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演讲的人,前程一定不会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备场:没有精心准备,就别想演讲完美

一切成功的演讲,都来自充分的准备。什么是充分的准备,就是时刻准备着。一个优秀的演讲者,时刻都在刻意雕琢自己的口才技艺,时刻都在对心中的选题进行日趋完善的整体设计,为的就是能够在演讲时呈现出最好的自己。

没有准备,就是准备演讲失败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需要在很多场合,发表即兴演说,因为没有准备,往往表达得不尽人意。

曾有这样一件事:

美国一位非常有地位的政府官员要在纽约的一次午餐会上做主持人,几千名听众都在等着听他演讲,想听一听他部门里的工作情况。可他一上台,人们就发现他没有准备。刚开始他想即兴讲讲,结果呢,却无话可说。

于是,他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叠笔记来,想找一点演讲的东西,但笔记杂乱无章。他心里越紧张,说起话来就越发显得笨拙和尴尬。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越发地绝望,也越来越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他不停地说着对不起,挣扎着还想从笔记中理出一点头绪来,于是他用颤抖的手端起一杯水,凑到干燥的唇边……

当时的情景真是惨不忍睹。最后,他只好坐了下来,而留给大家的是一个丢脸的演讲家的形象。

他的演讲方式正印证了卢梭所说的书写情书的方式,那就是:始于不知何所云,止于不知已所云。

林肯说:“即使年纪一大把,经验一大堆,如果无话可说,也免不了要为此难为情。”他提醒我们,只有准备充分的演讲者才有完全的自信,如果没有准备,就是准备演讲失败。

当然,精心的准备,不是让你逐字逐句地将演讲稿背诵下来。如果犯了这种毛病,便会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去背诵,这样会毁掉整个演讲。

莫斯伯格恩是美国一位资深的新闻评论家。他还在哈佛上大学时,曾参加过一次演讲竞赛。当时他选了一则题为《先生们,国王》的短篇故事作为演讲内容。然后把它逐字逐句地背诵下来,并且作了数百次的预讲。

比赛那天,他刚说出题目“先生们,国王”这几个字,头脑中就变成了空白,他吓得差点跑下台去。绝望之中,他只好用自己的话来讲这个故事,结果他得了第一名。当评委给他颁奖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也就是从那时起,莫斯伯格恩就不再去背诵任何一篇演讲稿了,他只是做些笔记,然后自然地对听众说话。这就是他在广播事业中成功的秘诀。

每个人都知道,说话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说话前的准备主要是准备好讲话的内容并理清思路,而不必去费力地推敲词句。我们通常是边说边想,因此言语便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不知不觉地自然流出。演讲前先写出演讲稿,再把它背下来,不但浪费精力、时间,而且很容易导致失败。

弄清场合背景,设定演讲基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心理都会受场合影响,即使是同一个话题,在不同环境中,同一个人就会给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在天安门广场庄重的升旗仪式上,就算是平时习惯玩笑的一些人,也会不由自主地严肃起来。这样的案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场合是一种心理暗示,当我们置身于某种场合时,就被暗示应该做出某种行为。丧礼上,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表现出悲伤的一面;婚礼上,闷闷不乐的客人是不受欢迎的。场合就是这样,所以在演讲中,我们务必要看准场合。

场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公开与私下之分,喜庆欢乐和悲伤哀痛之分。在不同的场合应该说与之相应的话,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演讲效果。同一句话,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可以说,但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就不能说。如果不注意场合,说一些不适宜的话,不仅会影响互动交流,甚至会把演讲搞砸。

一位老教师退休,为此,学校专门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先进”的老同志,举行了一个欢送会。与会领导对二人多年的工作及为人,给予了高度评价,不过相比之下,那位曾多次荣获“先进”的老同志,得到的赞词要略多一些。

当轮到退休同志登台演讲时,二人都对大家的赞誉作了深情的感谢。一时间,会场内充满了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话若能说到此为止,显然是非常圆满的。然而,那位老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却因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而大发感慨:“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

这话就有些不合场景了。听他这么一说,坐在前排,平日与他有些隔阂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过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怏怏不快的尴尬气氛。

一位领导见势不对,马上接过话茬,想将气氛缓和一下。照理说,这时,他应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其他。然而,他却反反复复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如此等等,一席话,等于是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作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变得更为尴尬。

这就是“懂场合”与“不懂场合”的巨大反差。契合场合的话,说得好,就会赢得一片掌声;说得不好,则会将融洽气氛破坏殆尽,乃至成为听众眼中的“毒舌”。

我们演讲时必须要注意场合。不看场合,信口开河,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只能说是一种低情商的表现。高明的演讲者,必然懂得利用社会文化背景,即社会场合来渗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往往能够收到不俗的效果。

演讲者应该怎么做?

(1)要在思想上强化场合意识

有些演讲者没有场合意识,不管什么场合,说话都习惯从主观意识出发,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殊不知,这样往往会冒犯听众。对这种演讲者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场合意识,懂得不同场合对说话内容和方式的特定限制和要求,时时不忘看场合说话。应当努力做到在每次演讲之前,要把场合大小、人数多少及相互关系搞清楚,据此确定自己的演讲内容和方式。在具体说法上,既要考虑自己的演讲目的,又要顾及他人的“场合心理”,追求主客观的高度一致。

(2)明白什么场合

在轻松愉快的演讲场合谈论那些严肃的话题或枯燥无味的学问,肯定会惹人厌恶;而在庄重严肃的演讲场合开那些无聊的玩笑,就会让人觉得你太过轻浮、不识大体。

有一次,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会开会之前,为了试验麦克风是否好使,张口就说:“先生们请注意,5分钟之后,我将对苏联进行轰炸。”一语既出,满堂哗然。里根在错误的场合、时间里,开了一个极其不当的玩笑。为此,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这说明,在庄重严肃的场合是不宜开玩笑的。

在正式场合说话应当严肃认真,事先要有所准备,不能随便乱扯一气。在正式、公开的演讲场合,比如说作报告、谈判、辩论、会议发言、答记者问、主持节目、讲课,以及外事活动等情况下,必须选准词语、把握分寸,绝不可信口开河、胡言乱语。特别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在这种场合更要注意。

在非正式场合,演讲就可以随意一些,可以像聊家常一样,这样才更有利于感情的交流,措辞不必那么讲究,就算出点格,也没有大碍。

有些人在非正式场合说话文绉绉,而有些人在正式场合说话俗不可耐,这都是没有把握好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界限。

(3)要自觉摆脱谈吐上的惯性

人们的言行往往带有一定的习惯性。有些不当的话语并不是主观上想这样说,而是受习惯的支配一不留神脱口而出,造成与场合环境的不协调,事后连他们自己也感到后悔。心直口快的人必须有意识地摆脱自己口语表达上的惯性,养成顾及场合、随境而言的良好表达习惯。在演讲中,要把听众、场合、时间等多种相关因素都考虑进去,想一想如何张口,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说话,以使自己的谈吐既符合场合要求,又符合听众的接受心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听众的良好互动。

(4)要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经验证明,人们忽略场合因素,造成语言失控,常常发生在情绪冲动之时。有个特能侃的青年,参加朋友婚礼时被众人推上台去做即兴演说,给大家助酒兴。他在台上大侃自己的所见所闻,逗得大家不断喝彩。他一时得意忘形,讲起了一个新婚之夜新郎杀死新娘的奇闻。还没等他说完,新娘的脸色就变了,新郎见状一肚子气,有眼色的朋友赶忙借故把他从台上拉了下去。

这个青年的失言就是由于情绪失控造成的。在喜庆场合卖弄自己的口才,说与场合、气氛很不协调又不吉利的话,难免惹恼人。

(5)善于多角度切入

某些场合的变化是出人意料的,如果应对不好,就会使自己陷于某种困境。这就要求演讲者必须善于变换切入角度,灵活应对和驾驭各种局面。

事实上,每一个场合都有自己特定的要求,都需要演讲者根据实际情况来准备并组织思路和语言。这样你的演讲才会更符合场合要求,也更容易打动听众。

摸清听众属性,调整演讲风格

看清对象、因人而异,这是说话的基本要求。我们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出于性别、教养层次、性格、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时大得惊人,不同对象对于同一句话的反应,很有可能会大相径庭。

因此,演讲者在演讲之前一定要对听众有一个具体了解,知道听众所在的社会层次、文化层面,以及他们的感知程度如何,等等,尤其应分析听众对本次演讲的关注点在哪里,以便找准演讲主题,或为主题提供听众感兴趣的辅助内容。

演讲者对于听众的了解,就好比医生对病人的望闻问切,只有把准了听众的脉搏,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演讲。演讲者对于听众了解得越深刻,就越有利于演讲的进行。大体上说,我们在针对不同人群进行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先了解听众的一些经历情况和生活状况

思维方式不同,人的生活观念也不同,因此,也要特别了解他们的生活愿望、生活观点。

(2)必须注意听众的心境特征

如果在演讲当中,不顾听众的心理变化,而一味地将想法统统搬出来,那么,你是得不到认同的。一厢情愿的演讲往往会让听众厌恶。

不看对方的态度便贸然开口,叫作闭着眼睛瞎说。在演讲过程中,听众的心理活动是呈渐变状态的,这就要求我们兼顾听众的心理活动,使演讲内容和听众的心境变化相适应并同步,这样才能让演讲引起共鸣。

(3)根据性别选择演讲内容

俄罗斯有一句谚语:“男人靠眼睛来爱,女人靠耳朵来爱。”性别不同,对言辞的接受程度也是有差别的。

如果细心,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情况:男士的话题大而广,女士的话题小而狭。一般说来,男士喜欢听的是时事、政治、法律、体育、文化、社会问题、经济动向等;而女士喜欢听的则是孩子、丈夫、日常经济、消费心得等。

在接受程度上,一般说来,男士较能承受率直、干脆、粗放、量重的话语;女士则喜欢委婉、轻柔、细腻、量轻的话语。

我们在演讲时,必须依据性别选择演讲内容,努力使自己的言辞契合接受者的性别需求。

(4)根据教养层次选择演讲内容

教养是指接受对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准,包括文化程度、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涵养气度等。教养层次不同,对言辞的接受程度也有不同。有些话说出来,甲听得懂,理解得了,乙可能就听不懂,理解不了。

例如,作家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人物——工作组组长文采的演讲,就是没有区分接受对象的教养层次和实际需求,而致使“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所以,我们在演讲时,务必要认清听众教养层次如何,盲目表达不仅达不到演讲的目的,甚至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5)根据地域选择演讲内容

地域指的是接受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包括国别、省别、族别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认识、观念、习惯、风俗上都有区别,对演讲者言辞的接受就会有所不同。我们在进行演讲时,应当认清接受对象的地域性,才会产生良好的演讲效果。

《尹文子·大道》讲了这么一件事:

郑国人把未经加工处理的玉叫作“璞”,东周人把还没有腌制成干的老鼠叫作“璞”。郑国的一个商人在东周做买卖,一个东周人问他:“你要不要买璞?”郑国商人说:“我正想买。”于是东周人从怀里掏出一只老鼠递上,郑国商人赶快辞谢不要。东周人在作言辞表达时,没有认清其接受对象是郑国人,所以买卖不能成功。

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表达差别,甚至在同一个民族、同一个省区的不同位置,也有表现。如同贵州人,对西红柿,贵阳人叫毛辣角,遵义人叫番茄,兴义人叫酸角,独山人叫毛秀才。演讲者如果不区分这些地域上的差别,演讲目的就难以实现。有些严重的差异,如不分清,甚至还会对演讲者造成严重的后果。

(6)看文化背景说话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力的强大,我们的演讲逐渐延伸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若想适应演讲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说话特点,使我们说出来的话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协调一致。

写文章要看读者,演讲更要看听众,为了使我们的演讲引起听众的重视、获得他们的认可,顺利达到演讲的目的和效果,就必须看准对象、因人而异。

掌握腹稿四步曲,从容演讲没问题

对于初唐四杰的排名,后世一向有所争议,有人认为是王杨卢骆,有人则认为应该是王骆卢杨,但不管怎么排,“王”总是铁打不动的榜首。这个“王”就是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那位。

王勃写文章有个特点——“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什么意思呢?白话解释就是,王勃每次写文章之前,先磨半天墨,再喝半天酒,然后再蒙头大睡半天,睡醒之后,精神抖擞,挥笔成文,一蹴而就。当时的人都说王勃在打腹稿。

腹稿,是指动笔之前所作的构思。一般而言,人在特定语言环境下做即兴讲话,大脑就会就某个话题形成一种表达意向,就是所谓的“命题映像”。进而,大脑会根据命题展开联想,搜索资料,但这些灵光一闪的思维点显得支离破碎,而且稍纵即逝,这就需要尽快对这些零散思维进行整合、筛选,然后按一定的逻辑串联起来,这就是“腹稿”了。演讲,尤其是即席演讲,打腹稿非常重要。

那么,究竟该如何“打腹稿”呢?

高明的演讲者自有他惯用的“套路”,他们往往将自己要表达的内容纳入一个既定框架,这样按部就班地讲起来就从容多了。美国著名公共演讲专家理查德,归纳了一个即兴演讲的“精选结构模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他建议演讲者以这样4步进行演讲:

(1)喂,喂!请注意!

(2)为什么要费口舌?

(3)举出典型例子。

(4)该怎么办?

第一步“喂,喂!请注意”,是告诉我们演讲必须首先激发听众兴趣。

理查德说:“不要平铺直叙地开始演讲:‘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保障行人生命安全……’你最好这样开头:‘在上星期四,特购的450具晶莹闪亮的棺材已运到了我们的城市……’”理查德所设计的这一开篇语显然很抓人心,它能激发听众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你可以触类旁通。

第二步“为什么要费口舌”。

理查德解释说:“接下来你要向听众讲明为什么应当听你演讲——不讲交通安全,那订购的450具棺材也许在等待着我,等待着你,等待着我们的亲人。”

为什么?因为事关在场的你和我,以及场外无数的亲人。理查德这种联系性陈述,很容易与听众建立起情感共鸣。

第三步“举出典型例子”。理查德指出,“还是谈交通安全问题,你如果用活生生的故事教训来说明那些会令人送命的潜在因素,远比干巴巴地讲条文要好得多。”

最后一步“该怎么办”。理查德提醒演讲者注意,“这一步一定要明确告诉听众,你说了这么多,究竟是希望大家怎么做,务必要讲得生动、具体、符合实际。”从根本上说,“该怎么办”是演讲的目的所在,如果这一步处理不到位或者忘记这一步,等于没讲!

理查德同时强调,“为什么”和“举例”这两步,如同馅饼里的馅,味道就在这里面。但是,这两步与首尾两步一定要做好连接与呼应。

运用理查德“四步曲”构思演讲腹稿,可有效缩短演讲者布局谋篇方面的时间,使整个过程像做填空题一样简单,能使我们在当众演讲时泰然自若、有条不紊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而不会陷入支支吾吾、张口结舌、词不达意的尴尬境地。

培养一种“撩人”的语言魅力

语言魅力是什么?语言魅力就是风格,就是每片唯一的叶子所体现出来的生存的光芒、生命的美丽。完美的演讲,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魅力。一旦我们打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魅力,就会在闪亮的人生舞台中占据一席之地。

当年,史蒂文·道格拉斯与亚伯拉罕·林肯为竞选参议员而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演讲辩论。道格拉斯身材矮小却很壮实,媒体形容他就像是一头凶猛的斗牛犬,他的支持者则称他为“小巨人”。林肯恰恰相反,他身材消瘦,相貌普通,看起来更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并非参议员候选人。两个人不但相貌反差极大,而且个性、思想和立场也截然不同。道格拉斯衣着气派,林肯则朴实无华;道格拉斯缺乏幽默感,林肯则是出色的故事家;道格拉斯讲话声如雨下气势庞大,林肯演讲则如小泉流水舒缓从容。他们都是非常著名的演讲家,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但如果哪个人相形惭愧而刻意去模仿对方,那他一定会输得很惨。正因为把自己独特的风格发挥到极致,他们才会显得与众不同,才会有那么多的支持者。

每个时代,都需要不同凡响的人,他们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魅力。因此,演讲者永远不要害怕拥有与众不同并且吸引目光的特点。

如,爱迪生就懂得为了募捐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而持续曝光的道理。几乎与所有的发明本身同样重要的是,他知道怎样将这些发明尽快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引起足够的注意力。由此,他设计了令人眩晕的实验来展示在电力上的发现,常常讲解在当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未来发明——机器人,以及可以拍摄思想的机器,结果使得大众对他的言辞议论纷纷、念念不忘。他虽然使出浑身解数希望大家的目光能放在他的发明上而不是他的名字,但是发明的知名度还是远不及他的名气。

显而易见,为了在演讲中备受关注,达到预期的演讲效果和目的,你必须设法展现自己的个性,打造属于自己的语言魅力,一开口就让人觉得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听你讲述、对你信服。

当然,演讲风格也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演讲者的勤学苦练来形成。正如著名雄辩家、演讲家西塞罗所说的那样:“训练有文化素养的雄辩家的方法,不在于背诵演说的规则,而在于实地练习。”口才训练主要应从语音、语气、语调、语速及措辞等方面下苦功夫,对于初级演讲者来说,应根据自己的思维能力、语言水平来确定重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扬长避短,持之以恒。事实上,任何人只要肯用心用功,经过长期训练,都能练出好的演讲口才。

让每一次演讲,都带着你的属性

没有人天生就拥有比其他人更耀眼的光芒,每个人都必须学习如何吸引他人关注的目光,尤其是作为演讲者,就应该让自己的名字和声誉附上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使自己超越于他人之上。此魅力可以是让人们津津乐道的生活轶事,某种个性化的穿着打扮或是由内到外折射出的性格气质。而在语言上,一旦你打造了属于自己的魅力,就会在闪亮的星空中占据一席之地。

美国人一般性格外向、感情丰富。他们欣赏英俊的外貌,沉着潇洒、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赞赏幽默机智的谈吐。1960年,尼克松败在肯尼迪手下,就是因为在电视辩论中风度与谈吐均不如肯尼迪。里根之所以能当上总统,与他在当电影演员时培养出来的潇洒风度和练就的好口才有很大的关系。

从形象看,年仅46岁的高大、英俊的克林顿当然比年纪老迈的布什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布什是一个很难对付的对手,他是一个老牌政客,在从政经验的丰富与外交成就的显赫这两个方面,克林顿无法同他相比。故而克林顿在三次电视演讲中决定采用以柔克刚的办法,不咄咄逼人,不进行人身攻击,要在广大观众面前展示出一个沉着稳重、从容大度的形象。

在1992年10月15日第二次电视演讲中,演讲现场只设一个主持人,候选人前面都没有讲桌,只有张高椅子可坐,克林顿为了表示他对广大电视观众的尊敬,一直没有坐,并且在演讲中减少了对布什的攻击,把重点放在讲述自己任阿肯色州州长12年间所取得的政绩上。克林顿的这种以柔克刚、彬彬有礼的做法,立即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好感。

最后一次电视演讲中,克林顿英俊潇洒的姿态、敏捷的论辩与幽默机智的谈吐使他大出风头。他在对布什的责难进行了有效的反驳以后,很得体地对广大电视观众说:“我既尊敬布什先生在白宫期间的为国操劳,又希望选民能鼓起勇气,敢于更新,接受更佳人选。”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克林顿要想圆他的总统梦,必须把布什拉下马,克林顿深知电视演讲的重要。如果在电视演讲中表现出色,加上舆论界广为宣传,就将为入主白宫铺平道路;如果在电视演讲中惨遭失败,那么,他的总统梦将化为泡影。

为了在电视演讲中获胜,克林顿的竞选班子绞尽了脑汁,制定出了有礼有节、以柔克刚的有效的演讲方法。

电视演讲不但可以显示总统候选人的竞选主张,更重要的是还能展示候选人的素质和能力,如形象、风度、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克林顿抓住电视这个受众面最广的传媒,在辩论中以说“礼”话的策略与布什竞选,赢得了广大选民的信任和支持,也展示了自身良好的风度和形象。

当今时代就是需要具有不同凡响的人,他们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魅力。因此,永远不要害怕让自己拥有与众不同并且具有吸引目光的特点。实际上,所有的专业人士都应该具有演员的气质,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演绎一场神秘的戏剧,或正面,或反面。

总而言之,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你,你就必须竭力地亮出自己的个性,打造属于自己的语言魅力,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

什么样的声音,听众才爱听

声音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之一,电话中我们往往能从对方的第一句话就能判断出他是谁,同样,声音对语言有着强大的辅助作用。一个人发出的声音是否能吸引住听众,这对演讲成功与否具有很大影响。当你对他人讲话时,你应力求做到,让自己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首先给别人留下良好印象,进而才能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演说征服力。

对一个正常人来讲,其发音有12至20个音阶。当然,那些职业演员和歌唱家要更高一些,有的可达到36个音阶。但不幸的是,有些人的声音可能只有5个音阶,他们发出来的声音让人听起来就像一根弦在拨动,十分单调,令听者感到头脑发胀。

刘媛媛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资深业务经理,她最关心和留意客户的销售问题,并总是乐于帮助同事解决难题,但她的声音让人听起来不舒服,那尖锐的声音就像一个小女孩发出的叫声。她的老板私下说,我很想提升她,但她的声音又尖又孩子气,无论是面对客户做产品演说,还是给同事做会议演讲,都让人觉得她说的话缺乏成熟感。我不得不找一个声音听来成熟果断的人来担任此职。显然,刘媛媛就是因为自己说话的音调不合适而失去了提升的机会。

不过,声音不好的朋友也不必灰心。事实上,人的声音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技巧训练,完全可以克服你平时的一些怪癖和不良习惯,从而改善你说话时的语调、发音、音量、节奏、速度等。给大家提几个建议:

(1)为了更加准确地知道自己的声音,你可以将录音机放在电话旁边,听听你每天打电话时的声音。

(2)请家人或朋友对你的声音作出一个真实的评述。

(3)将你在停顿或静默时反复使用的语气词记下来,在今后的演讲中尽量避免使用。

(4)进行发音训练。你可以在图书馆找到一些有关的书籍,针对自己的特点进行训练。或者找一些语言磁带和录像带进行训练。

(5)进修一门公共言谈或演讲的课程。

总之,许多让我们变得更加优异的东西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后天努力加以完善。声音就是这样,你试着改变一下,也许你就会看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语气的使用,是一门必修课程

一次,郭沫若在台下观看自己创作的五幕历史剧《屈原》的演出,他听到婵娟痛斥宋玉:

“宋玉,我特别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郭老听后,感到“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句话,骂得还不够分量,就走到后台去找“婵娟”商量。“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3个字,是不是分量会重些?”

这时,正在一旁化妆垂钓者的演员张逸生,灵机一动,插了话:

“不如把‘你是’改为‘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多够味,多么有力!”

郭老拍手叫绝,连称:“好!好!”

这一字之改,不仅使原来的陈述句变为坚决的判断句,而且使语言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语气也更加有力,婵娟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一个人只要驾驭了语气,就能够出口成彩。这种当今社会最值得推崇的口才能力就显现了驾驭语气的功力。要达到驾驭语气的基本要求,以下3点建议可供参考。

(1)改变不良的习惯语势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受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某种语言习惯的影响,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习惯语势,在演讲中,我们要尽量克服那些不符合语气要求的习惯语势。

比如:有的人讲话声音变化很大,总是一开口声音很高、很强,到后来越说越低、越弱,句尾的几个字几乎听不到。这种头重脚轻的语势使语意念混,容易造成听话人的疲劳感;有的人讲话,总是带有一种“官腔”,任意拖长音,声音下滑,造成某种命令、指示的意味;有的人讲话,则喜欢在句尾几个字上用力,使末一个字短促,语力足,给人以强迫感、武断感,容易让人不舒服等等。

演讲中,把握语气主要是要做到句首的起点要参差不一,句腹的流动要起伏不定,句尾的落点要错落有致,这样就能使语气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2)掌握语气的特点

语气包含思想感情、声音形式两方面内容,而思想感情、声音形式又都是以语句为基本单位的。因此,语气的概念又表述为具体思想感情支配下的语句的声音形式。语音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气表达所必须依据的支持物。语言有表意、表情、表志的作用,语气相应也分为这3种:

①表意语气

表意语气指的是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如陈述、疑问、祈求、命令、感叹、催促、建议、商量、呼应等。这种语气词或独立成小句,或用于小句末,或用于整个句子末尾。指明事实,提请对方注意,用“啊、呢、咯、嗯”等;催促、请求用“啊、吧”;质问、责备用“吗”,如与副词“难道”搭配,语气更为强烈;说理一般用“嘛”和“呗”;招呼、应呼用“喂”;揣测用“吧”。

②表情语气

表情语气是谈话中表现的感情。如赞叹、惊讶、不满、兴奋、轻松、讽刺、呵斥、警告等。赞叹用“呵、啧”,句中常有“多”字搭配;惊讶用叹词“啊、哎、哟、咦”;叹息用“唉”;制止、警告用“嘘、啊”;醒悟用“哦”;鄙视用“呸”,等等。

③表志语气

表志语气,就是对自己的说话内容表示某种态度。如肯定、不肯定、否定、强调、委婉、和缓等。肯定用“得了(是)……的”;缓和用“啊、吧”,语气显得平淡,不生硬;夸张用“呢、着呢”。

(3)根据不同场合调整语气

要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有声语言的表达,必须考虑场合、对象、时机等因素,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机、不同环境和不同对象的语言交流特点,灵活恰当地运用语气的多种形式,做到适时而发。

①因地而异

把握语气要注意因地而异,这是非常关键的。一般而言,场面越大,越要注意适当提高自己的声音,放慢语速,把握语势上扬的幅度,以突出重点。反之,场面越小,越要注意适当降低自己的声音,适当紧凑词语的密度,并把握好语势下降趋向,追求自然。场合不同,应运用不同的语气。在社交性场合和论辩场合、严肃的场合和轻松的场合、安静的场合和嘈杂的场合等,演讲都要根据情况使用不同的语气。

②因时而异

同样一句话,在不同时候说,效果往往大相径庭。抓住时机,恰到好处,运用适当的语气,才会产生正确有效的效果。

③因人而异

驾驭语气尤为重要的一条就当属因人而异,语气能够影响听话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只有当语气适应于听话者的同时,才能同向引发,语气不适应于听话者,则会异向引发。比如,是喜悦的会引发出对方的喜悦之情,是愤怒的会引发出对方的愤怒之意;如生硬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不悦之感,埋怨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满腹牢骚等等。判断说话语气的依据是一个人内心的潜意识。语气是有声语言的最重要的表达技巧。

掌握了丰富、贴切的语气,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同时对听众产生正效应,从而赢得演讲的成功。

加强讲前练习,强化语调感染力

语调,就是说话的腔调。从严格定义上说,语调应表述为:整句话和整句话中某个语言片段在语音上的抑扬顿挫,包括全句或句中某一片段的声音的高低变化,说话的快慢(即音的长短和停顿)以及轻重等。在演讲中,语调往往比语义能传递更多的信息,能对听众的心理产生极其微妙的特殊作用,因此更为重要。

在波兰有位明星,人们都称她为摩契斯卡夫人。一次她到美国演出的时候,有位观众请求她用波兰语讲句台词。于是她站起来,开始用流畅的波兰语念出台词。观众们虽然不了解她台词中的意思,却觉得听起来令人非常的愉快。

摩契斯卡夫人接着往下念后,语调渐渐转为低沉。最后在慷慨激昂、悲怆万分时戛然而止。台下的观众鸦雀无声,同她一起沉浸在悲伤之中。而这时,台下传来一个男人的笑声,他就是摩契斯卡夫人的丈夫——波兰的摩契斯卡伯爵,因为他的夫人刚刚用波兰语背诵的是九九乘法表!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调的不同竟然有如此不可思议的魅力。即使不明白其意义,也可以使人感动,甚至可以完全控制对方的情绪。因此,你的语调是很重要的!

我们说话的语调,也必须和音乐一样,能够渗进人们心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演讲效果和目的。因此,在表示有疑问的时候,你可以稍微提高句尾的声音;要强调的时候,声音的起伏可以更大些;要表现强烈的感情时,可以把调子降低或逐渐提高。

总之,绝对不要使你的语气单调,因为音阶的变化会增强你的说服力。你的热情会在音阶的变化中展现,并且能够感染听众,从而产生说服的力量。

相反,如果你在演讲时,只是抓住了字词的表面意义,那么你只是用“借来的字词”在传达而已,你并不是个很高明的演讲者。你应该把这些字词的意义充分地表达出来,并且加上你对它们的爱,你的表达才是完整的,你的感情才能充分地表露出来。那么,怎样才能使语调生动有趣感染听众呢?

(1)掌握有特色的各种句调

一句话富有表现力,因为它声音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声带拉紧,声音就变高;声带放松,声音就变低。我们说话可以自由地控制声带的松紧,使之发出不同的高低音。一句话声音的高低变化叫作句调。句调是语调中主要的内容。

句调可分升调、降调、曲调、平调4种。升、降、曲、平四调,各具特色。只有掌握句调的特点,才能灵活表达出各种句调。

①升调

这种句调前低后高,整个句子的后半句明显升高,句末音节高亢,一般用于提出问题、等待回答、感情激动、情绪亢奋、句中顿歇、意犹未尽、发号施令、宣传鼓动、惊异呼唤、出乎意外等场合。

②降调

这种句调先高后低,但声音不是明显下降,只是逐渐降低,句末音节短而低。在口头交际中,降调的使用最为常见,它多用于情绪平稳的陈述句、感情强烈的感叹句、表达愿望的祈使句。

③曲调

这种句调由高转低,自低升高,或由低转高,再降低。曲调能表达出复杂的情绪或隐晦的感情,所以常用于语义双关、言外有意、幽默含蓄、讽刺嘲笑、意外惊奇、有意夸张等处。

④平调

这种句调变化不大,平稳、舒缓,多用于表达分量较重的文句,如庄重严肃、冷淡漠然、思索回忆、踌躇不决等。

(2)语调抑扬顿挫

说出的话中含有语调才能显得抑扬顿挫。抑扬顿挫构成语言自然和谐的音乐美,能细致表达思想感情和语气,使语言更富有吸引力。一般来说,语调越多样化,越生动活泼,其吸引力就越大。分寸感是语调正确的首要条件。每句话都可以用不同的语调来说,但不同的语调给对方的信息刺激也是不同的。同样一句话,由于语调不一,就可能给人不同的理解,文明语言可能揭示不尊敬对方的信息;相反,有少许不礼貌的语言在非常亲近的人当中,却给人揭示一种亲密无间的信息,关键在于语调分寸感的使用。恰当地运用不同的语调,是衡量一个人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

(3)控制说话的轻重快慢

人们说话都有轻重快慢之分。一般来说,重要的词语或需要强调的内容说得重些,句子中的辅助成分或平淡的内容说得轻些。说话轻重适宜,能使语意分明,声音色彩丰富,语气生动活泼,语言信息中心突出,从而引起听者的注意,引导听者的思路,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说话的轻与重,是相对而言的。太轻,容易使听者减少兴趣;太重,也容易给听者突兀的感觉。应根据说话的内容,该轻则轻,该重则重。使人感到音节错落有致,舒服畅快。

语速应根据演讲场合和个人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选择。运用恰当的语速说话,是控制语调的主要技巧。在需要快说时,语速流畅,不急促,使人听得明白;在需要慢说时,不能拖沓,要声声入耳。语速徐疾,快慢有节,才能使言语富于节奏感。听众处在良好的倾听环境里,才能不疲劳,并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培养表达心声的语调

语调对于有声语言表达的效果有重要的作用。语调不仅能成功地表达一个人的心理和性格,还可以表达说话者微妙的感情。不同的语调,将导致听众不同的感觉效果。一句话起什么作用,产生什么效果,给听众什么感受,取决于演讲者的语气和语调。语调关系到演讲的成功和失败,所以要想练就优美的演讲口才,必须练习那种真实、准确、富有生命力的语调。

语速优化训练,美丽开口一瞬间

现在,请留意一下自己,说话是不是太快了?如果我们说话快而致字音不清,就会使人听了等于没听。

说话即使快而清楚,也不足效仿。演讲的目的在于使听众全部明了,听众听不清,听不懂,就是浪费时间。我们要训练自己,讲话的声音要清楚,快慢要合度。说一句,听众就可听懂一句。

一家大报的广告部经理给一位语言培训专家打来电话,请他给其手下的一位员工保留一份工作,并向这位专家抱怨道:“她已40多了,在公司工作15年之久,我很欣赏她的工作能力,可她做工作报告的速度快得令我紧张不安、无法跟上她的思路。几年前我不会像现在如此在意,可是随着工作压力与负担的加重,她的声音对我的刺激也越来越大。我并不想辞退她,可是要是她说话不放慢速度,我只好让她离开,以保持自己神志清醒。”

事实上,说话的快慢确实可以通过练习来调适,语速的调适具有双重因素,如果你说话的速度太快,下列几点可以使你减慢,反之亦然:

(1)从1数到10,第一次5秒钟说完,第二次10秒,第三次20秒。

(2)经常练习高声朗读报纸上的文章,先用铅笔将你认为要连贯的字词做个记号,朗读时,同时移动铅笔,引导你的声音。要是你觉得自己平常说话的速度太慢,就加快一些;要是太快,就放慢些。

(3)以录音机录音,然后倒回重放,检查自己的速度,是否流畅?是否跳跃停顿?

(4)录下一些好的新闻报道,试着模仿播音员的播音。

一旦你控制住了自己的语言,它就会乖乖地听你驾驭了。你可以放慢自己的速度,以满足听众的需要;你可以根据听众的类别、当时的气氛等因素来调整自己说话的声音、说话的速度,以应付不同情景的需要。

一字一词一句,都要好好打磨

说话需要注意遣词,恰当的用字,不仅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能够起到感染听众的效果。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恰当地用字极具威力,每当我们用对了字眼……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会有很大的转变,就像在电光石火之间。”当我们在演讲中用对了词,用对了地方就能叫人笑、治疗人的心病、带给人希望,然而若是用错了字眼就会使人难受、刺伤人的心、带给人失望。同样地,借着所用的“字眼”可以让别人了解我们崇高的心志和由衷的愿望。

很多伟大的人就是因为善于运用“字眼”的力量,才大大激励了当时的人们,决心跟随这些伟人,结果才塑造出今天的成就。事实也是如此,当你用对了字眼时,不仅能打动人心,同时更能带出行动,而行动的结果便展现出另一种人生。当帕特里克·亨利站在13州代表之前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么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激发了几代美国人的决心,誓要推翻长久以来骑在他们头上的苛政,结果造成燎原之火,美利坚合众国由此诞生。

曾有一位美国伟人演讲道:“当我们今天得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时,不要忘了独立宣言,虽然那没有几句话,却是200多年来所给予我们每个人的保障。同样地,当我们这些年致力于种族平等时,不要忘了那也是因为某些字眼的组合而激发出来的行动所致,请问谁能忘记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打动人心的那一次演讲?他说道:‘我有一个梦,期望有一天这个国家能真的站立起来,信守它立国的原则和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有一个人的话激起了英国全民抵抗纳粹的决心,结果他们以无比的勇气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打破了希特勒部队所向无敌的神话,那个人就是英国政治家丘吉尔。很多人都知道成功的人生就是由那些具有威力的话所谱写而成的,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那些伟人的背后所拥有的语言力量也能够在我们的身上找到,这能改变我们的情绪、振奋意志,乃至于有胆量敢于面对一切挑战,使人生过得更加丰富、精彩。

因此我们务必要重视使用字眼的重要性,这做起来并不难,只要你能聪明而用心地选择便行了。

譬如说当你要形容一件很了不起的成就时,用的字眼是“不错的成就”那对听众的情绪就很难造成兴奋的效果,这是因为你使用了很有局限性的字眼所致。一个人若是只拥有有限的词汇,那么他就只能体验有限的情绪,反之若是他拥有丰富的词汇,那就有如手中握着一个可以调出多种颜色的调色盘,可以尽情挥洒你的人生经验,不仅为别人,更可以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