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中国企业最不喜欢做的几件事
张化桥
慢牛资本董事长
2016年,我到伦敦GIM基金公司餐叙,有幸获赠了威廉·桑代克在2012年出版的The Outsiders一书,非常有趣!
此书简单易读,它讲了美国8家上市公司在过去40~50年(1)内持续为股东创造超高收益率的故事。这8家公司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长期地、大量地回购自己的股票。比如,特利丹公司(Teledyne)在1972—1984年,从公开市场回购了自己公司90%的流通股。华盛顿邮报公司仅在2009—2011年,就通过回购股票把股票总数缩减了20%。宠物食品巨头罗尔斯顿·普瑞纳公司(Ralston Purina)回购了60%的流通股。其首席执行官(CEO)说,投资自己是把握最大的投资,所有资本全部在自己掌控之中。其实,任何并购和资本支出都必须跟回购股票的收益进行比较,这是一道最低的门槛。减少股份,可以增加净资产收益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可以增加股票的每股收益和含金量。现金太多,就会造成浪费,容易投资愚蠢的项目。
埃克森美孚公司曾在2007—2012年回购了其净发行股票的25%。另外,思科、苹果、IBM和甲骨文这4家公司仅在过去的12个月,就回购了总计900亿美元的股票。
高额分红当然好,但由于分红需要缴纳两次税(公司层面、股东层面),所以回购股票(不涉及税收)其实是回馈股东的最好办法:可以一边回购股票,一边借款扩张(利息费用能够在税前扣除)。
在美国,只要价格合适,管理层就会随时乐意把主营业务卖掉,做减法。在中国,把主营业务卖掉会涉及一些额外问题:管理层的职位安排问题、做假账问题、历史遗留问题、权力问题以及面子问题等。
在美国,许多大集团随时准备并购其他企业。1973—1989年,美国的有线电视公司TCI做了482项并购,基本上每两周并购一家公司。当然,要买,就必须有人愿意卖才行。中国人认为“只有撑不下去了才卖”,所以,想买的人也就买不成。
在美国,许多大集团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增发新股。几十年下来,这些公司股数要么大减,要么不变。大众影院公司(General Cinema)的CEO迪克·史密斯(Dick Smith)认为增发新股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在史密斯的任期内,他回购了公司33%的流通股。他们做回购有时是在市场内买,有时是拍卖式定额回购。比如,在2012年,公司准备回购8亿美元股票,价低者得,收完为止。过一段时间,现金多了,再重复回购。
在CEO约翰·马隆(John Malone)的任期内,TCI回购了净发行股票的40%。马隆非常强调节省,拒绝更新该公司在美国各地有线电视业务中落后的(或者说是已被证明落后了的)技术:让“先烈”们去发明、开拓和验证吧!“等一等再投资,我们不会丢失主要的地盘,因为有线电视技术的先行者们总是敢于冒险。”马隆如是说。
这让我想起巴菲特的一句话:“去太空旅游当然激动人心,不过,我很乐意把这份激动让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