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融合进程中农村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周军是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我和他有一些深入的交流。他思维敏捷,理论功底扎实,科研能力比较强,长期致力于农村文化问题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辽宁省社科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发表了一些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中国现代化与乡村文化建构》等著作,具有较好的社会影响。近年来,他潜心研究,又撰写了《中国城乡融合进程中农村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一书,可喜可贺。

该书是基于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通过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而取得的具有实践取向的研究成果。该书通过对中国城乡融合的基本历程及其发展规律的分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及农村文化建设理论,对中国城乡融合进程中农村文化变迁的历史脉络,以及农村文化转型和变迁中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分析,提出农村文化变迁的路径、内容、形式。同时,围绕农村文化变迁中的矛盾和冲突,深入总结了新时代中国农村文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全面分析了中国农村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困境和障碍。在借鉴国外城乡融合和农村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农村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维度,以及解决中国农村文化发展问题的基本策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社会具有浓厚的乡土性,农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中华文化的根脉在农村。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孕育、培植和积累了诸多优秀文化因子,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情感依托的精神之源。研究农村文化问题,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独特作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党和国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任务。在城乡融合进程中,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农民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中国农村社会中最具稳定性和柔韧性的农村文化秩序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新时代的农村文化,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民俗文化和小传统文化,正实现自身的现代转换与超越,农村的文化价值体系逐渐向以经济为中心转变。

城市和乡村是中国社会的一体两面,由于传统二元社会结构,人们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了城市,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文化不仅落后于整体社会变迁,同时还表现出各种矛盾和冲突,出现乡土文化认同危机。新时代,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席卷全球,人们对于农村的了解和想象或许仅仅留存在儿时的记忆和现代媒体的传播。农村在中国是一个不容忽视却常被忽视的地域,如何留得住乡愁,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是一个亟待求解的时代命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发展问题,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方法策略不断务实。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以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能够更好、更快、更高效地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的发展,没有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

作为高校教师,教学和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周军教授的教学效果是很好的,受到学生欢迎,曾荣获2012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2013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择优资助计划教师、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提名人物称号。良好的教学效果得益于对前沿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准确阐释,得益于他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在城镇化进程中,人们在城市的繁华中往往会稀疏农村和故土的记忆。阅读该书还能够重拾一些记忆,引发一些思考,透过这些既简单又深刻,既质朴又生动的文字表达重新唤醒乡愁,也属于意外惊喜。

是为序。

王炳林

2020年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