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阳明十二岁时认为第一等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1472年的一天,岑奶奶梦见神仙驾着五彩祥云给自己送来了孙子,这个随着仙人送子之梦而出生的婴儿,就是后来大明王朝的一代传奇人物——王阳明。
1482年的春天,也就是王阳明十一岁那年,他跟着爷爷王伦来到京城,第二年被父亲王华送到了京城一个较有名气的私塾读书。在学校里,小阳明的成绩第一,但调皮捣蛋也是第一,尤其令老师头疼的是,他喜欢问一些古怪的问题。
贪玩、调皮的小阳明非常喜欢思考问题。
王家训 画
一天,上课时,小阳明突然站起来,问:“老师,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事情才能算是第一等人呢?”
老师怔了一下,想了一想,说:“像你父亲那样,中状元当大官,算是第一等人了!”
小阳明听后,不以为然地说:“这参加科举中状元的人,每朝每科都有,怎么能算是人间第一等人呢?”
老师又怔了一怔,问:“那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第一等人呢?”
小阳明微笑着答道:“惟有做圣贤方是第一等人!”
王阳明做圣人的志向,在他十二岁与老师探讨“天下何为第一等人”时,就已经立下了。
1489年初,十八岁的王阳明拜访大儒娄谅,娄谅热情地鼓励他说:“圣人必可学而至!”由此,更加坚定了青年王阳明光大圣学、争当圣贤的使命感!“圣贤”之树,已经在王阳明的心中茁壮成长!
从那时起,王阳明的“圣贤”之志再也没有动摇过,不管是在两次科举考试失败之后,还是在二十八岁金榜题名之时;不管是被贬到蛮荒绝境,还是被发配到边远小县;不管是被闲置起来在滁州养马,还是被骤然起用带兵破贼,他始终没有停止过研究圣学、宣讲圣理、修炼圣德的努力!
何为圣人呢?王阳明认为,就是能够“扩大公无我之仁”的人,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王阳明立志做圣人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康济天下”,能“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心中的良知,就是所谓的圣人。修习圣人之学,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扩充和光大心中的良知,让全天下的人都懂得致其良知。他把人分为三等:
第一等为圣人,能够完全依靠“自觉”,自然而然地达到良知境界的人。
第二等为贤人,也就是能够“勉然而致”的人,以自觉为主,需要适当辅以鞭策激励的人。
第三等是愚而不肖之人,即“自蔽自昧”之人。这类人的良知已完全被私欲蒙蔽,堪称病入膏肓,无论你如何教育、如何鞭策、如何警示都已不起作用。
王阳明把社会也分为三等:
第一等是大同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民的感受是什么样子呢?一是人人有公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二是人人有仁爱之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三是人人有安全感。“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具备这三大特征,可以看出,整个社会之正能量方能占绝对优势。
第二等是小康社会。这样的社会也有三个突出特征:一是人的公心明显减少,私心明显增加。“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二是集体精神明显弱化,个人主义明显抬头。“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三是家国情怀中,国的元素在减少,家的元素在增加。“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由此三大特征,可以看出,整个社会正能量仅能占相对优势了。
第三等是衰薄社会。这种社会的突出特点是,是非颠倒、美丑颠倒、善恶颠倒、真假颠倒,荣其所不荣,耻其所不耻,整个社会的正能量已难以抗衡负能量。其具体的表现就是:好人怕坏人,君子怕小人,人间正道,已不再是沧桑!
大道至简!作为“概念”的阳明心学确实是很简单的,很多人能一看就知,一学就会。但作为“道”的阳明心学却是很广大、很精微的。广大得就像茫茫宇宙一样,无边无际;精微得又像庄子所讲的,“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毛泽东青年时期便受王阳明很大影响,发“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的感慨,叹息王阳明之后再无来者。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研读心学的宏文《心之力》,开篇点明“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毛泽东后来所说的“群众路线”,也即“到人民中去‘求良知’”。
王阳明的画就像他的思想一样,既简易直截又精微玄妙!
〔明〕王阳明 画
当近代日本被美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之际,王阳明的心学对其崛起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章太炎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日本天皇的老师高濑武次郎如此盛赞阳明心学:“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王阳明自少年时立下圣人之志后,一直是“脚踏两只船”,一脚踏在官场上,一脚踏在学场上。踏在官场上,他为的是能够实现自己的“现世使命”,从他的每一道公文奏折、每一项决策、每一个思路,都可以看出他是在为国家立功,为人民服务。踏在学场上,他为的是能够实现自己的“万世使命”,用讲学的方式,随时随地撒播圣贤之学的种子,以拯救人心,觉醒灵魂,光复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