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叶赫那拉氏族谱研究
第一章 叶赫那拉氏族谱述论
叶赫那拉氏,亦称叶赫纳喇氏或叶赫纳兰氏,为清代满族“八大姓”之一,其主体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王族。追溯历史,叶赫那拉氏乃金朝贵族姓氏,其地在今吉林省叶赫河、伊通河流域。明朝初年,居住在松花江大折弯地区的蒙古人星根达尔汉吞并原居住在扈伦地区(今黑龙江省呼兰河与松花江合流地区)的纳喇氏部落后,改姓纳喇氏,使用女真语,并逐渐融合于当地女真人风俗之中。16世纪初,南迁开原北,后又移叶赫河,故称叶赫部,其族视星根达尔汉为叶赫那拉氏始祖,其后代分布甚广。清朝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纳喇氏“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包括尼马察、张、科尔沁、长白山、伊巴丹、伊兰费尔塔哈、布尔哈图、伊哈里、扎库木等地。
叶赫那拉氏族谱主要是指世居叶赫地方,后来随清入关流散于各地的叶赫那拉氏族人的宗谱,分官修与私人修撰两种,其基本内容都有谱序和世系,但详略不一,有的仅千余字,有的则数万字,其中谱序叙述本族的来源、迁徙、修谱过程及地位显赫者。世系按辈分排列族人,大多数宗谱仅记男人,亦有略述简历于名下。有的谱书中还记有传记、诗文、仕宦、碑记、奏章、呈状、上谕、诰命、敕书、祭祀规矩、祭文、族规等。宗谱有木刻本、排印本,印数多在一百部上下;还有大量手抄本,每次抄写不过数十部。修谱资金由族人募捐。宗谱中还有只记录一族或一支世系的名单,称为谱单。谱单有一纸一单,有数纸拼为一单,或折子等多种形式。当代叶赫那拉氏族人的宗谱与时俱进,开始有了印刷本,特别是20世纪初以来甚至有了彩印本。
满族人极重视血缘和地缘关系,满族先民从原始社会经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时间跨度很短,到入关后还保留着原始氏族制的残余。天聪八年(1634)开始正式授予世袭牛录额真后,不仅有敕书说明世代承袭缘由,还逐渐纂辑了世袭家谱,以证明其家世,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宗谱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第二,满族宗谱是表明人丁身份、地位的主要证明;第三,清朝皇帝倡导修谱。乾隆皇帝敕谕编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助长了满族修谱之风。由此没有获得世袭爵职的满族家族,也十分重视编修谱牒家乘,以加强血缘关系的凝聚力。
综观满族宗谱,其序言中都有“追本溯源,光宗耀祖,以谕后人;正人伦,明孝悌”的内容,这与汉族编纂谱书的缘由是相同的。叶赫那拉氏族谱也不例外,如《叶赫那拉氏族谱》辑谱人常英在族谱原序中说:“念一族之中,人以远近而分,情以亲疏而别。丁繁户众,有见面不识其支派,不辨其名字者,不为谱以记之,必致喜不以相应,戚无以相关,迟之又久,不流为陌路者几希矣。将何以笃周亲而敦伦纪哉!既如生男命名之际,恐干犯名讳,请问族中老人,有知者,亦有不知者。有不待问即命名,将来代远年湮,必致茫然莫辨。干犯者在所不免。则纂辑族谱,其事顾不容己。”又如《那氏族谱》叙言中说:“深虑代远年湮,所有祖宗遗留之规矩礼法渐至失传,淹没无闻,乃发起修谱。宗弟应铎等实赞成之,乃追溯羊山公以下世系表、坟墓图以及冠婚丧祭各仪注叙述一编,虽不能成为信史,而使后人知其来由,自以继往古,而开来也,亦不过礼失而求诸野。”《叶赫那拉氏羊公墓表》亦写道:“饮水思源,受恩图报,而况始迁之祖,其坟墓所在,虽代远年湮鞠为茂草,而报本追远之思岂有既哉!吾乡那氏为叶赫嫡派,本姓那拉……”这些都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推移,汉族的影响愈来愈重,直至清朝灭亡之后,八旗制度解体,满族并未终止纂修谱书。
叶赫那拉氏族谱以辽宁省为最多,最为珍贵者当数北京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善本族谱。本书首次标点整理了清代官修谱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叶赫地方纳喇氏》《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叶赫那拉氏族谱》《布寨佐领世表》《叶赫那拉氏世系生辰谱》《叶赫拉氏宗谱源流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慈禧世系《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吉林民间藏《叶赫那拉氏谱单及神本》;天津民间藏《那桐谱单》等,关于国内叶赫那拉氏族谱收藏分布情况见表1-1。
总之,叶赫那拉氏族谱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所记载的大量珍贵史料,对于考察满族的民族风俗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满族家族史、满族历史人物、满族宗法制度等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我们研究北方满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第一手材料,叶赫那拉氏族谱的深入研究必将促进满族人口史、宗教史、社会史、民族迁徙问题的研究。
表1-1 国内重要叶赫那拉氏族谱收藏分布情况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