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仿理论的嬗变轨迹与历史形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龚芳敏博士的学术专著《戏仿理论的嬗变轨迹与历史形态研究》即将付梓。她嘱我为她的著作写个序,尽管事务缠身,但我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原因有三:其一,龚芳敏博士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学生要求导师给她的著述作序引荐,导师实在没有理由拒绝。其二,她对于戏仿问题的思考始于跟随我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我们对戏仿问题有过较为深入的讨论,对她研究的这个课题还算熟悉。其三,硕士毕业之后,她主动适应学院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要求,转向了传播理论和健康传播研究,但在“主业”之余,还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将有关戏仿及戏仿理论的研究这项“未竟的事业”画上了完满的句号,并将硕士期间的研究推向了深入。作为导师,也理应为这种执着与坚持点赞。

龚芳敏博士对于戏仿理论的思考与研究缘于21世纪初在文艺领域中乱花迷眼的戏仿现象。时光回溯10—15年,那时各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戏仿现象——“戏说”“大话”“恶搞”在媒介技术社会化的背景下,借助文学艺术的影视化浪潮,以形态各异的视觉化形式充斥在人们的眼前,给人有话语狂欢的快感,也有价值迷失的困惑。这种现象声量巨大,覆盖面广,关注度高,但理论界却对其缺乏较为深入、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对这种现象的理论阐释也一度显得十分苍白,甚至还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龚芳敏博士与戏仿问题正是在这种学术语境下“相遇”,并迅速成为理论界积极解读、系统阐释、全面讨论戏仿现象的新生力量。

龚芳敏博士最先是从文艺传播学的视角来观照21世纪影视领域中“井喷”式迸发的戏仿现象的。她主要讨论影视领域中戏仿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发生语境、现实形态与文化影响等问题,是将戏仿作为晚近文艺传播学领域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传播现象来审视的。对戏仿问题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一种“外部”研究,认为当时影视领域中的戏仿现象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与美学环境紧密相关,是这种“大语境”“大时代”的产物。客观来说,这种研究基本还没有切入戏仿与戏仿理论的“内部”问题,讨论还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如果要将戏仿问题的阐释与研究进一步朝纵深推进,那就必须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

沿着这条思路,龚芳敏博士对于戏仿问题的讨论开启了从现象分析到学理研究,从感性观察到理性思考的转型。这种转型显然符合青年学人成长的一般性规律,也是青年学人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其学术研究转型过程中,她重点关注戏仿何以可能的方法、机制以及在理论史上形成的各种具体的戏仿理论形态,并将理论史为何如此走向的背后深层原因与价值逻辑作为重要的研究问题。基于此,十年前,龚芳敏博士以“戏仿理论的嬗变轨迹与历史形态研究”为题,设计论证成当年的国家社科基金申报项目,并有幸获得立项资助。这种学术研究的支持机制保障了她十年如一日地持续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20余万字的《戏仿理论的嬗变轨迹与历史形态研究》正是龚芳敏博士这十年来对戏仿及戏仿理论问题的系统思考和深入研究,是她对戏仿问题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的学术结晶。

通览全书,总体来看,这部著作有三个鲜明的特点:其一,对戏仿理论的研究有着自觉的历史意识。通过龚芳敏博士认真细致的梳理发现,对戏仿理论的分析与讨论,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而且每一个历史时期对戏仿理论的建构与言说,都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认知水平和文化语境。基于此,在人类历史上就产生了形态各异的戏仿理论,并依据一定的理论逻辑构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戏仿理论谱系。而理清其理论谱系,描述其嬗变发展的历史规律,正是本书要达成的重要学术目标之一。龚芳敏博士按照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以动机论、方法论、机制论、效果论、价值论为分析节点,在国内外同类研究着墨不多、讨论不够充分的地方进行了充分地分析与讨论,形成了有关戏仿理论嬗变轨迹与历史形态的诸多新观点、新结论。

其二,对戏仿理论形态的分析建立在坚实的诗学经验上。龚芳敏博士对戏仿理论的分析与讨论不是纯粹的逻辑推演和形而上思辨,而是与中西方文艺史上大量经典的戏仿作品结合起来。尤为重要的是,她十分重视作家、艺术家关于戏仿的只言片语式的表述对于戏仿理论建构的价值,将作家文论作为戏仿理论的一种具体形态来观照,赋予它们与哲学家、美学家、批评家文论的同等学术地位。这种处理显然与她从事戏仿研究的学术历程有关。她从戏仿现象研究进入戏仿理论的讨论,大量的戏仿经验事实是她阐释和讨论戏仿理论的基础,同时也使她对理论的讨论具有大量的诗学经验支撑,使相应的阐释既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同时也具有丰富而具体的可感性,初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和相互阐发,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妥帖的结合。在本书的阅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理论的张力和经验的鲜活之间的相得益彰。

其三,对戏仿理论的思考与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戏仿理论与戏仿实践相伴随,同其他的理论话语相比较,其对文艺现实的介入性显得更为突出,甚至可以说,戏仿理论建构就是直接服务于戏仿实践的阐释和理解的。这一点,也十分突出地体现在龚芳敏博士这本著作中。她在所有的理论话语的讨论与分析中,都是直接回应当时历史语境中戏仿实践的阐释需要,将能否解决戏仿实践中的“疑难杂症”作为检验戏仿理论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尤为重要的是,在总体戏仿理论的视域下,基于中国戏仿实践的特殊性,以及中国文化与历史语境的特殊性,在这本著作中,龚芳敏博士将有关“戏说”“大话”“恶搞”的理论思考概括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仿理论形态,认为它们是中国理论界对世界戏仿理论话语的独特贡献,成为戏仿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戏仿理论。无疑,这是一种立足中国经验、着眼人类理论建设的崭新学术判断,彰显了中国学人的思想格局、学术胸襟和现实关怀。

学术研究是思想与思想的对话,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沉浸其中自有快乐。学术研究也是一件“苦差事”,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韧。对于女性学人来说,更是如此,在兼顾事业与家庭之间,同男性相比,她们要付出更多。龚芳敏博士对于戏仿理论的研究在她的研究经历中,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形态”,但在这个领域研究中所获得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将影响其整个学术研究生涯,并让其受益。最后,祝愿她在新的学术征程中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是为序。

简德彬

2020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