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丰富,智能手机已经由个人通信工具发展为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Smartphone Media)是指以智能手机为媒介、各种手机应用程序(App)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终端,具有移动性、私密性、交互性、富媒性和易达性特征。手机媒体用户黏性的日益增强和普及应用,形成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低头族”或“刷屏党”,手机媒体依赖遂成为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社会性热点问题,本书以“青少年手机媒体依赖的形成机制及干预策略是什么”为核心研究问题,旨在通过跟踪调查和理论探讨揭示青少年手机媒体依赖的形成机制,并尝试建构相应的预防干预策略。本书对丰富网络成瘾理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指导青少年健康合理使用手机媒体、科学有效矫治手机媒体依赖行为具有重要实践参考价值。
本书整体上是一项纵向跟踪调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和相关分析、交叉滞后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扎根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首先,笔者开发了2份手机媒体依赖测量工具,筛选了抑郁、孤独、无聊、焦虑、自尊等心理状态变量测量工具,编制完成手机媒体使用综合调查问卷;其次,利用综合问卷对595名青少年进行了两次跟踪调查;然后,对跟踪调查期间手机媒体依赖水平前后测得分明显降低的24名学生、明显增加的22名学生和前后测得分双高的18名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接着,基于实证调查数据深入分析讨论手机媒体依赖的形成机制,建立了相应的解释模型;最后,基于多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提出了手机媒体依赖干预策略体系。本书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
1.基本概念界定与手机媒体依赖测量工具开发
笔者研究认为手机媒体依赖(Smartphone Media Dependence)是一个表征手机不当使用行为的连续统,其发展的两极为“正常使用”行为和“手机媒体成瘾”病症,中间状态存在依赖程度上的差异。手机媒体成瘾(Smartphone Media Addiction)是手机媒体依赖发展为严重病理状态的结果。手机媒体依赖是网络依赖(或成瘾)在泛在移动环境下新的表现形态,属于行为障碍范畴。根据“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笔者对手机媒体依赖行为的测量从反映其依赖程度的手机媒体依赖水平和反映其依赖动机的手机媒体使用偏好两个方面展开,自主开发了《青少年手机媒体依赖水平量表》(Smartphone Media Dependence Inventory,SMDI)和《青少年手机媒体使用偏好量表》(Smartphone Media Proneness Inventory,SMPI)两个测量工具。SMDI量表由16个题目构成,经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拖延性、戒断性、冒险性、突显性四个因子,总量表信效度较高。SMPI量表由18个题目构成,经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仪式惯习、休闲娱乐、手机游戏、网络色情、手机阅读、生活方式六个子量表,量表信效度较高。
2.手机媒体依赖水平影响因素及关联特征分析
通过对595名大学生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在纳入笔者视野的抑郁、孤独、焦虑、无聊和自尊五个心理状态变量中,抑郁、焦虑和无聊三个变量可以作为手机媒体依赖水平的预测因子,但只可解释手机媒体依赖水平的20.6%;在六类手机媒体使用偏好中,休闲娱乐和手机游戏两种可以作为手机媒体依赖水平的预测因子,可解释手机媒体依赖水平的27.4%;五个心理状态变量和六种手机媒体使用偏好结合可解释手机媒体依赖水平变异的48.9%。青少年手机媒体依赖水平影响因素和依赖特征的多指标多因素结构方程模型(MIMIC)分析发现:对“生活方式”型偏好的群体来说,抑郁是SMDI的主要影响因素(β=0.408),他们手机媒体依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拖延性、戒断性和冒险性;对“手机阅读”型偏好的群体来说,抑郁是SMDI的主要影响因素(β=0.356),他们手机媒体依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拖延性、冒险性;对“网络色情”型偏好的群体来说,抑郁、孤独是SMDI的主要影响因素(β=0.554,β=-0.271)他们手机媒体依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冒险性、拖延性、戒断性;对“手机游戏”型偏好的群体来说,自尊水平是SMDI的主要影响因素(β=-0.276),他们手机媒体依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拖延性、戒断性、冒险性;对“休闲娱乐”型偏好的群体来说,无聊、焦虑是手机媒体依赖的主要影响因素(β=0.477,β=0.487),他们手机媒体依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拖延性、戒断性、冒险性;对“仪式惯习”型偏好的群体来说,焦虑是SMDI的主要影响因素(β=0.500),他们手机媒体依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拖延性、冒险性。
3.手机媒体依赖的综合形成机制解释模型
通过实证调查发现,青少年手机媒体依赖形成机制可按照如下框架综合解释:在社会背景条件发展变化(C1)的情况下,个体存在依赖行为基础心理诱因(C2),当遇到手机滥用行为触发条件(C3)时,手机过度使用行为(C4)发生,遇到滥用行为强化条件(C5)后,手机媒体依赖结果(C6)逐渐产生。据此,笔者提出了青少年手机媒体依赖的综合形成机制解释模型,根据解释模型可将青少年手机媒体依赖的形成机制细分为两条基本路径:基于心理健康视角的个体依赖路径(基本路径1)和基于技术社会学视角的群体依赖路径(基本路径2)。基本路径1是在手机媒体普遍应用的情况下重点考虑个体心理状态方面的因素,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由自控力差等因素导致不良习惯养成的过程,是目前大部分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研究的主要视角。笔者基于两次调查数据的交叉滞后分析发现五个心理状态变量和手机媒体依赖之间的关系在手机媒体依赖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并据此建立了手机媒体依赖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形成机制解释模型。青少年手机媒体依赖起步阶段的形成机制模型以第一次调查的相关心理变量来预测第二次调查的手机媒体依赖,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假设模型可以得到实证数据支持(χ2=7.281,p=0.201,CMIN/DF=1.456,RMSEA=0.029,FMIN=0.013)。手机媒体依赖起步阶段形成机制可解释为:抑郁和自尊作为远端心理状态变量,直接或通过孤独、无聊间接影响焦虑状态,进而通过焦虑直接影响手机媒体依赖水平。青少年手机媒体依赖发展阶段形成机制模型以第一次调查的焦虑和手机媒体依赖来预测第二次调查的各心理状态变量,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假设模型没有得到实证数据支持(χ2=299.806,p<0.001,CMIN/DF=33.312,RMSEA=0.244,FMIN=0.551),通过模型搜索得到的最优参考模型可解释为:手机媒体依赖行为直接正向预测孤独、焦虑和无聊三种负面情绪,通过孤独和焦虑间接正向预测抑郁水平,通过焦虑和无聊间接负向预测自尊。基本路径2是因手机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引起的,从本质上讲是整个人类群体和媒体技术的关系问题。笔者在系统梳理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神经科学、设计学和技术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技术人类学和生态学视角提出了技术演化生态圈模型,分别从历时、宏观、中观和微观四个视角对数字媒介技术依赖成因进行了整合性解释。从历时视角看,媒介技术依赖是现代化进程中人类需求阻断和再满足的过程;从宏观视角看,数字媒介技术已经构成现代人类生存的技术生态圈,现代人类就是存在于其中的“赛博格”;从中观视角看,每个人因多样化的需求而存在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数字媒介技术依赖;从微观视角看,数字媒介技术依赖是基于人脑神经适应性改变形成的成瘾记忆神经通道的恶性循环。
4.青少年手机媒体依赖的干预策略研究
手机媒体依赖干预的核心要素包括认知重建、自控力提升、情绪管理、技能训练、动机激发和人际关系改善等;主要干预策略包括认知干预、行为干预、认知行为干预、社会心理干预、药物干预、神经调节干预、技术辅助干预等类型;常见干预形式分为个体干预、团体干预、家庭干预和社区干预等不同形式。通过对两次调查中手机媒体依赖水平(SMDI)明显降低个案质性访谈资料分析发现,从本质上来说青少年手机媒体依赖的降低是一个理性的和有计划的行为改变过程。基本解释框架是:在“C1客观条件”“C2内在认识(改变)”和“C3个人变化”的交互影响下,出现“C4行动意愿”和“C5采取行动”,最终实现“C6行为改变”。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又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个体发展生态系统层次模型、计划行为理论、行为转变阶段理论、心理健康干预策略谱模型等进行了理论分析,确定了坚持生态化、一体化和综合化干预的三项基本原则。基于多主体协同参与的生态化原则,将手机媒体依赖干预层次分为亚个体、个体、家庭/同伴、社区/学校、社会五个层次;基于预防矫治一体化原则,将干预过程分为促进、预防、矫治、介入治疗和康复五个阶段;基于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综合化原则,将干预内容分为认知重建、行为改变、关系改善和支持保障等部分。据此笔者提出青少年手机媒体依赖的生态化干预策略体系模型并对模型内涵进行了系统论述。促进策略就是参与各方通过对青少年能力培养和心理潜能开发以增强其综合素养与身心和谐健康发展而采取的前瞻性措施,面向的群体是所有青少年。预防策略就是参与各方在手机媒体依赖行为未出现之前为避免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相关问题所采取的防范性措施,面向的群体是所有青少年。矫治策略就是参与各方将手机媒体依赖问题正视为一种问题性行为并采取的以激发个人内在潜能为主要手段让个体解决自身问题的重塑性策略,面向的群体是出现手机媒体依赖的群体。介入治疗策略就是参与各方将严重手机媒体依赖(手机成瘾)视为一种难以通过自身调节功能恢复的行为障碍而建立的各种强干预救治性策略,面向的群体是手机成瘾患者。康复策略就是参与各方在专业治疗结束后以防止手机媒体依赖问题复发为核心目标所采取的延续性综合干预措施,面向的群体是接受过专业矫治或治疗的手机媒体依赖患者。
总之,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人类社会对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技术的依赖是必然结果;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每个人对数字媒介技术依赖的方向和结果是可塑的。对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技术依赖现象要辩证地分析,既要看到它出现的必然性,也要看到它结果的偶然性,关键的应对之道是要从人类人性和个体人格可塑的视角发展性地坚持人文主义价值取向。
关键词:青少年;手机依赖;手机成瘾;媒介依赖;形成机制;成瘾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