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路线
一 研究意义
(一)学术意义
本研究进一步改变了物质资本理论主导的格局,开辟了个体层次的知识资本,特别是关于企业员工的知识资本理论和管理的新领域。
1.提出和界定了员工知识资本的概念
员工知识资本(Employees' Knowledge Capital)概念的提出使知识资本的研究从组织层次重新回归到个体层次。本研究将员工知识资本定义为员工通过智慧和脑力所获取财富大于由其体力所获取财富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总和。本研究所涉及的员工知识资本不仅仅局限于高新技术企业,也不仅仅是企业中最具创新能力的研发部门,而是普通企业的所有部门。员工知识资本的这一定义,完全不同于现在学者所称的知识型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定义,这些知识型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定义太狭窄,只关注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员工,而忽略了占有企业大多数的低学历员工,而低学历员工的热情、激情、主动性、知识资本一旦被激发出来,同样具有生产力。
2.构建并实证检验了中国企业员工知识资本量表
许多学者对个体层次的知识资本进行过探讨,积累了一定的文献,但还停留在理论层次,对其因子结构也是莫衷一是,本研究所建立的中国企业员工知识资本量表各项指标拟合良好,该模型建立了员工知识资本的EHC-ESC-ECC(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三因子结构。
3.从结构视角解释了员工知识资本的形成原因和运作机制
本研究以员工个体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这两个社会结构概念为前因变量,以企业绩效、工作绩效和组织创新为结果变量,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有助于理解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二)现实意义
我们国家的一些企业对知识资本还停留在概念的理解阶段,对于如何有效运用员工的知识资本为企业创造价值,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尚存疑虑,因此,积极开展知识资本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而为企业创造利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员工知识资本为企业价值提供了一条增值路径
在强调效率与效果的泰勒制科学管理体制之后,人际关系理论开始关注企业中的员工,现在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诸如“以人为本”的呼声,但这些都没有从根本上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本研究则从员工知识资本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几个角度,为企业管理者实施员工知识资本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员工知识资本的测量方式
本研究提出了员工知识资本的两种测量方式,一是可以采用中国企业员工知识资本量表进行定量评价,二是可以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的员工知识资本个体网络中心性分别进行同事互评和领导评价,或者二者结合进行评价。
3.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员工知识资本的管理策略
这些管理策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从战略的高度建立员工知识资本的总体框架,二是分别基于师徒制的员工人力资本管理方法、基于实践社团的员工结构资本管理方法和员工顾客资本管理方法。
4.中国的本土化研究
毋庸置疑,现在的研究,特别是西方学者的理论,大多是以发达国家为背景,正如德鲁克在其《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第一章中所言:本书研究的重点是类似于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的一些发达国家,以及亚洲一些新兴的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同样,诸如美国的斯图尔特、日本的野中郁次郞、瑞典的斯威比所言的知识型企业、知识型员工,也都是以发达国家为样本的。虽然中国的GDP的排名自2013年起,至2014年、2015年已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二,国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西方学者所提出的知识资本理论直接应用于中国实际有一定的困难,本研究提出的员工知识资本理论则为类似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思路。当然,我国虽然没有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实施知识资本战略,而是要把这种战略和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本研究迎接了这种挑战并提供了一种机会。
二 研究路线
本研究以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为视角,以个体为观测对象,研究员工知识资本在企业管理中的理论与策略应用,具体包括知识资本理论研究(体)、策略研究(术)与实证研究(用)三部分。体、术、用三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其中理论研究部分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进展研究;策略研究部分将结合知识资本的人力—结构—顾客(H-S-C)三要素,具体分析知识资本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实证研究部分是以社会网络视角来建构知识资本(KC)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的结构方程因果—中介模型。本研究首先根据相关文献,整理、提炼知识资本的理论及影响因素,再据此在个体网络层次上建立结构方程因果模型,最后提出知识资本理论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本研究建立的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3-1所示。
图1-3-1 研究技术路线
注:图中的数字为章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