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仁爱
本节案语
仁爱,是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它讲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在历史上被看作是“五常”之首。人们认为,一个人算不算作是真正的人,是否具有仁德仁心就是衡量的重要标准。仁爱具有宽广的内涵,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智、勇等都是它的组成部分。在儒家那里,仁被视为“全德”。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人爱,即对人同情、关怀、爱护和帮助。仁爱,是中国古代人道主义最集中的体现。
仁爱在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学派那里有不同的解释。在儒家那里,仁爱被看成是一种以孝为根本、以爱人和爱物为主要内容的、分等差、分厚薄、分先后的爱。在墨家那里,仁爱就是兼爱,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不分等差和先后的博爱。前者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了宗法等级制对道德的制约作用,后者则反映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人民群众的善良本质和良好愿望。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的人类之爱是很少的,所以说,历史上的以人类共同道德面目出现的仁爱规范含有一定的空想成分。
【原文】樊迟①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注释】①樊迟:孔子弟子,名须,字子迟。
【大意】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别人就是仁。”
【原文】子贡①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③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④。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⑤已。” (《论语·雍也》)
【注释】①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②尧舜:传说中的两位上古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病:指没有完全做到。诸:相当于“之乎”的意思。③夫(fú扶):发语词。④达:通达。⑤取譬:相当于“取例”。方:方法。
【大意】子贡问:“如果有一个人,能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了吗? ”孔子答:“那里仅仅是仁,那一定是圣了!尧和舜这样的圣王都难以做到呢!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想要通达,也要让别人通达。能够拿对待亲近的人和事做比喻,推而去对待一切人和事,这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原文】子张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②则不侮,宽则得众③,信④则人任焉,敏⑤则有功,惠⑥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注释】①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②恭:庄重。③宽:宽厚。④信:诚实。⑤敏:勤敏。⑥惠:恩惠。
【大意】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把五种东西推行到对人处事的一切方面,就算是仁了。”子张说:“请问是哪五种? ”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受到轻侮,宽厚就会得众人之心,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取得成效,慈惠就能够使用别人。”
【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①,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注释】①害仁:损害仁德。
【大意】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苟全生命而损害仁德,宁肯牺牲生命而成全仁德。”
【原文】叔向①问晏子②曰:“意③孰为高?行孰为厚? ”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又问曰:“意熟为下,行孰为贱? ”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民。”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注释】①叔向:春秋时晋国大夫。②晏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即晏婴。③意:据刘师培考证,他认为此节四个“意”字,均为“德”字之误写。“德”在古代原写作“真”,与“意”字形相近。
【大意】晋国的大夫叔向问齐国的大夫晏婴:“什么道德最高尚?什么行为最厚重? ”晏子回答说:“最高尚的道德莫过于爱民,最厚重的行为莫过于乐民。”叔向又问:“什么道德最卑鄙?什么行为最下贱? ”晏子回答说:“最卑鄙的道德莫过于苛刻老百姓,最下贱的行为莫过于扰害老百姓。”
【原文】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①者,人必从而利之;恶②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
【注释】①利人:把利益施于别人。利,此作动词用。②恶(wù物):憎恶。
【大意】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会爱他;把利益给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会给他利益;憎恨别人的人,也必然会遭到别人的憎恨;伤害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会反过来伤害他。
【原文】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①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注释】①予:称许。
【大意】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而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纠正自我,而不在于纠正别人。不能纠正自我,虽然能纠正别人,《春秋》这本经书不称许这样的行为是合乎义的。别人不能得到他的爱,虽然他非常爱自己, 《春秋》也不称许这样的行为合乎仁。
【原文】民吾同胞,物吾与也①。大君者,吾父母宗子②;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③;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④。(《张载集·正蒙·乾称》)
【注释】①与:友伴、朋友。②父母:根据《周易·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张载这里所说的父母,指万物之父母,即天地。宗子:嫡长子。③高年:老年。长其长:尊敬长者。④疲癃:同“罢癃”,衰老有病之人。惸(qiónɡ琼):本谓无兄弟,引申为孤独无依靠者之称。颠连:困顿不堪。
【大意】民众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君主是天地的长子,大臣们是天地长子家里的总管。人们尊敬岁数大的人,就同尊敬家里的长者一样;慈爱幼而无父及弱小的人,就像慈爱我家里的孩子一样。圣人,是与天地合德的人;贤者,是秀出精英之士。举凡天下残疾、孤苦的人,都如同自己苦难、可怜而又无处诉说的兄弟。
【原文】是故其仁小者则为小人,其仁大者则为大人。故孝弟于家者,仁之本也;睦姻①于族者,仁之充②也;任恤③于乡者,仁之广也。若能流惠于邑,则仁大矣;能推恩于国,则仁益远矣;能锡④类于天下,仁已至矣。(康有为:《长兴学记》)
【注释】①睦姻:即《周礼》所说的“睦婣”,为“六德”即“孝、友、睦、姻、任、恤”之二德。②充:扩充。③任恤:与睦姻相联,为《周礼》所说“六德”之二德。④锡:通“赐”,赠给。
【大意】所以仁爱少的人是渺小的人,仁爱多的人是伟大的人。在家里孝顺父母、敬从兄长,是仁的根本。对本族讲和睦,对亲戚讲亲爱,是仁的扩充。在乡里讲信义,能体恤贫穷,是仁的推广。如果能在本邑普施恩惠,是仁的扩大。能使全国人都得到益处,其仁德就更为远大。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益处,其仁德可以说是达到最高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