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万里英雄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李应试阻止李如松处理沈惟敬,小西行长没有亲自下来没有迎接明军

明朝万历二十一年、朝鲜宣祖二十六年(公元1593年)一月六日的深夜,率领第一军团驻守在王京的小西行长派宗义智和松浦镇信率领一支由三千名日本忍者组成的小队悄悄地出城来到明军大营外准备开始偷袭,偷袭前宗义智先派三百名忍者继续前进侦察情况,其他人原地待命,结果这三百人刚往前走几步就踩到了明军早已布置好的地雷阵。

这些地雷里装有一种叫“钢轮发火”的装置,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前驻守在北方期间时发明的世界上第一种可以自动引爆的地雷装置,简单地理解就是在地雷的机匣内安装一套简易的传动机构,人或者马在行进中如果脚一旦踩到安装有这种装置地雷上的机索,此时地雷里机匣中的坠石就会往下掉落转动钢轮,然后使其与火石摩擦发火,最后地雷就会被自动引爆。这些地雷是在下午李如松料到日军晚上会来偷袭后命令吴惟忠、戚金带领浙兵布置的,刹那间这三百名日本人就被脚下的地雷炸得尸横遍野。

这时,宗义智、松浦镇信和剩下的两千七百名忍者吓得马上一起想转头逃跑,待在大营外一座小山峰顶上的骆尚志、钱世桢等人看见后就指挥另一支浙兵朝下面发射了数千支点燃的、威力巨大的神火飞鸦,接着藏在另一座小山峰脚下背面的李如松命令李如柏、李如梅、吴惟忠、戚金等明军将士点燃数百门火炮朝日军开炮,这些日军被炸得四处逃窜、伤亡惨重,最后只剩下宗义智、松浦镇信等几百名日军灰溜溜地逃回了平壤城。

在攻打平壤之前的一月五日下午,李如松率军来到距离平壤城不远处两边有小山峰的一片密林里安营扎寨。大营搭建好后李如松决定先处理一个叫沈惟敬的商人。

沈惟敬(公元1537~1599年)是浙江嘉兴人,并且他是一个个子比较矮,留着一缕小胡子的五十五岁老头,沈惟敬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而且对日本的情况也比较熟悉。嘉靖34年(公元1555年)间,沈惟敬曾经参与抗击倭寇,在王江泾大捷中他单枪匹马冲进倭寇的包围圈中成功地将浙江巡按御史,后来成为直浙总督兼浙江巡抚的胡宗宪救了出来,并且根据《明史》记载沈惟敬和父亲沈坤一起曾经设计成功毒杀了大约几百名倭寇。

万历朝鲜战争爆发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八月间,赏识他的明朝兵部尚书石星(公元1537~1599年)给了沈惟敬一个游击将军的职位,并派他去朝鲜和日本人谈判,为后面明军的入朝争取时间。到达朝鲜的平壤一带后,沈惟敬和小西行长达成先停战50天的约定,可是停战50天过后,明军还没有进入朝鲜,于是在十一月间,他再次到达朝鲜的平壤谈判,在第二次谈判中小西行长决定先把平壤城交还给大明,日军退到大同江以东,最后两人达成约定:在万历21年(公元1593年)的一月六日,明朝的特使(实际上指的是李如松)会在平壤北面的肃宁馆恭候,与日军进行交接。

李如松是一位主战派,他对成功占领平壤城有十足的把握,于是在一月五日下午,沈惟敬进入李如松的大帐后李如松就命人把沈惟敬推出去斩首。沈惟敬在被人押出去斩首前,李如松身旁一位个子长得不太高的幕僚、李应试上前阻止道:“提督大人,且慢,先留下沈游击的性命,他还有用。”

于是沈惟敬就没有被拖出去斩首,后来李如松让沈惟敬和其他随从先出去,李应试(公元1560~1620年)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学生,他对李如松说:“提督大人,我军入朝前沈游击不是小西行长达成了一个约定:今年的一月六日,也就是明天,我朝的特使会在平壤北面的肃宁馆恭候,与日军进行交接。我们可以来一个将计就计,但是把交接的地点肃宁馆改成在平壤城内,并且就派沈游击去告知一下小西行长,接着小西行长肯定会产生怀疑,他就会派人去加强平壤城的防守……”

李如松还没有等李应试说完,他就明白过来了,于是李如松打断道:“省勿(李应试的字),我打断一下,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也就是说我军明天到达平壤城下后,就会根据情况马上判断出日军是否真的愿意归还平壤城,并且我军也能在明天把平壤城四周的地形、各座城门的防守情况会观察的更加清楚。”于是沈惟敬被叫进来后,李如松就派沈惟敬去平壤城通知小西行长了。

后来沈惟敬从平壤城回来后,第二天上午,也就是一月六日上午,李如松命大部分将士留在大营里,而他则和沈惟敬一起率领一小队离开大营来到平壤城下,来到平壤城下后站在城楼上的小西行长只命令身边的几名足轻(指日本古代最普通的步兵的称呼)下去把城门打开迎接李如松、沈惟敬率军入城,李如松看到小西行长没有从城楼下来亲自迎接后说道:“小西行长,怎么没有下来亲自出城迎接?”

沈惟敬回答:“提督大人,下官也不知道。”

李如松继续说道:“这城里肯定有埋伏。”

最后李如松下令:“传令,大军撤退回营。”

接着李如松和沈惟敬就率领这一小队明军离开了平壤城回到了大营,而小西行长只能站在城楼上发脾气。今天有学者认为当时小西行长可能在平壤城内设了陷进,等李如松和明军一进城后就把他们消灭,接下来平壤之战就要开始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