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粹庭戏剧改革刍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樊粹庭“以戏为命”的人生轨迹

樊粹庭先后与家庭决裂投身戏改,成为悖逆家庭却顺应时代的戏剧改革实验人。樊粹庭身上体现出儒家知识分子所追求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境界,具有强烈的淑世精神与社会干预意识。同时,樊粹庭戏剧人生的坎坷阅历与其紧跟时代反映现实的丰富剧作,又像时代风向标与民族晴雨表一样反映着国家民族与劳苦大众所经历的坎坷命运。关于樊粹庭的戏剧人生,笔者拟以影响其成长的重要人物与重要事件为基点,来描绘樊粹庭充满奇迹而坎坷曲折的人生轨迹。

樊粹庭于1906年2月24日生于河南省遂平县潘庄。频繁热闹的乡村戏曲演出培养了樊粹庭从小酷爱戏曲的兴趣。他是浓郁戏曲氛围孕育出的戏曲神童。当时,戏曲犹如好莱坞大片,使樊粹庭痴迷其中。樊粹庭的祖父有着智慧头脑与勤俭作风。樊粹庭的父亲樊允勷毕业于汝南优级师范学校,其母勤劳持家。樊家是靠惨淡经营、勤俭持家而购置百亩良田的地主家庭。在相对优越富裕的家庭中,幼年的樊粹庭能够拥有大把时间往返乡村草台看戏,从小受到良好的私塾教育。相对开明优越的家庭环境为樊粹庭提供了开阔视野与接受新知识的必备物质条件,也培养了樊粹庭乐善好施的个性。同时,这种传统地主模式的家庭环境,为樊粹庭提供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求学机会。樊在接收新知识、新文化的过程中,也在接受着不断碰撞的新旧文化。在不断吸收西方先进社会文化思潮时,跳出了中国传统读书人所热衷的士农工商路径。原本家庭希望他通过读书入仕光耀门楣,他却背离了家庭的最高期待,并逐渐成为封建地主与旧知识分子家庭所极力反对的戏子。他尊重自我兴趣的成长,童年时便成为让家长颇为忧心的小戏迷。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也逐渐成为封建家庭的反叛者。

1919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进入预校后,樊粹庭远离家庭束缚,更是将大把时间投入自己酷爱的戏剧上,每逢周日就跑到相国寺里听钻石针留声机。不久这家留声机主竟然不来了。而樊粹庭越听越上瘾,得知摊主不来后更是欲罢不能。后来,在学校的理化实验室找到了留声机。这台留声机成为其枯燥学习生活之余的重要娱乐方式,谭鑫培、汪笑侬等京剧名伶的美妙唱腔也促使其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临近毕业时,樊粹庭已经出于对京剧的爱好产生了从事戏剧事业、立志要当名角的想法。竟然还一心一意要进京学戏,直到其父拿着安眠药以服毒自杀相威逼而罢此念。

升入河南大学后,樊粹庭参与组建过学校的话剧队,亲自制作道具布景,演出了《维持风化》《复活的玫瑰》《金钱与革命》《放下你的鞭子》《烙痕》。后来,又与同学组建了京剧队,并担任旧剧部部长。在演《维持风化》时,樊粹庭扮演女一号,兼任导演,还负责借服装道具。由于演出效果特别好,樊粹庭被美籍教授哈·亨利博士盛赞为“梅兰芳”。在全校的赞誉声中,樊粹庭对京剧的爱好更是与日俱增。京剧也演、话剧也演,河南梆子也看。后来还结识了不少票友,并拜师学艺。他将大把时间花在学戏上,自然耽误了不少功课。但是,他尤为喜欢戏剧理论家陈治策先生的课。在这时期,樊粹庭有足够多的时间与艺人切磋,意犹未尽时还屡次面敷粉墨登台演戏。和艺人的频繁接触与对戏剧实践的不断深入,还得到了戏剧家陈治策先生的答疑解惑。因此,在当时名角辈出、戏剧活动繁盛的省府开封,樊粹庭找到了书本知识以外的广阔天地。当然,随着戏剧实践越来越多,戏剧理论不断得到提升,他对戏剧的兴趣爱好越来越浓。这种综合素质的培植,更是坚定了樊粹庭从事戏剧事业的决心。1928年他从河南大学毕业,获得文科硕士学位。

1929年,樊粹庭经人介绍到河南农村组织训练处工作,负责教戏剧课,并指导学生登台演戏。随后,他被调到河南省教育厅,担任教育推广部主任。此时,他有较多时间去调研河南地方戏,对河南地方戏有了深入了解,获悉民众对河南梆子的爱好与河南梆子面临的发展困境。这一切都是樊粹庭最终从事戏剧事业的影响因素。直到他遇到了陈素真女士,他才下定决心投身于戏剧事业中。陈素真浑身闪烁着戏剧天赋,樊粹庭认定她就是梆剧的新星与救星。通常情况下,大的戏剧变革均是在戏剧理论家与演员的通力合作下完成的。无论是关汉卿与珠帘秀,还是罗瘿公与程砚秋、齐如山与梅兰芳,均是通过戏剧家与艺人的通力合作才实现了戏剧的大发展。对于樊粹庭来说,无论是其所钟爱的戏剧事业还是对梆剧的改革使命,均需要通过陈素真这位天生的“戏坯子”来配合完成。

1934年,樊粹庭向教育局同人与商界募捐一万元大洋,建立豫声剧院,正式开启了他的戏剧改革事业。此后,他便大规模地招兵买马。陈素真、赵义亭、张子林、王润枝、司凤英等众多名演员都加入豫声戏剧学社,演员数量竟然有一百多。1935年2月,豫剧的处女作《凌云志》一炮走红。很快,这种如火如荼的戏剧现象引起了上海百代公司的关注。1936年,该公司专门派人来开封为陈素真与赵义亭二位录制唱片。豫声时期时间虽短,却创造了河南梆子的无数辉煌。1937年2月樊粹庭先到西安,参观“以编演各种戏曲,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1]的易俗社。随后一路南下到武汉、南京、上海、杭州等地观摩学习了楚剧、汉剧、京剧、川剧、越剧。同年5月,樊粹庭与陈素真到京汇合,带领陈素真出入各大戏院进行观摩,并写了珍贵的观剧日记《芳雅笺》。由于日寇侵华、时局紧张,樊粹庭带着陈素真辗转回到商丘,将豫声戏剧学社的老演员召集起来并更名为狮吼剧团,意为“东方睡狮猛醒”。樊粹庭创作了旨在宣扬抗击日寇、保家卫国主题《涤耻血》,得到了民众的赞誉与《河南民报》的嘉奖。此后,樊粹庭接连创作了七本大戏。这七本大戏的轰动演出,使樊粹庭、陈素真、豫声剧院、河南梆子声名大作。从商丘沿路向西,直至西安,樊粹庭创作了《奸毒计》《巾帼侠》《克敌荣归》《为国纾难》《好妻子》《花媚娘》《伉俪箭》等激发民众奋起抵抗日寇的爱国佳作。

1940年8月,樊粹庭领着剧团大队人马来到西安,从此河南梆子在西安生根发芽。很快,狮吼剧团以如火如荼的气势红遍西安。1942年,樊粹庭惨淡经营载誉满归的剧团由于名角陈素真、赵义亭的离去而陷入困境。此时,樊粹庭的事业与情感均陷入低谷。其倔强不服输的个性与对戏剧事业的责任感促使其重整旗鼓重新招收小演员,最终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迎来了狮吼儿童剧团的诞生。狮吼小演员常警惕日渐长大成为扮相俊秀的小生演员,还能读懂樊粹庭并成为为其分忧解难的知音。1947年2月,樊粹庭与常警惕正式结为伉俪,其二人的事业也伴随着情感的升温而迅速崛起。常警惕不仅对樊粹庭的事业提供了帮助与情感支持,还为狮吼剧团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狮吼剧团还到甘肃、新疆、山西、河南等地巡回演出。在豫陕两地的共同努力下,豫剧成为国内流布最广、受众最多的第一大地方戏剧种。1952年,樊粹庭进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朝鲜战争爆发后,樊粹庭与常警惕率领剧团开赴朝鲜战场慰问演出,樊还担任文工团副团长。1954年,樊粹庭被推选为陕西省人民代表与西安市政协常委。1966年1月1日,于西安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