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社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们在反思,什么是一段关系?我们重新思考有关亲密感和真实性的问题。

——雪莉·特克尔

社交对大多数人来说,就像一部手机,经常使用它,却对它的内在结构不甚了解。社交关乎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收入、地位和名誉,生活中的一切几乎都发生在社交行为中。同时,我们还不得不面对在社交中出现损失的风险,这意味着,社交是具有风险的,而我们应对这种社交风险的办法,往往是“不要相信陌生人”。

所以,面对这些社交得失,我们大多数人都处在小心谨慎的算计里,这倒不是说人们在不择手段地攫取他人的财富,而是常常会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我们都是一个个包裹着“防弹壳”的俄罗斯套娃,将真实的自己隐藏在最里面。

我们不能够相信别人,甚至害怕被别人相信。如果一位老人倒在地上,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先拍照取证,然后才考虑是否应该去帮扶老人。我们也害怕别人来帮助我们,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会因此受骗上当。现代社会,大多数人成了一个个“刺猬”,一遇到风险,先把自己藏起来。

我也曾是如此,战战兢兢地生活,直到我遇到自己的爱人。她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改变了我对待他人的态度,让我从一个“刺猬”,逐渐变得可以平静地张开双臂,接纳他人、关心他人,而不再羁绊于个人的得失。

于是,我发现自己更加自由了,发现自己充满了更多的力量。之前的过度犹豫谨慎,消耗了我过多的精力,而现在,我可以专注于人生中更有意义的事。这是如何发生的呢?是什么改变了我呢?

当我不断探究自己的变化,探究我爱人身上展现出来的清晰的力量,我发现,那就是“信任”!

信任让我变得强大,让我变得更受人欢迎,让我变得心无旁骛,自由地面对其他人,自如地处理各种事务。在社会关系中,信任让我更加开放,更加乐于帮助有需要的人们,虽然我会失去一些东西,但却给我带回了更多的幸福感。这是意料不到的收获。

那么,“信任”究竟是什么?为何信任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和美好的情感?信任是如何使人更受欢迎?人们如何可以获得更大的信任?

如果有几个人,他们都正直友好,但是有的人做事果断坚决但会冲动,有的人做事犹犹豫豫但很认真,有的人做事过于谨慎但有章法,有的人遇事胆小但不损人。你会与哪一个人交往呢?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如果你的选择标准是对这些人的评价,对不起,你很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接下来,这本书将通过对社交行为的观察来展示一个人选择与谁交往、如何交往,应该评价的不是他人,而应该是我们自己。我们要问自己,“我是否具备相应的信任能力来促使他人开展我期望的社交?”

我们在社交中,遇到的所有成功或失败,愉快或悲伤,兴奋或焦虑,和平或暴力,都源自我们是否深入洞察社交行为的内在逻辑。这正是本书要阐述的内容。

当我深入“信任”的研究,就愈加发现,信任与他人无关,信任是每个人的一种能力,它同自由一样,支撑着每个人的行动,并将自己与他人联结在一起。信任创造了人类社会,也可以说人类社会创造了信任。信任被创造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交的形成过程。

有些人做事坚决果断、思维敏捷、开朗大方;也有许多人似乎“天生”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谨小慎微,人们往往将这种差异归结为“性格”的不同。说“性格不同”,有点宿命论的色彩,好像人天生就被规定为某种样子,其实不然,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通常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也是后天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性格”来简化一系列的行为表征,仅仅是懒于观察一个完整的人。

比较性格果断与性格优柔的人,会发现他们在社交的模式上,存在一个重要的差异:性格果断坚定的人通常具有明确的信任边界——人们对待和处理事务时愿意投入资源的限度,这个概念我们会在这本书中详细探讨,而性格犹豫多疑的人常常缺乏可意识到的信任边界,这类人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缺乏清晰的资源边界,既不知道为自己争取多少程度的资源和利益,也没有清晰认识到自己可以付出或者牺牲多少资源和利益是自己的限度。所以,优柔寡断的人处事总是想争取利益“更多”,遇到风险时总是想避免损失“更多”。因为缺失了明确的资源损失限度以及对自己“贪”的限度的抑制,他们的心理状态总是处在不平稳、不平衡的状态。通过对社交行为的深入探究,我们发现,一个人如果能够设立好明确的目标和自己行为的边界,他的优柔寡断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

社会学家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在研究“在利己主义下的合作进化”时,发现一种“以牙还牙”的博弈策略,它最终从几十种合作策略中脱颖而出,成为最有效的合作进化的行为策略。“以牙还牙”的策略简单清晰,它首先要求自己是利他的,信任对方,如果在社交过程中,对方也是一直利他的,它就会保持这种利他合作,使双方都获益;但是,一旦对方出现背叛,它就立刻予以报复;当对方回到利他合作的轨道上时,它也回到利他合作中来。“以牙还牙”的策略者设立了清晰的信任边界(“愿意合作,但是只能接受一次背叛”),并将这个边界告知对方,它既不会从对方的利他好意中掠夺好处,也不会放任对方的恶意损害,同时,它是宽容的,只要对方愿意合作,过去的对抗可以不予追究。正因为这种明确的行为策略的设置,使得“以牙还牙”的策略成为最成功的行为博弈策略。

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信任的边界如何设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的社交资源上进行规划,设立不同的信任边界。在社交行为的框架中,信任边界的设立是具象的,是面向行动的,而非一种心理的认知或者态度,但是,它同样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防御边界。一个心理防御不那么强烈被激发的人,常常是更放松、快乐和幸福的人。一个具有强烈防御心理的人,常常在社交上过度自我保护,反而容易失去更加开放的心态,失去合作发展的机会。

回到承载着信任的社交行为,人们对社交有这样的定义:“社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个体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可见,社交涉及人的互动,以及物质和精神的交流。我们发现社交得以发生的前提是一个人需要具备个人自由,同时,社交具备两个核心的力量——信任与权力。因为没有信任,交往就无法发生。没有权力,社会也无法组成。事实上,信任与权力贯穿了我们一切社交行为,信任给我们带来情感,权力会促使我们动用暴力。两者时刻伴随在我们身旁,它们既是支持我们的力量,也是支配我们的力量。

那么,什么是信任,社交中有什么样的权力?权力和信任又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我们对这些模糊不清,那么,我们就很难在社交中,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社交处境,我们的判断也会因此发生偏差。

接着我们会着重讨论信任及其与自由的关系,关于“信任”,我们会探讨这些话题:人类的信任起源于何处;信任为什么是一种收益,而不是给予;有哪些要素共同促成了社交的发生;人们基于什么来完成交往中的决策和判断;人与人之间是否可以实现“完全信任”的合作模式,等等。

在交往中,除了信任,人们还会使用“权力”。在社交过程中,权力有时很明显,比如,警察要求你停下车检查,你就得照做,这是警察的权力。

有时候,权力是很隐晦地出现的。比如,有朋友要向你借10万块钱,你有点犹豫,对方就说,你还是我兄弟吗?于是你不得不给对方转了钱。这时候,你的朋友就是在使用“权力”让你就范——这是一种文化权力。

我们生活中,无处不会遇到权力,权力会试图支配你,让你服从它。

鉴于此,我们会好好聊聊社交中的权力形态,比如:权力是如何在社交中形成的?在社交生活中,权力有哪些面目?有权者会如何影响社交,并达成自己的目的?这些内容,会让你对如何看待社交,以及如何避免被权力支配,有很大帮助。

另外,我们还会聊一聊,如何面对“群体”对你的行为的影响,“群体”会影响我们的需求、思维,乃至精神状态,当然最后改变我们的行为和行为方式。当一个人进入一个群体时,可能会发现自己或其他人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有力量,也可能让我们变得令人厌恶。

所以,在全书第二部分,我们会好好聊一下“群体社交”,你会了解到:群体介入和群体共谋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为什么小群体更容易利己?以及中国式人情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在社交中,是什么导致了不平等?

此外,我们会谈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社交现象,比如:为什么富豪多为商人而不是艺术家?为什么家庭关系不是夫妻关系?为什么父母爱控制子女的生活?家庭暴力的发生困境是什么?为什么人们鄙视暴发户,而穷人们却会因贫穷而感到羞耻?等等。

社交的一个极端行为是暴力。暴力发端于社交,并被暴力者利用,使得暴力者可以在避免自身受到伤害的情形下,对受害者进行施暴,但是,受害者也是暴力得以发生的重要推动者。为什么这么说?社交暴力——这正是本书着重探讨的内容之一,通过了解暴力和暴力社交,我们可以尝试发现社交中规避或对抗暴力的途径和方法。

最后,我们会回到人们都关心的话题——幸福。幸福是什么?我们如何可以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与社交是什么关系?

我们最终将会发现,我们的情感与社交有关,我们的财富与社交有关,我们的优越感也与社交有关,就连中考和高考这些教育行为,其中也有社交属性。社交行为构建出一个人的全部内容,也构建出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内容。

社交如此简单,又如此复杂,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社交,洞察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