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研究自然科学的学者发表论文,非同行专家一般不会说好说坏;而经济学者发表观点,却往往容易引起人们质疑,甚至遭到指责。再一个现象:我相熟的朋友中,他们大多承认自己不懂物理、化学,却很少有人认为自己不懂经济,每次碰面,大家总会为某个经济话题争论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
上面的现象奇怪吗?冷静想其实并不奇怪。道理很简单: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规律,经济学研究的却是人类行为。人们对自己的行为选择,当然更有发言权。而问题就在这里,人们都认为自己懂经济,可各自利益诉求不同,经济学者无论提出何种观点都难免有人反对。难怪当年哈耶克说,经济学家要有面对不受欢迎的勇气。
在我看来,经济学虽不像物理学、数学那样高深,但也并非可以无师自通、人人皆懂。比如,人们通常将成本理解为“耗费”,而经济学却是指“选择的最高代价”;日常生活中,人们相信眼见为实,而经济学认为看见的未必就是真的,需要从看不见的角度分析;人们担心农产品涨价会引发通胀,而经济学认为只有货币超发才会通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是的,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同样需要学习才能掌握。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我去年出版的《王东京经济学讲义》的姊妹篇,《王东京经济学讲义》旨在用中国案例讲解经济学原理,本书则是示范怎样用经济学原理研究当前我国面临的诸多现实难题。侧重点不同,但殊途同归,目的皆是为读者提供观察经济现象的理论框架。读者可以不同意书中的某些观点,但应该留意我观察分析的角度。
最近几年,对中国经济来说是多事之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是用高关税围堵中国出口,后又禁止将芯片、光刻机等高科技产品卖给中国。祸不单行,两年前又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一时间我们腹背受压、险象环生。现在回头看,全球经济下行,中国却一路爬坡过坎、稳中有进。往后的路并不平坦,仍会是危机四伏,我们何以成功突围?本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做了分析。
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收录的是我2018年以来在《学习时报》发表的部分专栏文章,写专栏当然是追着热点走,不可能事先设定篇章结构。原本打算出版时就按写作日期的先后排序,而编辑觉得那样排序不方便读者阅读,建议分专题。我认为在理,于是“沙场秋点兵”,来来回回分了多次,现在总算分成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11个关键议题和2个附录。
最后还有一点我要提醒读者,阅读本书时,请大家务必注意每篇文章的写作日期。前后跨度4年,斗转星移,之前的一些现象(事件)可能已经发生变化,或者有些问题的约束条件已经有所改变,若不回到当时的背景,今天理解起来恐怕会有难度。正是基于此考虑,在各专题的篇章页上,我特地注明了每篇文章的写作日期。
王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