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是如何运作的:关于自信的新科学,为什么有些人学会了,有些人却没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信心是什么

2018年11月19日下午4:35,东京羽田机场,苍白的冬日在这座城市浩瀚的地平线上缓缓沉落。呼号为“N155AN”的湾流(Gulfstream)私人飞机在跑道上降落,轮胎吱吱作响。这是全球航速最快、航程最远的公务机之一。

登机梯放下,机上唯一的乘客心不在焉地抬起头来,目光从平板电脑转到椭圆形的窗外。看到白色的厢型车驶到机身旁停下,他感到一阵惊慌,全身颤动。他眼睁睁看着东京地方检察厅一行黑衣人疾步走上登机梯,前来逮捕他。

他是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首位执掌一家日本车企的外籍人士,一手打造出“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这个前所未有的全球联盟。他也力挽狂澜,帮助这三家车企走出颓势,扭亏为盈。1999年,他在日产走马上任,担任首席运营官,当时日产负债229亿美元。8年后,他担任首席执行官满3年,日产的利润达到70亿美元。

戈恩拯救了横跨亚欧的三家巨头,并打造出一个巨无霸联盟,这种做法打破了企业经营的惯例和文化常规。之后,他推出日产聆风(Nissan Leaf),引领个人交通方式的革命性转变,聆风也成为了全球最畅销的电动汽车。

2004年,科技巨头英特尔(Intel)首席执行官、传奇人物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跟戈恩说,生产电动汽车的不会是传统车企。1在2011年面世、影响深远的纪录片《电动汽车的复仇》(Revenge of the Electric Car中,《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汽车专栏作家丹·尼尔(Dan Neil)对戈恩说:“你要推广电动汽车和聆风,会危及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和日产的未来。”2

但戈恩坚持自己提出的愿景。他聆听了另一个声音——他自己的声音,也是信心的声音。理由是这样的:


我们公司分析认为,无论如何,零排放汽车都是未来出行方式的一环。我们可以讨论它会在什么时候实现,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但现在没有人可以认真地说,展望汽车行业的全景,零排放汽车没有立足之地。由此做出的决定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有这项技术,可以生产出性能良好、消费者又负担得起的汽车,我们就需要推出这款车。在未来10年里,电动汽车会占据10%的市场份额。


接下来,戈恩谈到自己的想法和动机:


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必要的技术成熟了,你做了自己的分析,知道需要往这个方向走。总得有人去说:“好了,我们要咬紧牙关,向前推进。”在每一项技术中,总得有人开创先河。这次是我们。我们认为这项技术会带来巨大的裨益,我们为能够率先迈出这一步而感到自豪。3


日产聆风斩获了2011年世界年度风云汽车大奖,截至2020年的近十年里,一直是全球最畅销的电动汽车。2018年,挪威有45%的新车是电动汽车4,戈恩当年大胆的“10%”预测在这个国家早已成真。

戈恩凭什么有这样的信心,拿自己公司的前途去冒险呢?他无视全球专家的警告,在2007年把公司50亿美元年度研究预算的一半投入到电动汽车研发。这种自我信念究竟从何而来?

2014年8月15日,伊拉克北部,“伊斯兰国”(ISIS)的黑旗在不祥的沙漠尘土后出没。几辆丰田兰德酷路泽呼啸着冲进雅兹迪人居住的科丘村里,车门打开,“伊斯兰国”武装分子鱼贯而出。5不出几小时,纳迪娅·穆拉德(Nadia Murad)的母亲和6个兄弟遇害,她被眼神空洞的“伊斯兰国”武装分子俘虏,并沦为性奴隶。这一年,她才19岁。3个月后她趁着“主人”没锁上门的机会,成功逃脱。

在雅兹迪文化中,性暴力的受害者以遭到凌辱为耻,被掳走的女性重获自由之后,大多会自己躲起来。但穆拉德不是这样的。她怀着发自内心深处的决心和信心,昂首挺胸地说出真相。有了这股无形的强大力量,她开始为雅兹迪人和其他受害女性发声,谴责以经文为幌子的强奸和奴役行为。在她的奔走呼吁之下,本来极度保守的雅兹迪文化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以前,遭到性侵犯的年轻女性会遭到排斥;如今,在穆拉德的努力下,她们获得社会接纳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2012 年10月25日,德尼·穆奎格(Denis Mukwege)推开自家前门。电光火石间,他看到一支枪指着女儿的头。紧接着,保镖(非洲中产阶级家里常设有看门人)在他面前倒地身亡。他往地上一扑,子弹从头顶上方嗖嗖飞过。

穆奎格是刚果一名外科医生,多年来一心为当地数万名在刚果内战中遭受性暴力的受害女性提供援助。暴徒向穆奎格全家发动了袭击,虽然家人幸免于难,但穆奎格再也忍受不了了。为了安全起见,他离开战火肆虐的祖国,前往比利时。他苦心经营的潘奇医院曾经治疗近10万名受到伤害和性侵犯的女性,医务人员为他的离去感到痛惜。

但3个月后,穆奎格还是放不下心中的愿景,想继续为伤痕累累和受到创伤的病人提供一流的治疗服务,于是返回祖国。为了欢迎他回来,民众夹道迎接他的归来,从卡武穆机场到潘奇医院20英里的道路两边,满满都是人。他的病人和支持者靠卖菠萝和洋葱筹集款项,为他购买回国机票。

纳迪娅·穆拉德和德尼·穆奎格共同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们为反对在战争中使用性暴力而做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勇气。勇气意味着克服恐惧,采取行动。一个人在面临突发危险之际,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可以迸发出勇气。但等到你有时间冷静思考,要在数日、数月、数年里始终充满勇气,还需要这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致辞中所暗含的另一项要素:信心。纵然面临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他们还是相信能够实现目标。

至于卡洛斯·戈恩,我们会在本书最后一章讲完他的故事。但即使你不是诺贝尔奖得主或国际知名的企业家,信心激发的行动也是有意义的。

凯茜·恩格尔伯特(Cathy Engelbert)怀孕5个月了,她刚辞去在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勤纽约市总部的高薪职务。多年后,她接受《福布斯》(Forbes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缺乏信心。6正当她准备换一份轻松一点的工作,但两位资深同事找她谈话,说她很有潜力,问她为什么要放弃。他们还解释说,男性有义务帮助女性发挥自己的潜力。

2015年3月,恩格尔伯特成为德勤历史上首位女性首席执行官,也是美国第一位执掌“四大”专业服务公司的女性领导者。担任首席执行官期间,她力排众议,推出了家事假政策,确保员工在孩子出生或家人生病后有16周的带薪假期。这对一家美国公司来说是一大进步。采访她的《福布斯》记者表示,这需要“一点勇气”。

同年,在大西洋此岸,另一位女性打破了首席执行官的玻璃天花板。凯茜·恩格尔伯特执掌德勤的几个月后,萨沙·罗曼诺维奇(Sacha Romanovitch)接管致同会计师事务所(Grant Thornton,原名均富),成为首位领导一家大型伦敦金融城会计师事务所的女性。

罗曼诺维奇是伦敦南部一对夫妻收养的孩子。她跟卡洛斯·戈恩和凯茜·恩格尔伯特一样,有信心去做业内无人涉足的事情。首先,她规定自己的薪酬不得超过公司人均薪酬的20倍,这令伦敦金融城其他高管大惑不解。接下来,她推出了面向全体员工的分红制度,而不仅限于合伙人。最具争议性的是,她改变了事务所的战略定位,专注于“秉持宗旨,创造利润”,这意味着她会把道德水平低下的客户拒之门外。

有一天,有些同事发布备忘录来批评她。他们公布了她机密的年度考核,声称她在推行“社会主义政策”(在她的领导下,合伙人的人均年薪下降到36.5万英镑)。她接受《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记者采访时表示,她的政策导致利润在短期内下降,令部分同事反感。7她相信,如果追求利润的方式符合企业价值观和宗旨,长远而言利润将会上升;如果追求利润的方式违背了企业价值观和宗旨,最终会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2018年10月15日,罗曼诺维奇辞去首席执行官一职。但在卸任之前,她在推文中转发了塞雷娜·威廉姆斯(Serena Williams)的励志诗短片。片中,威廉姆斯亲自朗读了《我仍将奋起》(Still I Rise,这是黑人女作家玛雅·安吉洛(Maya Angelou)关于自我信念的诗作。

戈恩、穆拉德、穆奎格、恩格尔伯特和罗曼诺维奇能够充满活力地投入各自的事业,背后都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我们称之为信心。那么,信心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这究竟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呢?信心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这5个人仿佛都坐上了时光机,穿过通往不确定未来的桥梁。这意味着构想出还不存在的东西:戈恩想象出电动汽车;恩格尔伯特想象出方便员工照顾家庭的公司;罗曼诺维奇想象出更注重平等的咨询公司;穆奎格想象出为受害者疗伤的医院;穆拉德的愿景是改变极其传统的社会,让受到虐待的年轻女性能够重新获得社会接纳。

我们每天都会构筑和跨过桥梁,比起上述例子略显平凡,没有那么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但还是信心之桥。就举一个平常的例子吧,你想要减肥,要先迈出小小的第一步:午餐吃得比平时更健康(就一份沙拉)。你对自己能迈出这第一步有多大的信心?信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涉及类似于这样的信念:“只要少吃一点,我就可以减肥。”在认知心理学上,这称为“结果预期”,是对外部世界的信念——相信如果x发生了,y也就会发生。这样的信念是关于心智以外的世界的,例如“要是戒烟了,我就会更长寿”。

但不是每个人都对外部世界有这样的信念。我听过许多超重的人说:“我不管吃多吃少,都会长胖。”还有人对世界有这样的错误假设:“我爸抽烟抽到80岁,身体好得很,所以戒烟对我也没多大用处。

信心的第二部分关系到我们相信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什么事情会不会发生。例如,假设你相信只要少吃一点,就可以减肥。很好,但你开始怀疑自己:“我能够坚持只吃沙拉吗?”在心智的未来模拟器中,你开始预想餐前的饥饿感和餐后的空虚感。你对未来的自己有不好的预测,想象自己盯着冰箱里面,心想:“天啊,别又是沙拉!

这样一来,你是否相信自己要是做出正确的决定,会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根本就不重要。如果你觉得自己做不到,就不会去做。在认知心理学上,这种预测称为“效能预期”。如果你既不相信自己做得到,也不相信结果会发生,那么信心还没有产生就已经破灭了。

我们可以把结果预期称为“会发生”信念,把效能预期称为“做得到”信念。这会产生四种不同类型的信心,各有不同的想法、情绪和大脑活动模式:“做不到/不会发生”“做不到/会发生”“做得到/不会发生”和“做得到/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