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
用理智克制自己贪婪的冲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的抱负,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每个人都想成就事业,青史留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理想、这些抱负就是你生活的全部,除去这些,你的生命中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还是要少一点欲念、多一点洒脱才行。
求名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会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分追求,如果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有时就容易误入歧途。结果名誉追求不来,只是白白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那些头脑不理智的人,由于不能清晰、透彻地看清纷繁复杂的事物,往往做出错误的决定。缺乏理智的人目光短浅,不懂得适应形势,不能深刻认识事物的发展,因此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缺乏理智的人很难自控,连基本的责任感都很少有。这种人最大的弱点是不冷静,因此,即使面对大好机会,他们也会白白错失。
有一位厂长,人很正派且富有同情心,唯一的缺点是缺乏理智,就是这一个缺点,就使他彻底失败了。这位厂长所在的工厂规模一般,勉强能够运转。他心里很着急,想找个好项目让工厂经济好转,于是到处打听。
一天,厂长在一家餐馆吃饭,无意间听两个商人打扮的人谈论赚钱的话题,他就在一旁仔细听。原来,由于艾滋病在一些国家的蔓延,乳胶手套很流行,听说还能出口,而且利润很高。厂长听完兴奋无比,饭都没顾上吃,坐车就赶回工厂,和全体员工一说,大家都觉得这个想法很好。
来不及多想,他又去请示当地领导,领导一听有好项目,更是大力支持,于是批示银行给贷款60%。同时职工们纷纷主动凑钱。就这样,在盲目的创业热情中,不到两个月,就引进来一套生产乳胶手套的全自动设备。起初确实赚了点钱,可不到三个月,这种手套就滞销了。看着一箱箱的手套,厂长后悔不已,但是一切都晚了。
可以说,正是这位厂长的不理智,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才导致了生产的产品的滞销。
追求是人类的天性。我们赞美追求者,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使我们领略到收获的欣喜。但是人生在世,更多的,也是最重要的,其实还是那些成色一般的玉石和奇石,比如生命,比如亲情。而绝世美玉,我们只能不断接近,但永远可望而不可即!比如金钱,比如权力。为追求名利而浪费生命的人,何其愚蠢啊!
人生在世,不要被名利所累,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积累那些终究要化为灰烬的东西上面。不能像追求思想那样追求物质,因为只有思想才能赋予生活以意义,并具有永恒的价值。
放弃那些不适合自己去充当的社会角色,放弃束缚你的世故人情,放弃伪装你的功名利禄,放弃徒有虚荣的奉承夸奖,放弃各种蒙住你眼睛的遮羞布。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腾出手来,用足够的精力和智慧来赢取你真正应该拥有的东西。
因此,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要少一点欲念,多一点洒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时放弃也是一种收获
每一个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人,在人生的追求中,对荣誉和权力的追求都应该注意节制,不然,把荣誉和权力看得过重,不惜一切代价地想把它们追求到手,那就无异于害人害己了。其实,人生的目的,不在于成名、成家,而在于面对现实,去努力为之,去尽情享受生命,去细心体验生活的美好。
在现实生活中,名誉和地位常常被看作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追求一定的名声、地位和荣誉,已成为人们一种极为普遍的心态。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认为只有有了名誉和权力才可以算是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争名夺利不但不会使你流芳千古,甚至会让你身败名裂。
焦耳,这个名字在我们中学学物理时就很熟悉,人们为了纪念他所作出的贡献,将物理学中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焦耳提出“机械能和热能相互转换,热只是一种形式”的新观点,打破了沿袭多年的热质说,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从1843年起,他前后用了近40年的时间来测定热功当量,最后得到了热功当量值。
事实上,与焦耳同时代的迈尔才是第一个发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科学家。1848年,当迈尔等人不断地证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正确性,终于使得这一定律被人们承认的时候,名利欲望的膨胀驱使焦耳向迈尔发起了攻击。焦耳发表文章批评说,迈尔对于热功当量的计算是没有完成的,迈尔只是预见到了在热和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值比例关系,但没有证明这一关系,首先证明这一关系的应该是他焦耳。随着焦耳发起的这场争论的扩大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一哄而上,纷纷对迈尔进行了不负责任的错误指责。迈尔终于承受不住这一争论和批评带来的压力,特别是焦耳以自己测定热功当量的精确性来否定迈尔的科学发现权,使得迈尔陷入了有口难辩的痛苦境地。此时,迈尔的两个孩子也先后不幸夭折,内外交困中的迈尔跳楼自杀未遂,后来得了精神病。
即使是当年的迈尔被逼进了疯人院,但今天人们仍然将他的名字与焦耳并列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奠基者的行列。焦耳为争夺名利而导致的悲剧,也为人们世世代代所遗憾和谴责。
由于权力地位与名利连在一起,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争夺权力地位的斗争。这种斗争往往环环相扣,一旦投入其中,便会越滑越快、越陷越深,乃至不能自拔。所以说人生诸多烦恼,多由贪婪权势引起;人间诸多祸患,也多由贪婪权势招致。因此追求名誉和权力的时候,更应该铭记的是“君子爱财、爱名、爱权”都得“取之有道”。
小仲马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大仲马的私生子。受父亲影响,他也热爱文学创作。不过一开始,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大仲马得知后,便对儿子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情况也许会好些。”
“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膀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有味道。”小仲马固执地说。后来,他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以避免编辑们把他与鼎鼎大名的大仲马有所联系。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小仲马收获最多的仍是一封封退稿信。但他始终没有沮丧,仍然笔耕不辍。后来,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以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这位编辑与大仲马合作多年,他发现寄稿人的地址正是大仲马家的地址,便怀疑大仲马另取了笔名。可是为什么写作风格也变了呢?带着疑问,编辑迫不及待地来到大仲马家。当他得知作者竟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仲马时,不禁疑惑地问道:“您为什么不在稿子上写上您的真实姓名呢?”
“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小仲马说。
小仲马可以接受父亲的建议,早一些品尝成功、享受胜利,但是那样,他将失去独立的人格尊严,更无法品尝到那个最甜的苹果。只有暂时放下那些虚伪的赞赏,用自己的能力去打拼一个“真实的高度”,才会体验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活法,对个人而言,各有各的追求;对社会而言,各有各的贡献。一个快乐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钱的、最有权的,但一定是最聪明的,他的聪明就在于懂得人生的真谛: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功成名就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并不难,只要用勤奋和辛劳就可以换取,就是需要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拼搏。
世间有许多诱惑:桂冠、权贵……但那些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最美、快乐最贵。我们想要活得潇洒自在,要想过得幸福快乐,就必须做到学会淡泊名利享受、割断权与利的联系,无官不去争,有官不去斗;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欣然享受清心自在的美好时光。这样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惬意。否则,太看重权力地位,一生的快乐都会毁在争权夺利中,那就太不值得,也太愚蠢了。
子楚是秦孝文王的儿子,被作为人质送到了赵国。他在当地的生活并不宽裕,不方便乘车,居所也很狭小,住得很不舒服。
当时吕不韦正在邯郸做生意,见到子楚后,就打起了他的主意,认为子楚是一个可以囤积起来、留待日后发财的宝贝。于是他就前去拜见子楚,说:“我可以帮你光大你的门户。”
子楚听后笑着说:“你还是先光大你自家的门户,然后再来帮助我吧!”
吕不韦说:“你有所不知,我家的门户要等你家的光大了之后才可能光大。”
子楚听懂了吕不韦话中隐含的深意,于是忙请他入座细谈。
吕不韦说:“现在的秦王已经年迈体衰了,安国君被封为太子。我听说安国君十分宠爱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自己没有生育。所以,将来决定立谁为王室继承人的大权就握在华阳夫人手中。现在你们兄弟有20多个人,你排行在中间,并不怎么受到宠爱,平时还长时间地作为人质被送到别的国家。所以等到秦王去世,安国君继承王位之后,你根本没有资本与长子及其他那些整日围绕在安国君身旁的兄弟们竞争,被立为太子的机会很小。”
子楚说:“是这样的。那我应该怎么办呢?”
吕不韦说:“你生活清贫,又是客居在这里,所以没有资财可以用来奉献给双亲或是结交朋友。我虽然也不是很富有,但仍愿资助你一笔财产,以供你回到秦国讨得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的欢心。这样你就有机会被立为太子了。”
听得子楚连连叩谢说:“如果一切真如您所说的,那么等我成了秦国国君之后一定把秦国的土地与您共同分享。”
在大商人吕不韦的资助和帮助下,子楚后来终于即位为王,即秦庄襄王,是秦始皇的父亲。当然,吕不韦的“生意”就做得更大了:子楚当上秦国国君后,他受封为闻信侯,担任秦国的相国。
在舍与得之间权衡利弊,为的是用较小的舍换取最大的得。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投资行为。而说到投资,恐怕古往今来无人能比得上战国时期的赵国商人吕不韦了。吕不韦之所以能赚得盆满钵满,是因为他舍得在子楚身上花钱。
忘掉得失,心情更自由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不用的物品的处理上往往体现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都有不少已被更新淘汰但并未完全丧失功能的物品,有些人家舍不得丢弃,日积月累,无用之物越积越多,等到堆放不下了,只能惋惜地扔掉,并同时慨叹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有些人随时淘汰那些不再需要的东西,省去了集中处理的精力,平时家中也显得简洁明快。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即便过着平凡的日子,也依然会不断地积累,大到人生感悟,小到一张名片,都是从无到有,积少成多。无论你的名誉、地位、财富、亲情,还是你的烦恼、忧愁都有很多该弃而未弃或该储存而未储存的。人类本身就有喜新厌旧的癖好,都喜欢焕然一新的感觉,不学会放弃就不会得到,学会放弃也就成了一种境界,大弃大得、小弃小得、不弃不得。于是在生活中应该学会遗忘不如意的时候,学会放弃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心胸自会坦然。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错,学业却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去向一位大师求教。
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不放下,背着石头怎能登山呢?”大师笑了。
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了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其实,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最高峰。
我们很多时候羡慕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鸟儿,人,其实也该像鸟儿一样的,欢呼于枝头,跳跃于林间,与清风嬉戏,与明月相伴,饮山泉,觅草虫,无拘无束,无羁无绊。这,才是鸟儿应有的生活,才是人类应有的生活。
然而,这世上终还有一些鸟儿,因为忍受不了饥饿、干渴、孤独乃至于“爱情”的诱惑,从而成为笼中鸟,永永远远地失去了自由,成为人类的玩物。
与人类相比,鸟儿面对的诱惑要简单得多。而人类,却要面对来自红尘之中的种种诱惑。于是,人们往往在这些诱惑中迷失了自己,从而跌入了欲望的深渊,把自己装入了一个个打造精致的所谓“功名利禄”的金丝笼里。
这,是鸟儿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然而更为悲哀的是,鸟儿被囚禁于笼中,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仍欢呼雀跃,放声高歌,甚至于呢喃学语,博人欢心;而人类置身于功名利禄的包围中,仍自鸣得意,唯我独尊。这,应该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悲哀。
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需要我们学会放弃的。在仕途中,放弃对权力的追逐,随遇而安,得到的是宁静与淡泊;在淘金的过程中,放弃对金钱无止境的掠夺,得到的是安心和快乐;在春风得意、身边美女如云时,放弃对美色的占有,得到的是家庭的温馨和美满。
古人云:无欲则刚。这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没有太多的欲望,就会活得更加简单,更加洒脱,更加自由。
于是,在滚滚红尘中,怀一颗平和心,抵挡各种诱惑;做一件平常事,学会放弃许多;当一个平凡人,简简单单生活。
据说有一种小虫,每遇一物便取来负于背上,越积越重,又不愿放下一些,终于被压趴在地上。有人可怜它,帮它取下一些负重,它爬起来继续前行,遇物又取之背负如故。它的目的是越过一堵高墙,却因气力不支——坠地而死。
紧闭的窗户前有一只蜜蜂,它不断地振起翅翼向前冲去,撞上玻璃跌落下来,又振翅飞起撞过去……如此反复不断,直至力竭而死。
人有时也是这样。我们总喜欢给自己加上负荷,轻易不肯放下,自谓为“执著”。执著于名与利,执著于一份痛苦的爱,执著于幻美的梦,执著于空想的追求。数年光阴逝去,才嗟叹人生的无为与空虚。我们总是固执得很,由“我想做什么”到“我一定要做到什么”,理想与追求反而成为一种负担。
适当的放弃何尝不是一种美德。或许有另一扇窗户开着,蜜蜂掉头就能飞出去。外面是自由的天,自由的地,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心。
忘掉过去的辉煌,开启希望的明天
人生就像一场赛跑,在没有跑到终点之前,谁也不能说是最后的赢家。即使你过去曾经取得过不凡的成就,那也只能代表过去的荣耀,而不能说明现在的辉煌。如果你自认为很了不起,永远了不起,那么就是你人生危机的开始。即使暂时不被组织和团队淘汰,也会立刻被时代所淘汰。
如果把荣誉比喻成一簇鲜花,那么它终会有枯萎的一天。如果你只是躺在过去荣誉的鲜花里长睡不醒,那么你就可能走进枯萎的季节。
你过去取得的荣誉只是对你曾经一段时间工作成绩的肯定,而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过去的东西迟早会被现在和未来的东西所取代。
荣誉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两种作用,它既能够给人们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也可能麻痹人的精神,消磨人的意志,成为人进步的障碍和阻力。
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过去属于死神,未来才属于你自己。”如果你只是在过去的辉煌当中止步不前,那么,你即使活着,也同行尸走肉没有什么两样。
今天的成就是昨天的累积,明天的成功则有赖于今天的努力。如果你今天不努力,今天就停止了前进的脚步,那么,明天你一定会丢掉发展的可能,甚至丧失生存的权利。
当刚刚创业四年的海尔在全国电冰箱评比中,获得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块金牌后,全厂上下兴奋不已,等着张瑞敏开庆功会。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张瑞敏召集了所有中层干部,并在会上宣读了一封用户来信。
在那封信里,一位匿名用户对海尔冰箱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建议。为此,张瑞敏当场点名批评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点名批评之后,所有中层干部都开始自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差距。
一场意料中召开的“庆功会”变成了“批评会”,这件事在管理者和员工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对此,事后张瑞敏对大家解释说:“骄兵必败。既然我们的产品要做到零库存,那成功也应该是‘零库存’。只有时刻让自己处在最低的位置,忘掉那些过去的成绩,我们才能有机会把成功的道路拓得更宽。”
此后,大家不仅在金牌面前找差距,在取得成就后也处处找差距,最终迎来了海尔的飞速发展。
大凡成功者,他的特征,就是永不停止随时随地地追求进步,永不满足于目前取得的荣誉,不断地向着下一个更新更好更大的目标前进。成功人士深深懂得,如果自己停下脚步就会被别人赶上,所以他总是自强不息地力求进步。一件事情总是在昨天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而不是停留在昨天的成就上止步不前。
一个人的身体之所以能够保持健康活泼,是因为人体的血液随时都在更新。同样,一个人之所以才华出众,是因为他不停留在过去的荣誉上,永远都在吸收新的东西,争取新的突破。这样,他的事业才能一天天地发展起来,最后取得持久的成就。
成功的时候,我们往往自视很高,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只有等到危机来临时,才发现自己错失得太多。而真正优秀的人,总能把每一次成功看成新的开始。即使功成名就,也能倒空功名,重新给未来定位。荣耀是我们的奠基石,但千万不要抱住不放,否则奠基石就会变成绊脚石。
古人说,物满则溢,月满则亏。这其实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当一个容器被装满的时候,就无法再装进任何东西。比如一个水杯,空的时候可以倒进去水,可是倒满后,多一滴水就会溢出来。人也是一样,如果你脑子里装满了利益、权力、业绩、荣耀、骄傲……便很难容纳进新的东西,自然也就谈不上超越和进步了。
生活中,常会有一些集过度自信自满甚至自负于一身的人,这些人对于自己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别人不如自己。过度自信自满的人,他心中的“杯子”已经是满满的,已无法再装进其他东西。
人的一生中随时需要知识更新,不断吸取养分,所以心中的“杯子”一定要倒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身处低下。要想拥有江海的事业和辉煌,首先要拥有容得下百川的心胸和气度。人要想不断进步,有所成就,就必须放低自己的身姿,倒空自己,用空杯的心态接受新的知识。
很多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骄傲自满。当拥有一些知识和经验或取得了一点点成就时就沾沾自喜,就接受不了其他的意见,不肯再接受新的东西。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永远学不完的,一些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也是永远不可能学完的。
有一个博士生,在他毕业后的两年里,一连换了好几家单位,每次都在不长的时间里被公司辞退。
这位博士毕业时,找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刚开始时,应聘单位一听说他有博士头衔,都争相聘请他。于是,他选择了其中一家不错的单位。但刚到单位第一天,他就颇为不满。因为没有专人接待,领导只让一位同事帮他安排了住宿。他有种受冷落的感觉,觉得自己一个博士生,理应受到相当的重视。
带着这种情绪工作,自然处处挑剔,什么都看不上眼。这样一来,心思根本就没有放在工作上,自然什么也干不好。就这样过了三个月,因为没有创造出他本该创造的价值,领导对他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不仅如此,因为顶着光环,过于骄傲的他,同事关系处理得很差,常常流露出瞧不起他人的样子,大家都疏远他,不愿和他一起做事。后来被分派到分公司,他还是管理不善,因没有创造效益而最终被公司辞退。
之后他又去过几家单位,每次都是因为无法拿出业绩,自己又埋怨不受重用,过不了几个月就被辞退。
他之所以坐“冷板凳”,是由于他的心太满了,整天活在“博士”的光环中,不懂得谦虚学习,不懂得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这样自大的人怎能得到组织的赏识和重用?
要知道,任何一个用人单位只会对职员的“使用价值”埋单,而不是你自认为所谓的“价值”,如学历、文凭、荣耀、经验等。你的学历,你的光环,仅仅代表你自身的价值;而使用价值,则是你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组织创造效益的那一部分。如果总觉得自己了不起,有学识,理所当然应该得到组织的重视,可是你却没有得到重视,是因为你的价值观没有建立在为组织创造效益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你“太满”,无法接受新东西。
一个人只有勇于“倒空”自己,轻装上阵,才能不断地学到更多东西。只有做一个彻底的“空杯”,才能以淡然的心态待人做事。这样,你就不会有怀才不遇、怨天尤人的抱怨心态。你的杯子不但会越来越满,还会溢出来。这时,无论是生存,还是打拼事业,你都会如鱼得水。
当你肯“舍弃”背在身上的“光环”,就会“得到”一身轻松。这样的你,不仅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也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放下得失,做正确选择
人生的许多烦恼都来源于得与失的矛盾。如果单纯就事论事,两者泾渭分明,水火不容,但是,从人的生活整体而言,得与失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同一件事情。不唯得失如此,诸如福祸、利弊、进退、成败、贵贱等也都像孪生姐妹一样彼此相倚相扶、难分难舍。这是中国人对于生活的一个普遍感受。我们不妨动动脑子认真想一想,在生活中有什么事情纯粹是利,有什么东西全然是弊?显然没有!所以,凡是明白人都晓得,天下之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失同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名不齐,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争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做单父宰相。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作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天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示,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实力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单父也不会因为失去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有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无限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取舍,宓子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
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双刃剑与两面刀,正面固然锋利,反面同时能够伤人。看惯了人世间上演的一幕幕福祸纠缠、庆吊相随的悲喜剧,一个成熟的人觑探了其中道理,便得亦不喜,失亦不忧,此所谓“得失两便”。生活就是这样,似得却失,似失还得,失中有得,得后有失。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且随时相互转化。
古人在论及得失时说:“自古以来,通达的贤者一般不存有什么得失的念头。古时候子文三次被免去令尹的职位,柳下惠三次被国君免官,这两人都处之泰然,未曾怨怒。银杯飞升仙,斛米被鼠雀损耗,柳公权、张率都恬淡不怒,只是一笑了之。有得有失,这是事物的常理。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则被人鄙视。塞翁丢失骏马,祸与福同在,得失和荣辱,哪里用得着放在心上。”
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柳下惠,姓展名禽,是鲁国的大夫,曾任士师,三次被国君免官,可他却不走。故此《鲁论》上记载说:“柳下惠,担任士师,三次被罢免。”有人对他说:“你怎么不离开鲁国呢?”他回答说:“正直清白地做官,到哪里去不会被多次罢黜?没有正义感地做官,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孟子说:“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没有怨言,穷困了也不显出可怜的样子。”柳下惠明白,要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势必会遭到邪恶势力的嫉恨,也会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但即便是个人利益遭受损失,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所以他能够坦然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
对于得失问题,古人还认识到:自然界中万物的变化,有盛便有衰;人世间的事情也同样如此,总是有得便有失。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言论:“愚钝的人可以让他做官吗?如果让这样的人做官的话,还没有得到官位的时候,害怕得不到;做了官以后又害怕失去。既然怕失去官位,那就什么都做得出来。”同样庸人在没有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就是害怕得不到;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则又唯恐失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的人是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其实人生百年,贪欲再多,官位权势再大,钱财再多,也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夺,难道就是人生的目标?这样的人生难道就完美,就幸福吗?过于注重个人的得失,使一个人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而一旦将个人利益的得失置于脑后,便能够轻松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
16世纪初,有很多科学家都面临着困难的处境,意大利天文学家及数学家伽利略也面临同样的困难。有时候,他把自己的发现和发明当作礼物送给当时最重要的赞助者,从他们那里得到资助从事研究。然而,不管发现多么伟大,这些赞助人通常都是送他礼物,而不是赠予现金,因此他常常没有安定的生活。
1610年,他发现了木星周围的卫星。这一次他把这个发现呈献给麦迪西家族。他在寇西默二世登基的同时宣布,从望远镜中看见一颗明亮的星星(木星)出现在夜空上。他表示,卫星有4颗,代表了寇西默二世与其三个兄弟;而卫星环绕木星运动,就如同这4个儿子围绕着王朝的创建者寇西默一世一样。将这项发现呈献给麦迪西家族之后,伽利略委托他人制作一枚图案——天神来比特坐在云端之上,四颗星星围绕着他——徽章献给寇西默二世,象征他和天上所有星星的关系。
1610年,寇西默二世任命伽利略为其宫廷哲学家和数学家,并给予全薪。对一名科学家而言,这是人生中最辉煌的岁月,伽利略四处乞求赞助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伽利略仅靠一个简单的举动就摆脱了以前四处求乞的日子。理由很简单:贵族们实际上并不关心科学和真理,他们在意的是名声与荣耀。人们都希望自己看起来比其他人更为显赫出众,伽利略就将他们的名字连接上宇宙的力量来满足他们的虚荣。能和宇宙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荣耀有谁不想得到呢?
伽利略的策略让这些贵族们觉得自己不只是在做提供财源这样简单的工作,而是让他们觉得自己富有创造力并权倾一世,甚至比以前创造的伟业更崇高。
由此可见,你不能让他人感到不安,尤其是位居己上的人,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他们荣耀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便利。伽利略不但没有以自己的发现挑战寇西默二世的权威,或者让他们在某一方面感觉自己有不足之处,反而把他们比拟为行星,让整个家族在意大利的王室之间璀璨夺目。他没有抢资助者的风头,而是把荣耀的桂冠戴在别人头上。
不论什么时候,位居高位的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地位安稳,并在智力、机敏度及魅力方面优于其他人。这样,他们才觉得平衡,那些认为展露并吹嘘自己的天赋和才华可以赢得上司欢心的想法是绝对致命而又愚蠢的。你的上司很可能会假装欣赏你,等到一有机会就用聪明才智、吸引力及威胁性都比不上你的人来取代你。
也许有人会认为伽利略过于逢迎这些贵族,而失去了作为一名科学家应具有的品质。但是,科学家也不能逃避生活的反复无常,他们也需要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如果仅仅用一个小策略就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又何乐而不为呢?
丢掉心理上的患得患失,摆脱观念上的物我对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只要找到心理上的平衡,找到一条适合自我心灵快乐的生活之路,便是顺其自然。
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得失
我们把握不住得失,是因为有的得失过于深刻,我们缺乏洞察它的远见卓识;有的得失似是而非、亦真亦假,我们少了一些辨析与思考;有的得失虽然一目了然,我们却又因一时冲动,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得失不会顾及我们的感觉,它需要与理性为伍。
隐性的得失容易被人忽视。人们难以驾驭、反而被它所左右的,往往是隐性得失。所谓隐性得失,就是那些非显而易见的或是容易混淆的得失。有的得失藏匿很深,而且潜伏期很长,一般人是很难把握的。把握如此长远而深刻的得失是需要有远见卓识的。但有的隐性得失隐藏得并不深,我们把握不住它,是因为我们的忽视,或是欠缺了一些思考。古人告诫我们:凡事三思而后行。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实际上都在播撒着得失的种子,但我们又常常处于无意识的漫不经心之中,直到它开了花甚至结出果来,才大吃一惊。比如,有的人爱发牢骚,发牢骚的时候并没有影响到自己什么,但到了关键的时候,发牢骚便成了罪状,现实中吃这个亏的人已经很多了。有的人做好事,仅仅出于良心、道义,压根儿就没想过得到回报,可喜出望外的事情偏偏就发生了。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人的不理智就在于:只有心栽花,而无心插柳。想到有利可图的事便去做,而做事情的时候从不考虑会失去什么。如果我们换一种态度去做事又将会怎样?
为什么上当受骗的事屡屡发生?并不是骗子有多高明,许多骗局根本用不着多想,只要稍微想一想就能看破它,但我们在利欲熏心的时候,眼睛只会盯着“得”,如同看魔术表演,只看表演者的精彩之处,而不会去注意他的破绽。如20世纪80年代的连锁信,莫名其妙的来信中说:“你一定要给来信的人寄去20元钱,并按同样的方法给其他人写一封信,要不然你就大难临头了。”如此笨拙的骗局居然也有不少人相信。再后来发展到传销、出名人录、中奖、手机和网络诈骗,其实都是傻乎乎的游戏,居然还有那么多的人傻乎乎地乖乖地把钱塞进骗子的口袋。更愚蠢的是某些人,明知是后患无穷的事,偏要赌一把。前不久,看到一则关于车辆事故的电视报道,在行驶下坡路段之前司机就知道刹车失灵了,如果能够理智地停下,最多就是不赚这趟跑车的钱,但他还是要赌赌运气,挂着一挡下坡,结果想停也停不住了,车上所有的人都眼睁睁看着自己走向坟墓。得失是有条件的。同样一件事,人家能办成,你也可以办成,但人家办成了是“得”,你办成了却是“失”。比如说打“擦边球”,人家能打,你也能打,但人家打了是“得分”,而你打了就要“失分”。因为人家打“擦边球”的时候“裁判”视而不见,你打的时候,“裁判”早已死死盯着你。
眼前的利益容易让人动心。人之所以目光短浅,并不见得都是“视力”太差,而是因为我们太现实了:眼前的“得”,我们不能放弃;眼前的“失”,我们又不能忍受。其实,我们面对的种种得失绝大多数不需要用远见卓识来判别,有的明知是不可为的,只是因为我们对眼前的诱惑或失落过于冲动,才不计后果。只要我们理智一些,少一些冲动与侥幸,是能够冷静对待眼前的得失的。
贪婪让你丧失正确判断
生命如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要想使之在抵达彼岸前不至于中途搁浅,就必须轻载,取只需要的东西。
一天,一个拥有无数钱财的吝啬鬼去他的牧师那儿祈求祝福。牧师让他站在窗前,看外面的街上,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人们。”
牧师又把一面镜子放在他面前,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我自己。”
窗户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但镜子上镀了一层水银。单纯的玻璃让我们能看到别人,而镀上水银的玻璃只能让我们看到自己。
有一个地方,人们都善于游泳。
一天,江水突然暴涨,有五六个人同乘一只小船渡江。但在渡到江中心时,船却突然破了,于是船上的人都跳到江中往岸上游。
其中有一个人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却远没有平常游得快。在他旁边游的一个同伴问:“你是我们中间最善于游泳的,为何今天却游得这样吃力呢?”
那人答道:“我腰里缠着一千大钱,非常重,所以游不动。”
同伴劝他说:“快把它扔了吧,现在逃命要紧!”
那个人不说话,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
又过了一会儿,这个人更加没有力气了。已经上了岸的同伴们站在江边大声训斥他:“你这人真是太糊涂了!太愚蠢了!命都快没有了,你还要那些钱干什么呢!快把它扔了!”
那个人还是舍不得,很快便沉下去淹死了。
人的眼睛也常常被金钱所蒙蔽,只见自己而不见别人。这样的人怎么能得到别人的认同、支持和拥戴呢?怎么能获得地位、身份和幸福呢?
《菜根谭》中提道:贪婪的人,身上富有了,但人心却一贫如洗;知足的人,身上虽然贫穷,但内心却很知足。人只要有一点贪恋私利,就会销熔刚强变为软弱,阻塞智慧,变得昏庸;仁慧变为狠毒,高洁变为污浊,败坏一生的品行。
三百年前,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两江总督于成龙,为官二十载。每次升迁离任时,只用坛子装些当地的泥土留作纪念,每日粗米旧衣,形如樵夫,不贪不占不巧取,戒奢戒骄戒招摇。这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种腐败的封建官场,形成了鲜明对照。他的品德为人所称颂,使当时江宁一带一改奢靡之风,以至在其病逝20年后,康熙再下江南时,当地百姓仍念念不忘他的清廉之名。
舍得,就是要舍“得”,就是要敢于舍去自己已有的,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关于舍“得”的真理,以下就是个典型的例证:
有一个年轻的基督徒,他的虔诚感动了上帝。这天,上帝突然在他面前现身,并且要奖励他一些宝贝。年轻人非常高兴,便带上行囊,和上帝一起来到一个神秘的仓库里。
年轻人简直看花了眼,因为仓库里装满了五光十色的宝贝,每件宝贝都让人爱不释手。仔细看,宝贝上还刻着清晰的文字,有“正直”“美丽”“勇敢”……
“我的孩子,你可以随便拿。”上帝微笑着告诉年轻人。年轻人赶紧回过神来,抓起宝贝就往行囊里装,只恨自己的行囊太小,装得宝贝太少。
但是在回家的路上,年轻人发现装满宝贝的行囊是那么的沉。
没走多远,他便感觉两腿发软,气喘吁吁。
“我的孩子,我看你还是丢掉一些宝贝吧!回家的路还远着呢!”上帝说。
是啊,年轻人恋恋不舍地在行囊里翻来翻去,最后咬咬牙丢掉了两件宝贝。
但是行囊里有数十件宝贝,丢掉两件显然不能轻松多少。不一会儿,年轻人不得不再次停下来,咬咬牙又丢掉了一些宝贝,有“痛苦”、有“烦恼”、有“骄傲”……
重量显然轻了不少,但年轻人一开始装得实在太多,更何况他的双腿已经累得好像灌了铅。
“孩子,”上帝又一次劝道,“你再翻一翻行囊,看看还能不能丢点什么?”
经过反复翻找,年轻人长叹一声,终于扔掉了两件沉重的宝贝——“名”和“利”。这下,口袋里只剩下了“谦虚”“正直”“快乐”“爱情”“健康”……年轻人再去提行囊时,感觉说不出的轻松。
但是,就在离家还有两百米的地方,年轻人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这一次,他一步也走不动了。
“我的孩子,”上帝心疼地对他说,“你再看看还有没有可以丢掉的宝贝。你可以暂时把它放在路边,等明天恢复了体力再来拿。如果它是你的,明天它一定会在。如果它不是你的,以后我还可以再给你。”
年轻人实在不想再舍弃什么了,但是那样,他根本回不了家。
最后,他拿出了“爱情”,恋恋不舍地放在了路边。
年轻人终于走回了家,可是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尤其是那个放在路边的“爱情”让他担心不已。上帝走过来说:“我的孩子,‘爱情’虽然可以给你带来幸福和快乐,但它有时也会成为你的负担。
你现在最需要的是休息,等明天恢复了体力再把它拿回来,可以吗?”
第二天一早,年轻人来到路边,拿回了带着露珠的“爱情”。那一瞬间,他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这时,上帝走过来,微笑着说:“我的孩子,你终于学会了放弃,终于感受到了放弃的幸福!”
懂得放手和舍去是明智之举,照民间的说法是吃饱了要晓得放碗。所以,舍得是一种人生哲学。舍是一种本领、一种态度、一种境界。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在前,“得”在后,也就是说,“舍”与“得”虽是反义,却是一物的两面。舍得是对等的,你先“舍”,然后才能“得”。这就是“舍得”的本意,能“舍”方能“得”。当然,这种“得”更多的是指精神的丰润、境界的升华。舍得之间暗藏玄妙,意境很深,只能靠自己去琢磨,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