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孩子有好的感受,才会有好的行为
他们为什么不高兴?
在你为人父母之前,当你想象有孩子的生活时,脑海里一定浮现过很多美好温馨的画面。
而现在,你可能已经发现,有孩子的生活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样。
在面对冲突和痛苦时,我们都想回到自己曾经想象过的那些快乐场景中。我们努力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解决问题,反而让事情变得更糟。
为什么当我们试图让孩子平静下来时,他们有时会变得更激动?我们的目的是安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知道,人生道路上的小小颠簸都是可以克服的,不会让车翻到沟里去。一切都会好起来!但他们听到的实际上是另一种信息:“你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我也不在乎你,因为你的感受没那么重要,所以我没必要在意。”现在,在最初失去燕麦棒的失望之外,孩子的沮丧又增加了一倍,因为她发现没有人在乎她的悲伤,她感到很孤独。
的确,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吃到燕麦棒”在全球灾难排名中应该比较靠后。但对于一个失望的孩子来说,没吃到零食就像我们成年人在一天中遇到的任何不顺心的事一样令人沮丧。你那烦人的同事拿走你的笔,从来都不还?“不要抱怨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你朋友把你的个人隐私透露给了其他人?“你反应过度了,别这么敏感!”修车的人多收了你修理变速器的钱,一个星期后变速器又坏了,他还不肯退钱?“嘿,这就是生活!烦恼也没用。”
这些回应你听了是不是很生气?先别气,我们只是还原一下,什么叫“不好的感受是不对的”。
当我们的失望心情被他人随意否定时,我们也会感到很愤怒。尽管这些小失望的确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如果有人刻意将我们的烦恼说得不值一提,甚至想用这种方式让我们平静下来,我们最终的感觉只会更糟——并且很有可能会对试图帮助我们的人生出一股新的愤怒。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
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也会在无意中激怒一个受委屈的孩子。
我们很想为孩子提供一些视角,让他们明白,不能因为一件小事就情绪崩溃。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助他们了解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不是吗?但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往往时机不对。如果你因为自己的新鞋在健身房被偷而心烦意乱,你肯定不希望朋友在这个时候提醒你应该庆幸自己的双脚还完好无损;如果你因为坏疽做了脚部手术,你也肯定不希望朋友在你手术后第二天就跑过来提醒说你很幸运,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失去了双腿。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你会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观点,但现在你更希望得到的是同情,而不是什么鼓舞士气的话语。
理智上我们知道,不应该在别人痛苦的时候尝试说服他们走出痛苦,但我们还是会有强烈的冲动,去弱化或消除他人的负面情绪。这样做既是为了我们的孩子,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当孩子讲述他们的悲伤故事时,我们会很自然地试图让他们相信事情没有那么糟糕,而他们的反应就会是加大表述的力度,让我们相信事情确实有那么糟糕。我们则会因此而感到恼火。就这样,在我们了解实际状况之前,每个人都卷入了一个不断升级的愤怒旋涡。我们越想扑灭火焰,就越会让火焰燃烧得更猛烈。事实证明,我们往火上浇的是汽油,而不是水。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好吧,我知道想让孩子看到积极的一面,或者告诉他们问题没那么严重,应该学会忍耐,停止抱怨,我们这样做是没有用的。那应该怎么做呢?戴着降噪耳机在沙发上装睡吗?难道我无论说什么或做什么都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吗?
很高兴你会这样问!我们在这里为你准备了一系列工具,专门供你在孩子有情绪困扰时使用。
工具1:用语言承认感受
与其一直争论孩子是否愚蠢、有问题、没礼貌或想得太多,不如停下来问问自己:孩子的感受是怎样的?他是否感到沮丧、失望、生气、烦恼、悲伤、忧虑、害怕?
你能领会他的感受吗?
现在,要让你的孩子知道——你领会了。
我们要说的是那种你会带着真诚的情感,对你真正感同身受的朋友说的话。“听起来真可怕。唉,这真是让人难受!这件事真令人气愤!听起来,你现在真的很生你________(兄弟/老师/朋友)的气。”
工具2:用文字承认感受
写在纸上的文字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认真对待的。即使是对那些年龄太小、还不会读写的孩子也是如此。你能把他们的想法写下来,再念给他们听,他们会很开心。文字的形式可以是一份清单——愿望清单、购物清单、记录忧虑或委屈的清单等。
工具3:用艺术作品承认感受
当我们被强烈的情绪主导时,可以把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强大的工具。好消息是,你不需要成为艺术家,只要会简笔画就可以。孩子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用铅笔、蜡笔、粉笔向你展示他悲伤或愤怒的情绪。我们还可以用麦圈拼出一张悲伤的脸,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
工具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孩子的愿望
当一个孩子想要一样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时,我们总是禁不住会反复向他们解释为什么那样东西是得不到的。“宝贝,我已经告诉过你了,我们现在不能去游泳,游泳池今天不开放。哭是没有用的。”但这种逻辑实际上很少能说服孩子接受现实。如果你说:“哦,真希望游泳池能通宵开放,那样我们就可以在月光下游泳了!”他会更快地高兴起来。
下次当你发现自己一心想要说明冷酷无情的现实时,不妨花点时间异想天开一下。你可以告诉你的孩子:你希望有一根魔杖,可以变出一个装满冰激凌的浴缸;你需要一些机器人来帮你清理房间;如果有一个能够冻结时间的时钟就好了,这样你们就可以多玩100个小时!
工具5:用全神贯注的倾听来回应感受
有时候,只需一个共情的声音就足够了。请克制住说教、质疑和提供建议的冲动。相反,你只需要认真倾听,再加上几句表示附和的“是啊”“嗯嗯”。
“这么做是很好,但是……”
有时候,孩子心情不好是很明显的。比如:一块饼干从他手中掉在地板上碎成了渣,被旁边的狗狗吃掉了,而这是最后一块饼干,盒子已经空了!在学习了承认感受这一节之后,我们要开始情感救援了。我们克制住了对孩子讲道理的冲动:“很遗憾,宝贝,但饼干掉在地上肯定会碎成渣!你最好早点明白这一点。”相反,我们叹着气,充满同情地说:“天哪,真倒霉,你那么想吃那块饼干!你肯定不愿意让狗狗吃掉它,但狗狗的速度真是太快了!你瞧它,连嚼都不嚼就吞下去了。真希望我能有一根魔杖,再变出一盒饼干来!我们现在该怎么办?你想帮我把‘小饼干’写在我们的购物清单上吗?我们把它写大一点,这样一走进房间我们就能看到!”
嘿,你刚刚和孩子进行了一场冠军级别的冲突对话,成功避免了一场饼干危机。这还能激励你的孩子练习精细的协调动作和学习拼写。
有时候,要弄清楚孩子的感受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孩子会心烦意乱,会生气,我们却无法预料这种情况。我们以为正在和孩子进行一场愉快、理智的对话,但很快就会发觉,我们正陷入激烈的情绪交锋。到底发生了什么?
亲爱的读者,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整理了一份日常生活中那些典型互动的列表,这些互动方式可以让交流双方的状态在一瞬间从平和变为冲突。应对这种情况的诀窍是注意孩子什么时候表达出了强烈的情感,即使他们没有表现得很明显。
不明显的情感表达
1.当孩子似乎在提问时
“为什么你不把这个小宝宝送回去?”
“我必须穿长裤吗?”
“我该怎么做这个作业呢?”
一个直接的问题,就应该得到一个直接的回答……对吗?
“因为他是这个家的一分子!”
“我刚刚跟你说了,现在外面只有10度!”
“嗯,你需要先写一个提纲。”
这些回答都是事实,但往往会让孩子情绪更加激动。即使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反问句”,他也会在这里进行反问。从承认问题背后的感受来开始对话,可能会更有帮助。
“大人总是会更关注小婴儿!你一定希望你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吧,你很怀念过去的日子。”
“哦,外面要是能暖和一些就好了!我知道你穿短裤更舒服。”
“这个作业难度有点大,要完成的内容确实太多了,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
承认问题背后的感受可能就足以化解冲突,并帮助孩子接受失望或克服焦虑。但只是这样还不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还要写第2章和第3章——这两章的内容是关于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请不要跳过前面的内容,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我们需要用善意来解决冲突,防止对抗。只有承认对方的感受才能激发这种善意。
2.当孩子似乎在寻求建议时
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得赶紧展示一下我们的聪明智慧。
为什么他气冲冲地走掉,摔门而去?
请克制住立刻提供建议的冲动。好好想一想,孩子实际上是要表达一种感受,最有效的回应就是从承认感受开始。那么孩子到底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礼貌地猜测一下。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对话中的家长提出了一个建议。如果你肯花时间认真接纳孩子的感受,孩子就有可能接受你在尊重他的基础上提出的建议。一切都取决于时机!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说:“你为什么不试试呢?”那么孩子就更有可能和你争吵或者愤然离去。在考虑解决方案之前,他们需要先被理解。
3.当孩子讲话夸张时
“他太孩子气了。只要不如他的意,他就会一直哭!”
“我恨我的老师!”
“你从来都不让我跟朋友聚会!”
本能告诉我们,在这个时候我们要纠正孩子,为他们提供一剂现实的苦口良药:
“你对弟弟要有耐心。你像他这么大的时候也是这样。”
“你不能恨老师。你要知道,有这样一位老师是你的幸运。”
“别胡说。就是这次聚会没让你去,以后还有的是机会。”
然而,所有这些回应都只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孩子的愤怒,而不是让他们平静下来。我们来试试先承认他们夸张言辞背后的感受。下面这些开场白可以让气氛缓和下来,让对话变得更愉快。
“有个小弟弟在身边,确实会带来很多烦恼。他喜欢抢你的东西,不高兴的时候还会尖叫。”
“听起来你的老师今天做了一件让你特别生气的事。”
“看来这次聚会对你很重要。要是我们能同时去两个地方就好了。”
注意!不是每一种情况都需要承认孩子的感受!
你的意思是每件事都要讲感受?这太累了!我们要怎么熬过这一天?
你说的有道理!面对孩子激烈的情绪时,如果我们能先处理这些情绪,就可以避免冲突,节省精力。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情感冲突。
当孩子问了一个她真的很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时:
你不需要回答:“听起来你好像很沮丧,不知道怎么读这个奇怪又令人困惑的字。”你只要告诉她这个字的读音就可以了。
如果你的学生问:
你不必去揣度这句话的潜台词,然后对他说:“嗯,一直待在教室里确实很闷。”你只需直截了当地说:“有的!”
当孩子感到好奇时:
你没有必要研究他的感受:“哦,天哪,你是不是很害怕?”
请认真为他解答:“没有。只有动物园才有老虎!”如果真有老虎在附近游荡,你可以说:“有的!如果你看到老虎,要保持冷静,慢慢后退。”
父母小组的许多参与者告诉我们,努力接纳孩子的感受,也有助于他们想象自己应该对成年朋友说些什么。当我们与同龄人交谈时,通常会很自然地产生同理心,因此不会否认他们的感受,去质疑、说教和建议,但有时我们也会出于本能说出让对方感到不舒服的话。
乔安娜的故事
不久前,我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她正在接受一些医学检查。她告诉我:“我担心,最糟糕的情况会是癌症。”本能告诉我,要消除她的恐惧:“绝对不可能。别瞎想!”但我没有急于开口,而是先整理了一下思绪。一段令人尴尬的沉默后,我终于开口说:“这真是让人非常担忧。”
朋友激动地说道:“就是这样!你知道别人怎么跟我说的吗?他们让我别瞎想!这不是很荒谬吗?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能不想呢?”我同意她的说法,这就像告诉一个人不要去想“房间里粉红色的大象”一样可笑。我们都笑了。我没有对她承认,我也差一点说出和那些“可笑”的人同样的话。
当一个人陷入困境时,如果我们能够接纳他的负面情绪,就是给了他一份礼物。这世上至少还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经历的一切。他并不孤单。
承认感受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或技巧,它也是一种可以改变人际关系的工具。它不能保证我们的孩子会按时起床、刷牙和完成作业,但它创造了一种友好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所有事情都会变得更轻松、更愉快。它也为孩子培养关心他人和接纳他人感受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者约翰·戈特曼花费数年时间,跟踪和比较了采取不同沟通方式的父母,结果表明,无论智商高低,父母的社会阶层或教育水平如何,感受得到认同和接纳的孩子都拥有巨大的优势。1这些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更长,在各项测试中表现更好,行为问题较少,与老师、家长和同学相处得更好。他们对传染性疾病的抵抗力也更强,甚至尿液中的应激激素也更少。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孩子的尿液质量更好(谁不想呢?),就应该试着去承认他们的感受!
习题
在每一种情况下,选择使用语言、艺术作品、幻想或全神贯注的倾听等方式来更好地承认和回应孩子的感受。
1.“所有人都讨厌我!”
A.“你这么说不对!你的父母爱你,你的爷爷奶奶爱你,你的老师爱你,还有你的猫也爱你!”
B.“好吧,你这么爱生气,哭成这个样子,谁会喜欢你呢?没有人想和一个爱发牢骚的人在一起。”
C.“听起来你今天有点不顺心。”
D.“不要小题大做。你总是反应过度。”
2.“我的遥控车坏了!”
A.“你玩的时候太不当心,它才从床沿上掉下来的。”
B.“啊,这太让人伤心了。你是那么喜欢那辆车!”
C.“还好你不会开车。”
D.“别哭了。爸爸明天会再给你买一个。”
3.“我的老师可真蠢!”
A.“听起来你很生老师的气。”
B.“不要那样说你的老师。这很没有礼貌。”
C.“我知道!我在她上周寄到咱家的回执上发现了三个错别字。这可真不应该!”
D.“我相信她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4.你的孩子看到有人在遛狗。她害怕得哭了,然后抱住你的腿。
A.“别哭啦!没什么好害怕的,那只小狗又不会咬你。”
B.“你可以摸摸这只可爱的小狗。它的毛多柔软啊。”
C.“你害怕吗?快到屋里去吧。我会告诉那个人,让他以后去街对面遛狗。”
D.“看见狗是容易紧张,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会做什么。我们就站在这里,离它远一点。”
5.“我觉得这次数学考试我肯定不及格。”
A.“不要这么悲观。也许你考得还不错呢。如果真没考好,你就去找老师补考。”
B.“考试前你就应该好好复习。这话我跟你说了一个星期了,可你就是不听。”
C.“要是你心里没把握,等待考试成绩的时候最难熬了。”
D.“我们家数学都不好。很遗憾,你没有数学细胞。”
6.你3岁的孩子哭个不停,就因为你告诉他不能吃一整盒冰激凌。
A.“你想让你的牙齿都烂掉吗?吃那么多甜食对你身体不好。”
B.“不要贪心。这盒冰激凌是分给大家吃的!”
C.“你应该感谢我给你买了冰激凌。要是你一直哭闹,那就一口都别吃了!”
D.“这样美味的东西真的很舍不得和别人分享。你那么爱吃冰激凌,是不是可以吃掉整个游泳池的冰激凌啊?来来来,我们画一个冰激凌游泳池吧,你可以一猛子扎到冰激凌里。我们再画点巧克力片吧。”
7.“泰勒说我是白痴!”
A.“用不着为这种事难过,男孩子都这么说话。你们俩那么要好,他肯定不是有意的。”
B.“被朋友骂确实让人很难过。”
C.“他这么说真是太过分了!这几天你别理他了,看看他感觉怎么样!”
D.“他这么说一定是有原因的。你对他做了什么?”
8.“史蒂文这次美术比赛又赢了,我连第四名都没拿到。”
A.“你不能想着所有比赛都要赢,下次再努力就行了。”
B.“这太不公平了。很明显是你画得更好,他画的是什么都看不出来,他肯定是评审的亲戚吧。”
C.“好难过啊!你画得那么用心,很多小细节都画出来了,比如草丛中的小虫子,还有猫脸上的滑稽表情。”
D.“听我说,也许你天生就不是当艺术家的料。不是每个人都能画画的。你更擅长运动!”
9.“不公平!你应该让我来冲马桶!我想自己冲水。”
A.“谁告诉你生活是公平的?你总是忘记冲马桶,我可不想让洗手间又脏又臭。”
B.“别小题大做!下次你再自己冲吧。”
C.“那这样吧,我刚喝完一罐苏打水,一会儿就要去洗手间,然后你就可以替我冲马桶了。”
D.“哦……原来你这么想自己动手啊。那我们在洗手间里挂一块牌子,这样我们俩就都能记得了。”
10.“我睡不着,我太担心了。”
A.“躺下,试着放松下来。睡一觉就没事啦!明天早上一切都会好起来。”
B.“这算什么烦恼?等你长大了,要还房贷的时候就知道什么叫烦恼了!”
C.“哦,可怜的孩子,也许我们不该逼你考实验班,压力太大了。”
D.“如果你有心事,是很难睡着的。我去找张纸,我们把那些烦恼写出来。”
1. 下周要交科学报告,要做的事太多了。
2. 自行车的链子断了。
3. 遥控飞机需要换新电池。
4. 零花钱不多了。有一枚25美分的硬币滚到了洗衣机下面。
5. 壁橱里一团乱,需要腾出更多的空间。
答案
1.C 2.B 3.A 4.D 5.C
6.D 7.B 8.C 9.D 10.D
●本章要点:孩子有好的感受,才会有好的行为
1.用语言承认感受。
“总是有个小弟弟在身边,真的很不容易。”
“听起来这个任务有点难,头绪太多,不知道从哪开始。”
2.用文字承认感受。
“你很想吃燕麦棒是吗?我们把它写在购物清单上吧。”
“你在担心很多事。把你的担心告诉我,我把它们写下来。”
3.用艺术作品承认感受。
“这真让人伤心。你想把眼泪画出来吗?”
“你很想念妈妈。我们给她画一幅画吧。”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孩子的愿望。
“我希望有一根魔杖。魔杖一挥,太阳就能马上出来。”
“这个聚会对你很重要。真希望我们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
5.用全神贯注的倾听来回应感受。
“哦……真是的……嗯嗯……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