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让日本人幸福了吗?(译文坐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楼房给日本人带来的正负面影响

对于日本人来说,“楼房”是什么呢?

这个朴实的问题就是本书的出发点。

对于日本人来说楼房是什么?或者说,楼房给日本人带来幸福了吗?

我先举几个令人遗憾的数字。

日本三十、美国五十五、英国七十七。

这是“住宅建后平均使用寿命的国际比较”,来自国土交通省的推测数据。简单来说,就是指住宅从建成到拆毁所经历年数的国际间比较。相对于日本的三十年,美国是五十五年,而英国是七十七年。

日本的住宅,包括木造的独栋住宅和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在内,平均经过三十年左右就会被拆毁。请回想一下你身边的情况,你出生时的房子在哪里?现在怎么样了?想必很多人会说自己出生时候的房子已经被重建了吧。四五十岁的人,估计大多数小时候的家已经不复存在了。

为什么日本的住宅这么快就被拆掉重建了呢?

理由有很多。

首先,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楼房诞生以前,日本的住宅主要是木结构。据说欧洲人形容它是“用纸片和木头做的”。

的确如此。更准确的说法是“用纸片、木头和土做的”。这就是传统的日本房屋。

欧洲城市多为石头和方砖建造的住宅。在巴黎,两百年前的楼房至今还功能完好,仍有人住在里面。为什么日本就没有诞生出石头和方砖造的房屋呢?

原因在于气候和地震。

首先,日本的气候高温多湿,夏天如果不借助空调,高气密性的住宅是无法住人的。在没有空调的时代,如若住在这种房屋里,冬天倒是暖和,可是夏天就太热了。

吉田兼好在《徒然草》中写道:“建造房屋要以夏天为中心。冬天哪儿都能住。热的时候,密不透风的住宅令人难以忍受。”大约从七百年前开始,对于日本人来说,房屋建筑就是以“适合夏天”为标准。冬季的严寒除了忍耐,别无他法。

司马辽太郎在《历史中的日本》中的《日本人的随意性》一文中,写有这样一段话:“我时常想,如果劝说18世纪的英国工人住进日本的皇宫,然后冬季领他们去京都的御所或者江户城的将军府的话,不出三日他们就会落荒而逃,宁可选择住在伦敦的廉价楼房里。”

二十二岁之前我也曾住在京都的木造房屋里,因此深有体会。适合夏季的日本木结构的房屋,冬天过于寒冷。然而,适合冬季的密闭房屋,夏天又离不开空调。

其次,地震的影响也很大。

日本有地震,而欧洲几乎没有地震。

石头或方砖建造的房屋,因地震倒塌的可能性很大。石头和方砖一般要一块一块抹上水泥,堆砌起来。有的房屋连足够结实的柱子也没有,一旦发生地震就很容易倒塌。因此这种房屋不适合地震多发的日本。

要说战国末期的造城名人,当属丰臣秀吉。虽然没有现存的实物,但听说大阪城、聚乐第、伏见城都十分壮观。然而,在1596年庆长年间的伏见地震中,秀吉所建的伏见城天守阁一夜间被夷为平地。据推测它的地基就是由石头砌成的。

日本人喜欢木造房屋的另一个理由似乎是“喜欢新房子”。

欧美人在住宅方面不像日本人这么喜新厌旧。这是有统计数据为证的(图1)。

图1 二手房流通份额的国际比较

(资料)

日本:住宅及土地调查(2008年)(总务省)

住宅动工统计(2009年)(国土交通省)

美国: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S. 2009

英国:地区政府(URL http://www.communities.gov.uk/)

(现有住宅流通户数仅指英格兰和威尔士)

法国:城市住宅及运输部(URL http://www.equipment.gouv.fr/)

(注)1.英国:住宅交易数量中包含新建住宅的交易数量,因此从“住宅交易数量”中减去“新建住宅数量”就是既存现有住宅交易数量。此外,住宅交易数量以交易金额在4万英镑以上为准。另外,数据调查机构HMRC推测,根据这个数值,约有12%的人从调查对象中漏掉。

2.法国:将每个月的现有住宅流通量换算成年值,再取其平均值作为年度现有住宅流通量。

根据国土交通省《促进以及活用中古住宅流通研究会》的参考资料(2013年6月)

日本销售的房屋主要是新房,而美国、英国以及法国一般是二手房。英国出售的房屋中有86%是二手房。美国也占90%。这种倾向在其他欧洲国家应该也是一样。在欧美,新婚夫妻买的一般都是二手房。

与此相比,在日本80%的人买的都是新房。日本人喜欢新房的程度非比寻常。对于拆毁重建房龄在三十年左右的房屋,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换言之,日本人一直在建造三十年左右就破败得不能住人的简易房屋。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宗教”可能是原因之一。

伊势神宫对于日本人来说是所谓的圣地之一。这个神宫每二十年就要举行一次“迁宫”,即把大殿推倒,换地方重建。如此华丽的宫殿二十年就要毁掉,从常人来看着实可惜。然而,据说这是7世纪后期定下的规矩。

神道的信仰真是匪夷所思。它没有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的清规戒律,只是一味地要求人们“保持洁净”。

无论是身体还是房屋都要保持洁净,当然神社内也不例外。

“新”即等于洁净。“旧”就等于“不净”。不净的东西经过“祓濯”就变得洁净了。这就是神道。

套用在住宅上的话,就是老化的“不净”住宅通过重建这一“祓濯”仪式,就能摇身变成新建的“洁净”住宅。这就是日本人价值观的根本所在。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没有这种观念。这是日本神道所特有的价值观。

而在这样木造房屋每三十年就要重建的日本,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开始普及。

后面还会详述,在日本,楼房诞生的历史实际上只有六十年左右。在有记载以来已经有几千年的日本建筑史中,它的存在还只是短短的一瞬。仅有极少数的日本人,在楼房里出生,又在楼房里寿终正寝。对于日本人来说,楼房还是新型住宅。

起初,很多日本人认为钢筋混凝土的楼房与迄今为止的木造房屋一样,即“过了三十年就应该重建”。

我涉足楼市约有三十年。刚入行的时候,一听说“房龄二十年”,就有一种相当老旧的感觉。然而,如今则不然。现在听到“房龄二十年”,还觉得“不是还挺新的嘛”。“房龄十年”那简直就是“不次于新房”了。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房龄三十年或四十年的二手房。我也因为工作缘故,看过很多房龄在三十年以上的楼房。这些房子如果能将房屋内部好好装修一下,也是不亚于新房的。

关于楼房的使用年限,十年前好像说是“三十年到四十年”,现在常被说成“五十年到一百年以上”。在日本人的意识中,楼房的寿命的确变长了。

对于日本人来说,楼房破坏了日本人在几千年的木造住宅史中培养出来的“三十年重建”的观念。然而,仍然有很多日本人用这一观念去看待老旧的楼房,认为它们“应该被重建”。

不过,在今后的时代里,对于楼房这种“三十年重建”的意识应该会逐渐减弱。就像世间精神矍铄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一样,即使年代久远也依旧发挥余热的楼房也会越来越多。

为了撰写这份稿子,我走访了世界著名建筑家槙文彦设计的代官山集体住宅建筑群。这个建筑群是一个由集体住宅和商业店铺构成的综合街区。它始建于1968年,完工于1998年,位于东京都涩谷区猿乐町、钵山町,面向旧山手大街。

对于学习建筑的美国研究生来说,它在世界建筑师们甄选的“值得一看的世界住宅建筑”清单上名列第二。在住宅建筑的世界里,它是享誉全球的建筑。

这个集体住宅建筑群是基于1967年的“代官山集体住宅计划”,由槙文彦先生设计建筑而成的。也就是说,它是作为住宅楼开建的。

我采访了大楼所有者朝仓房产社长朝仓健吾先生。

“现在作为住宅使用的约有二十户左右。小学生加上中学生,有十人左右吧。”

据说这里最初是作为住宅建造的,后来随着办公室和商业店铺的增加,变成了现在这种形式。

“虽然经常有人问起,但是我们没有什么特殊的设计理念。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就成了这副模样。”

迄今为止他接受了很多采访,经常被问到“设计理念是什么”的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能够持续繁荣,需要一个合理的设计理念或者建筑师的思想。但这样的看法是有点武断的,因为即使一开始设定这种理念,随后也会被时代所抛弃,走向没落。这种城市比比皆是。

时代所需要的是,即使几十年过去了,人们仍旧想要居住其中的“魅力”——把它称为“普世性”也未尝不可。

代官山集体住宅建筑群就具有这种意义上的“普世性”。

那里并没有令人感动的某种东西,也没有令人赞不绝口的雕塑,甚至没听说从这里诞生出了某种建筑样式。

硬要说有的话,那就是这个街区很纯粹。它非常舒服,没有强加于人的感觉,也不盛气凌人;虽然没有架子,但也不算保守,更没有装腔作势,能让行路人神清气爽。代官山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代官山集体住宅的房龄短的不到二十年,长的有四十多年。如果是普通楼房的话,就算提出重建也不足为奇。然而,没有人考虑要重建此地。当然,朝仓房产应该更是丝毫没有这种想法。

建后三十年就因老化严重而被重建的楼房并不少。

而代官山集体住宅再过三十年想必也会风采依旧。它仍然会是让很多人“想要居住”的地方。人们只要真正住在这里,能够获得深深的满足感,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普世性吧。

这个集体住宅不但展示了在日本扎根的“住宅楼”的最辉煌的一面,还构筑出了日本人与楼房之间的最为理想的关系。

本书想要正视楼房这一住宅形态给日本人生活带来的“正负两面”的影响,然后寻找出让楼房能持续造福于日本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