不智事。”[47]根据孙膑的谋划,田忌南下佯攻战略要地平陵(今属山东定陶),如此指挥给庞涓造成了齐军指挥能力低劣的错觉。当军队抵达平陵,孙膑建议派齐城大夫和高唐大夫攻打平陵城池。齐城大夫和高唐大夫率军攻打平陵城,结果遭到魏军的痛击。其实这些都是孙膑刻意吸引魏军之举动。
这时,孙膑对田忌说:“请遣轻车西驰粱(梁)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48]齐军主力直接扑向魏都大梁(今属河南开封)。魏国上下十分震恐,前线的庞涓迅速回师救援。在齐军进入大梁城郊地区时,孙膑又建议田忌继续示弱,故意将齐军分散,让庞涓误以为齐军力量薄弱。愤怒的庞涓失去冷静,当他探知齐军力量薄弱,决定放弃辎重,率领轻锐火速赶往大梁。此时的齐军以逸待劳,占据地利优势,在桂陵(今属河南长垣,一说在山东菏泽)一带袭击疲敝的魏军。魏军大败,主将庞涓被擒。这就是以围魏救赵而取得胜利的桂陵之战。
孙膑一战成名,“围魏救赵”成为中国兵学史上最经典的战法,后来庞涓被放回魏国。
马陵之战:减灶诱敌
公元前341年,魏国出兵攻打韩国。韩国当然不是对手,也向齐国告急。田忌建议齐威王答应出兵相助,但并没有立即派兵前往。齐国上下一直在观望,等待合适的出击时机。当韩、魏两国在战场上打得非常胶着,魏国实力大损之时,齐威王再次以田忌、田朌等为将,以孙膑为军师,起兵伐魏,直奔大梁。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以庞涓为将,率领十万大军撤离韩国,准备迎击齐军。魏军此次显然对齐军的到来早有预料,他们同仇敌忾,试图一雪前耻。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孙膑建议:“魏军向来悍勇,根本不把齐军放在眼里,况且齐军胆小的声名在外,善战之将应当因势利导。兵法上说:‘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所以我们应当用减灶的办法来诱敌深入,寻机歼敌。”田忌大喜,连连称妙。
齐军假装匆忙撤退,第一天建营地军灶十万,第二天减为五万,第三天仅剩三万,这给追击的魏军造成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庞涓当然也非常谨慎,他一边追击一边仔细观察,发现齐军的军灶越来越少,非常高兴地对太子申说:“我知道齐军向来胆小怕事,不敢打硬仗,我们刚刚追击了三天,就逃亡过半了。”显然庞涓已经被齐军的假象给欺骗了,他贸然作出决定,放弃步兵,仅仅率领少量精锐日夜兼程展开追击。此时齐军已经选好了伏击魏军的地点,那就是道路狭窄,险隘重重,杂草丛生的马陵(今属河南范县)。孙膑根据情报,以魏军的行军速度判定其当晚必定会赶到马陵。孙膑于是命军士将一棵大树的树皮刮去,在白木处赫然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49]几个大字。齐军经过简单的休整和补给之后,田忌命令一万弓箭手埋伏在马陵道旁,并约定“暮见火举而俱发”[50]。傍晚,庞涓果然率领轻锐之师抵达马陵,他隐隐约约看见树上有字,于是命令士兵拿来火把。还未看完,齐军的弓箭手已然万箭齐发,箭如雨下,魏军顿时大乱。齐军利用战车立刻将魏军分割包围,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庞涓见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拔剑自刎,临死前大呼:“我的死倒成就了孙膑这小子的声名!”眼见主将已死,魏军犹如无头苍蝇各自奔命。齐军趁机追击其他魏军,十万魏军惨败,主力被歼,太子申被俘。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战国初年通过变革所形成的政治军事优势已经荡然无存。
晚年亡楚,终老他乡
齐威王时期,邹忌权倾一时,与田忌有很深的矛盾。邹忌原本希望通过田忌率军对魏作战,借刀杀人,结果在孙膑的辅佐下,田忌无往不胜,反而势力坐大。就在马陵之战胜利之后,田忌尚未回国之前,邹忌的门客公孙闬利用田忌功高盖主,又出毒计。他们秘密派人到临淄闹市当中声称自己是田忌的人,找卜者占卜,故意说道:“田忌无往不胜,名动天下,如今想成大事,自立为王,我们先来占卜,看是否吉利?”占卜刚刚结束,公孙闬就命人将其逮捕。邹忌等人将卜者带到齐威王面前验证卜辞。如此拙劣的演技,齐威王竟信以为真,于是准备等到田忌从前线回来后,立即逮捕。
得知田忌遭到陷害,孙膑决定反击,匡正威王,驱逐邹忌。他试探性地问田忌:“将军,能够与您谋划大事吗?”田忌心里当然非常明白,反问道:“怎么办?”孙膑说:“我建议将军带兵入临淄,匡正齐君。我们兵分两路,一支由老弱病残的士兵据守临城西南的险要地带,必能以一当十;另一支精锐军队全力攻击临淄西南方向的雍门。这样的话,大王可以匡正,邹忌也必将逃亡。”于是他们按照计划行事,但是毕竟是疲敝之师,又要攻打守备森严的临淄城,不仅出师不利,而且很快军队就散了。田忌见到袭击临淄不成,只得逃亡。孙膑一方面与田忌有着生死之交,同时又是攻打临淄的主谋,也只得随同逃亡至楚国,后来终老楚国。
兵法传世,千年重见
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立有首功的孙膑已经名扬天下。孙膑不仅战功赫赫,而且也进行军事理论探索。他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兵学思想,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写成《孙膑兵法》一书。从史籍记载来看,孙膑的战功的确在孙武之上,但是《孙膑兵法》流传却非常坎坷。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51]六朝以后,唐代以前,《孙膑兵法》不见于世,《隋书·经籍志》已经没有著录,后世学者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笔墨官司。1972年,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失传千年的《孙膑兵法》得以重见天日。学者经过整理,发现《孙膑兵法》共364枚竹简,11000余字,共30篇,并于1975年分上下两卷正式出版。其中以“孙子曰”开头的篇章有《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等10篇。其他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强兵》《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名五恭》《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牝城》《五度九夺》《积疏》《奇正》等20篇[52]。
《孙膑兵法》基本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战争形态,孙膑在继承孙武“慎战”“避实击虚”等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孙武的论述,推动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孙膑秉持“战胜而强立”的基本观点,肯定战争胜利在国家治理中的价值与意义。当然孙膑虽然重视战争,但也持慎战态度,反对统治者“乐兵”“利胜”等穷兵黩武的做法。同时,孙膑秉持“义战”原则,坚信“义”会对战争胜负产生影响。在战略战术方面,《孙膑兵法》中包含了“必攻不守”的思想、“恒胜”的原则,强调充分调动敌人,在运动中歼敌。孙膑重视突击队在战争中的合理使用,重视阵法的运用,努力在战争中造就有利态势,重视弩兵的使用,力争夺取战争主动权。孙膑也有一些富有特色的兵学思想,如对“气”的培养。孙膑对士气有非常详细的论述,有“激气”,即战争的动员,使同仇敌忾;“利气”,即严格执行军令,迅速奔赴战场,保持锐气;“励气”,即敌阵逼近,鼓舞斗志;“断气”,即为了使士兵有必死之心,必须鼓足勇气,断绝苟且偷生的可能;“延气”,即为了让士兵达到最后的战争状态,必须告诫其坚决执行战时纪律,保证战争顺利进行。
[1] [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168页。
[2] 苏轼、钱穆、缪文远等学者根据《战国策·齐策六》的记载,推断司马穰苴可能是齐湣王时期人,仅为一说,可存疑。
[3] 杨善群:《孙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其中附有司马穰苴的评传。
[4] [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四,第2158页。
[5] [春秋]司马穰苴撰,王震集释:《司马法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50页。
[6] 相关研究参考田旭东:《〈司马法〉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第1—22页。
[7] [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四,第2160页。
[8] [唐]李靖撰,吴如嵩、王显臣校注:《李卫公问对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20—21页。
[9] 李零:《吴孙子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页。
[10] 黄朴民:《古司马法与前〈孙子〉时期的中国古典兵学》,《光明日报》(理论版)2011年12月15日(第011 版)。
[11] [春秋]司马穰苴撰,王震集释:《司马法集释》,第57页。
[12] [春秋]司马穰苴撰,王震集释:《司马法集释》,第50页。
[13] [春秋]司马穰苴撰,王震集释:《司马法集释》,第26页。
[14] [春秋]司马穰苴撰,王震集释:《司马法集释》,第10页。
[15] [春秋]司马穰苴撰,王震集释:《司马法集释》,第17页。
[16] 吴宫教战的内容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都有记载。传世文献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司马迁用356字简要描述了整个过程,由于文字简练,自宋以后,叶适等学者多怀疑此事的真实性,甚至怀疑司马迁的记述,进而波及《孙子兵法》成书年代以及作者等重要问题。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大批汉简,以兵书或兵政类居多,其中就有《见吴王》一篇,根据简牍情况,此篇1000余字,是传世文献文字的三倍,对整个过程的记述更加详细,更合逻辑和常识,学者的很多质疑也涣然冰释。笔者此处的叙述结合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特此说明。
[17] 沈宝顺:《孙武入吴的年代及为将年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18] [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第2161页。
[19] 黄朴民:《齐文化与先秦军事思想的发展》,《学术月刊》1997年第11期;李零:《齐国兵学甲天下—兵法源流概说》,《中华文史论丛》第50辑,又见李零:《待兔轩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68—286页。
[20] 黄朴民、宋培基:《〈孙子兵法〉的吴文化特征》,《光明日报》2009年5月18日。
[21] 十三篇的篇名与篇序,《武经七书》与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兵法》稍有不同,《武经七书》中,《计》作《始计》,《形》作《军形》,《势》作《兵势》,笔者认为,当以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兵法》为是。
[22] [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页。
[23] [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284页。
[24] [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12页。
[25] [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45页。
[26] [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46页。
[27] [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106页。
[28] [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203页。
[29] [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62页。
[30] [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90页。
[31] [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124页。
[32] [战国]韩非撰,[清]王先谦集解:《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52页。
[33] [三国]曹操著,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曹操集》,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65页。
[34] [唐]李靖撰,吴如嵩、王显臣校注:《李卫公问对校注》,第42页。
[35] [明]茅元仪:《武备志·兵诀评序》,见《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27册),北京、沈阳: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9年,第185—186页。
[36]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36页。
[37] [日]阿多俊介:《孙子之新研究》,来伟良、孔霭如译,南京:南京共和书局,1931 年,第5—6页。
[38] [日]尾川敬二:《战纲典令原则对照孙子论讲·自序》,1934年菊地屋书店排印本。
[39] [日]福本椿水:《孙子评注之训注·自序》,昭和十年(1935)诚文堂新光社排印本。
[40] [英]李德·哈特:《战略论:间接路线》,钮先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23页。
[41] [美]弗兰克·基尔曼、费正清:《中国的战争行为》,门洪华等译,门洪华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页。
[42]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百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665页。
[43] [清]朱墉:《武经七书汇解》,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3页。
[44] [战国]吴起撰,陈曦集释:《吴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页。
[45] [战国]吴起撰,陈曦集释:《吴子集释》,第47页。
[46] 白立超、黄朴民:《中国兵学通史·先秦卷》,长沙:岳麓书社,2021年。
[47] [战国]孙膑撰,张震泽校理:《孙膑兵法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页。
[48] [战国]孙膑撰,张震泽校理:《孙膑兵法校理》,第2页。
[49] [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第2164页。
[50] [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第2164页。
[51] [汉]班固:《汉书》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57页。
[52] 参见[战国]孙膑撰,张震泽校理:《孙膑兵法校理》。当然《孙膑兵法》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和篇章,学术界仍有很大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