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与使命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鲜明主题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当代大学生在人生的黄金期将全程参与这“两个百年”,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的一代人。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又处于大变革时期,国际形势瞬息万变,中美贸易冲突、新冠病毒引起的全球性肺炎疫情等错综复杂的形势,再加上工业4.0的到来、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潮涌动,不同的思想文化之间交锋激烈,这些都给当代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或多或少的冲击,人才的培养也呼唤更高质量和更具活力的教育评价体系,倡导以知促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百年变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
(一)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00多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走向衰落,美国逐渐崛起。到了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同时,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诞生,世界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格局,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层面展开了全面对抗。后来,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以及两大阵营内部出现分化,两极体系开始向多极体系过渡。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对峙结束。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实力,持续其霸主地位。美国与欧洲各国的“一超多强”的局面持续了20多年。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版图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秩序和治理格局逐渐发生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不断演化,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不断,恐怖主义、地缘冲突持续。一场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正在逐渐拉开序幕。
1.世界经济重心之变
上溯百年历史,以往的经济重心位于北大西洋两岸,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是西欧诸国和北美。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开始,世界经济就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发展形态。发达国家传统刺激经济回升的手段几乎穷尽,企业财政吃紧,债务积累越来越大,新技术的发展跟不上产业的需求,经济不再高速增长甚至停滞不前。人口老龄化更是加剧了发达经济体的财政负担,削弱了这些经济体的消费能力。作为全球资本主义国家之首的美国,为了稳住在世界上的地位,在2018年打响了中美贸易冲突的第一枪,引发经济全球化逆流。2020年开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扩散蔓延,扰乱了正常社会经济秩序。为遏制疫情蔓延,多数国家采取了隔离、封锁及社交疏离等措施,经济活动遭遇停摆。尤其是美国、欧洲、巴西、印度等疫情严重的国家,更是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与此相对,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俄罗斯、巴西、南非等不同地区发展中国家整体性崛起,世界经济重心开始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有战略家直言“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2017年,东盟十国加中、日、韩(10+3)经济总量达21.9万亿美元,占世界的27%,分别超过了美国和欧盟,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甚至有经济学家预测,中国很可能在2035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环太平洋的中、美、日、俄,以及韩国、东 盟等多个新兴经济体,正在重塑世界经济中心。
这个重塑的过程,带来更多新的博弈和挑战。而作为太平洋西岸重要国家的中国,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巨大,成为发展中国家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关键力量。这一方面吸引了更多的合作方,改善了周边环境,促成了对新兴经济体的关注;另一方面,我国的发展环境也面临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世界政治格局之变
经济格局的变化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化,大国间博弈和战略竞争有所加剧,原有以大国协调为重要支撑的国际政治秩序面临新的挑战。伴随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G20(二十国集团)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发达国家俱乐部”G7(七国集团)因无法覆盖更广泛的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日渐式微,全球治理开始从西方主导向全球共同治理转变。
2020年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数量不断攀升,严峻的疫情防控考验了各国社会治理能力,全球治理成为必然趋势。
与此同时,放眼全球,新兴市场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亚洲从“列强争夺之域”走向“新的世界中心”,非洲从“绝望的大陆”走向“希望的大陆”,拉美从“西方冒险家的新世界”走向“谋求自主现代化的发展中地区”,数十亿人口实现跨越式发展,那些曾在西方话语中被视为落后代名词的国家与民族,正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无限的活力。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下,世界正从原来的单极向协同共治的多极转变。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也是多极力量中成长最快的国家。面对这百年大国关系重塑和国际秩序变革的大变局,我国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3.全球化进程之变
在20世纪,美欧等西方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力量。如今,世界已进入新一轮科技创新周期,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新材料等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人类社会正在迈入“智慧社会”,新的科技革命又引发大规模的产业变革。这些以信息技术、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方面成为产业推陈出新和生产力跃进的不竭动力,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演变和全球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如今,全球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多极化趋势;全球经贸规则制定权之争日益凸显,高标准趋势显著增强;全球治理机制与平台不断丰富,各种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博弈,全球经济治理面临新形势与新挑战。尤其是美国,集“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于一体的新保守主义泛滥,使得全球化遭遇逆流。
面对这样复杂的全球化局势之变,我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中国方案”,同时积极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倡导兼顾全球经济治理和安全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变革。
面对这样的世界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纵观人类历史,世界发展从来都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全球化时代,人才与人才培养全球流动性不断加大,各国对人才的争夺也在不断加大,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依然是人才的竞争。
(二)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70余年发展,我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个历史性跨越,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高、综合国力的大幅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都显现出历史性跨越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我国政治制度优势明显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确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我国鲜明地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系列制度体系,不断深化改革。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总结了“十三五”取得的成就,同时,不仅对“十四五”作出了后五年的规划,更是提出了203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远景目标。
在2020年开始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我国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形成了全国一盘棋,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在疫情灾难大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彰显。
当然,我国政治层面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利益多元化使协调利益关系、解决利益矛盾难度加大,新媒体日新月异使得对思想舆论阵地管理难度加大,一些领导干部的创新发展能力不够,少数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动摇,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比较突出等,我国的政治制度建设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2.我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具有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等基本特点。自2014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整体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
数年过去,虽经历各种挑战,但总体上,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稳步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市场主体和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数量众多,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业态。2021年,实现全面脱贫,我国正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目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严重。受中美贸易冲突影响,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调整矛盾突出,一些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我国的经济改革仍处于爬坡过坎阶段。
3.“中国梦”赋予每个人梦想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挨打、抗争、拼搏与经济发展的积累,更加理性和全面地认知和定位自己的发展路径。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个梦想指引下,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法治不断完善,文化繁荣,尖端技术突飞猛进。高铁、5G技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生活方式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大变化,从日常消费到娱乐活动,从创新创业到学习变革,这些日新月异的社会文化现象都对人们的思想认知产生强烈的冲击。同时,新时代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日益复杂,一些社会领域中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总之,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维度给当代年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敏感、最活跃的群体,一方面,他们有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他们在思想上还不成熟、不稳定,需要加以正确引导。面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年学生,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回答好以下这些根本性问题:教育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二、立德树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当今时代,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梦的实现,归根结底需要靠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跨越式发展。自1999年大幅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进入了规模快速扩张阶段。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900余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一举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跨越。2021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00余万人,毛入学率为54.49%,由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两次会议关于“根本任务”的重要论断,回答了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即“立德树人”。那么,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高校育人究竟该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如何立德树人?这是摆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面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今天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的明天需要青年人接着奋斗下去,一代接着一代不断前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从本质上讲,这是由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教育特殊性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普遍性相统一而决定的。而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大德,树全面发展之成人。
(二)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
进入新时代以来,新一代的大学生呈现出这个时代特有的思维特点,在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影响下,思想观念日趋活跃、价值取向多元化,总体思想政治素养比较稳定,但也需要不断引导和提升。《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的调查中,有82.7%的调查对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观点表示“非常赞同” 或“比较赞同”,13.5% 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确定”,2.5%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大赞同”,1.3%表示“很不赞同”。2015年,有50.4% 的调查对象非常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37.4%表示“比较赞同”,10.2%表示“不确定”,2.0%表示“不认同”。在连续两年的跟踪调查中,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认可度较高。
经过多年的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对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肯定态度,根据2015年到2017年的跟踪调查,关于“大学生应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015年有86%的调查对象表示赞同,2016年这一数据为86.1%,2017年达到91.7%,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自己应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面对新时代这一批更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大学生,一方面可以看到多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仍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不确定和不赞同的对象,需要进一步引导,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
那么,高校该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会议中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提供了方向指引。
首先,确立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各项工作生命线的理念,要遵循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原则,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其次,指明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要无处不有、无所不在,是全领域、全天候的,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有艺术性,采用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不要“两张皮”,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上要实现全员性与专门队伍的统一。
正是在这样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这样的历史使命,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