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看淡舍得才能活出精彩
懂得放下让你收获更多
从古至今,有无数风流人物留名青史,而他们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对“舍得”二字的把握和体悟。
昭君舍弃了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踏上了黄沙漫天的西域之路,得到了天下太平与后世流芳。
祝英台舍弃了世间的一切繁华,化作一只蝴蝶,却得到了坚贞不渝和天长地久的爱情。
李白舍弃了富贵,却留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
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舍弃了君王一时的尊严,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的反思、十年的历练,又重新夺回了江山。
东晋的陶渊明,毅然放弃了当时世人竞相追逐的功名利禄,回到了山间,过上了“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隐士生活,获得了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
司马迁受到了凌辱后,舍弃了尊严,没有选择体面地死去,而是怀着更为强烈的忧愤之情写成了《史记》,完成了任何一部历史书籍都难以超越的恢弘史书。
钱学森舍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克服重重阻碍,毅然回国,为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得到了国人的高度赞颂;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捷克和波兰两国时,面对犹太死难者的纪念碑,他放弃了总理的身份,双膝跪下,虔诚地为纳粹德国的罪行赎罪,最终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
舍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懂得舍弃的人往往会有大收获。
对于经历过漫长革命岁月的中国来说,关于革命以及英雄的记忆尤其丰富。即便是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80后,也大都能流畅背诵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男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那段著名的警世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而类似关于人生意义的警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还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重于泰山者值得尊敬。”
活在城市,不断上涨的房价和物价让人望而生畏;活在农村,“靠天生活”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哪里生活,我们选择的空间很小,但是如何生活,却全由我们自己选择。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如今世界电子商务行业首屈一指的阿里巴巴,在十年前其创始人马云先生还在北京四处找投资;如今中国搜索引擎界当仁不让的“老大”百度,最初也曾为寻找一个可以容纳搜索条的空间而处处碰壁。
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所处的都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个时代是我们活在其中并参与其中的,但是如何在时代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没有人可以告诉你怎样选择、怎样取舍。你想过的那种生活总有人提供了通往彼岸的方向,而道路,你要自己走。怎样更好更快更顺利地通过,则需要自己判断、自己总结。
作家周作人曾给命运下过定义:“我说命,这就是个人先天质地,今云遗传;我说运,就是后天的影响,今云环境。两者相乘的结果就是数。”香港知名作家亦舒也曾说:“一个成熟的人往往发觉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人人都有他的难处。”
要想取之,必先予之。可是,世人常常只想取之,不想予之;只想得,不想舍,贪得无厌,最后的结果是失去更多。
“得”有鱼和熊掌之分,有利与义之别。追求“鱼”还是“熊掌”,选择“利”还是“义”,决定了“舍”的性质是舍得其所、舍得崇高,还是舍得不值或舍得让人不齿。
对于任何人来说,取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人生百年不过一舍一得的重复,但是做好这件事的人并不多。而当翻看过众多名人的奋斗故事和他们留下的经验总结之后,我们明白了取舍的一个通俗易懂的标准:不抱怨所处的环境,不责怪旁人,在任何环境下尽可能地历练、尝试,然后你会发现,不经意间已拥有了自己的“理想生活”。
吃苦是为了获取更甜的幸福
没有当初的默默忍受、默默努力,回忆便是苦涩的;没有当初的拼搏奋斗,如今的一切便还只是“空中楼阁”。年轻时舍去焦躁和盲目,年老时才能“忆往昔峥嵘岁月”。
幸福是个“相对论”,一无所有的人会觉得自己不幸,而一出生什么都有的人也并不那么确定自己的生活品质,所以,才会屡屡爆出富二代飙车求刺激,法拉利、宝马火拼的新闻。少了一边放弃、一边求取的过程,一无所有和不劳而获在心灵体验上是等同的。就如同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在一望无垠的沙漠里到处都是无助和死亡,但是在最残酷的地方反而凝聚着最坚定不屈的拼搏精神。
就像仙人掌因为生长在沙漠中而让人赞叹,雪莲因为开在峭壁峻岭中而珍贵,凯莉·米洛因为不断自我修炼顽强对抗癌症而成为澳大利亚国宝级艺人一样,因为舍去了普通才成就了非凡,因为舍去了一般才拥抱了不同。
正如美国著名导演伍迪·艾伦所言:“如果你不是经常遇到挫折,这表明你做的事情没有很大的创新性。”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甘于日复一日的机械而雷同的生活,但是更多的人却拒绝挫折,逃避“想当年”,而你给了生活什么,生活通常便反馈给你什么。
一个人的出生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你的起点,甚至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但是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历练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
无论是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虽然理论上只是顺序不同,但为什么更多的人会倾向于选择先苦后甜,是因为曾经的挣扎、曾经的放弃因为后来的“甜”都有了意义,而先甜后苦则大多产生的是“后悔”。
世上万物,生命最为宝贵,人生的乐趣在于奋斗和创造,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过程会使人产生成就感和荣誉感。倘若你的心境因凡尘变得支离破碎,请别消极,尝试着站在新的角度,以一颗积极健全的心去对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看淡生活,心平气和。就像徐志摩的那首诗里的一句话:“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所以如果你还处在“彷徨的过去”,不必担心,因为当你仍然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锲而不舍的时候,你也将拥有一个“想当年”。
奥斯卡影后的得失智慧
2009年2月22日,在美国柯达剧院举行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身着宝蓝色斜肩礼服的凯特·温丝莱特在获得6次奥斯卡提名之后,终于摘得奥斯卡影后桂冠。在此之前的1月,她还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两个奖项,这在好莱坞历史上还无先例。
这个世界总是趋利的。如果没有大红大紫的《生死朗读》,或许我们早已淡忘那个在风靡全球的《泰坦尼克号》中扮演Rose的演员。这部获得前所未有的全球最高票房的影片让英伦玫瑰——凯特·温丝莱特一夜之间成了好莱坞最红的女星。她本可以借着这股大热之风毫不费力地铺开一条平坦华丽的演艺之路,但凯特显然是一个十分清醒并自律的人,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红磨坊》《莎翁情史》《指环王》等众多豪华制作。用凯特自己的话说,便是:“是的,我主演了世界上最昂贵最成功的电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得离开英国,搬去美国成为一个超级明星,决不。出名给我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如果我不愿意的话,就可以不去演那些大块头的角色了。”于是,在《泰坦尼克号》之后,凯特便几乎远离了大众的视野,直到她凭借《生死朗读》和《革命之路》乘誉而来。
在我们看来,这一切似乎一帆风顺,顺理成章。但是,除了趋利之外,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个属性:没有免费的午餐。
就像提名6次才最终成为奥斯卡影后一样,如今的英伦玫瑰走过的同样是条曲折成名路。当她11岁接拍一个麦片广告并由此确信自己对表演的热爱之后,凯特不顾家人反对向外婆借钱进入了一所戏剧学院就读。那时身材肥胖但演艺天分高的凯特因为老师们的喜欢而受到了同学的排挤甚至羞辱。肥胖问题让她习惯了受人排挤,但并没让她自卑,相反,她对自己的演艺道路更加明确而执著。《泰坦尼克号》中的Rose一角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凯特自己一次次不厌其烦地给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写信毛遂自荐而最终被认可的。
正如她明确地知道自己该演哪类影片一样,选择回归家庭生活时,凯特同样目标清晰而没有丝毫犹豫。对她而言,好莱坞镁光灯下的锦衣华服,远不如和家人享受宁静生活来得美妙。自始至终,凯特都在近乎倔犟地选择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作为一个闻名全球、性感丰腴的美女演员,她更喜欢过普通人的生活。没有私人助理、厨师、司机、保镖和保姆,经常给家人做饭、洗衣服,出门也经常坐地铁。
这是一个很有“自知之明”的演员,她的人生历程或许让我们觉得遥不可及,但是,她所经历的每一次选择和我们面对的状况却是如出一辙的。她得到的机会众多,受到的诱惑同样不少。功成名就之后,她选择了回归平凡。
我们可以从凯特身上借鉴的是,你首先要明确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可以让你快乐,让你安然。她也肥胖,但她从不自卑。她认为,做自己最重要。而她全部的辉煌经历也正基于这些清醒而理性的认知和坚持。
凯特书写的是有关“坚持并认识自我”的故事:你可以肥胖,周围所有的女孩子嘲笑你也没有关系,错过很多华美的机会不可惜,只要你的选择是你自己内心做出的取舍,而你又为这个取舍付出了自己的坚持和努力。
凯特告诉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要有取舍,要懂得忽略,忽略那些迷人眼的“乱花”,而寻找那些可以让内心平和且舒适的事做。
凯特正是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让自己生活得舒适随意。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能否舍弃人生路上必须舍弃的东西,这或许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是否具有智慧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冷静而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能够理性、客观地规划自己的理想与生活的时候,他才敢舍弃,他才能够舍弃。舍弃是大自然的规律,舍弃是生存的一种方式,舍弃是勇敢者的行为。
凯特的有所选有所不选成就了她的不凡人生。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参考的是堂堂正正、安安心心地做好自己的每一次选择和决定。
让人敬佩的“海绵女郎”
“海绵女郎”是一类女性群体的总称。她们未必拥有出众的美貌,但气质过人,情商高。像吸水性强的海绵,善于抓住人生的每一个机会,在看似普通的恋爱或婚姻关系中,从男人那里偷师学艺。
“海绵女郎”粗看上去难免让人觉得是工于心计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海绵女郎”无疑都是不乏智慧和谋略的。她们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可以为自己的目标舍去一些东西。所以,她们后来丰厚的收获和自己曾经的付出是成比例的。“海绵女郎”清楚地知道没有不劳而获这件事,没有舍得,一定没有收获。
以舍为得,妙用无穷。舍给别人好的,会得到好的;舍去性格上坏的,也会得到好的。当我们把烦恼、悲伤、妄想都舍了,自然就会得到人生另外的一番新境界。
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的赞美;给人一个笑容,你才能得到别人对你的“回眸一笑”。“舍”和“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能够“舍”的人,一定拥有广阔的心胸,如果他没有一颗感恩、乐于结缘的心,他怎么肯“舍”给人,怎么能让人有所“得”呢?他的内心充满欢喜,他才能把欢喜给你;他的内心蕴藏着无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给你。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所以,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拥有很多东两,但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人不可能毫不失去就能完全拥有,那不是真正的生活,也没有了生活的意义。有时,失去意味着另一种获得,它让我们发现还有其他美好的事物存在,对此更加珍惜。
舍,在佛教里是布施的意思。布施,就如播种,种一收十、种十收百、种百可以结果千千万万。所以无论是谁,如果希望安康长寿、荣华富贵、眷属和谐、名誉高尚、身体健康、聪明智能,先要问:你播下了春时的种子了吗?
“舍”,要能以慈、以利,亦即要能给人善,又要能给人利益。
如果我们失去了太阳的照耀,还有星星和月亮的拥抱;如果我们失去了山的磅礴雄伟,还有海的博大深远;如果我们失去了金钱的享受,还有亲情和友情的温暖;如果我们失去了权利,还有人性的淳朴;如果我们失去了雨露的滋润,还有江河的灌溉;如果我们失去了生命,还能和大地亲吻,在微笑中笑看新生命的诞生……
让我们坦然对待生活中的拥有与失去,凡事看得淡泊一点儿,会让自己的生活轻松愉快,如果太贪心,总想得到很多又无法面对失去,那会让你疲惫不堪并逐渐失去人生的乐趣。我们还是选择平常与淡泊吧,好好珍惜自己拥有的,正确面对已经失去的,给自己一份快乐的好生活。
舍去抱怨,获得伟岸人生
肖恩·斯蒂芬森成长于芝加哥市郊区的拉格兰奇村庄,他一生下来就被确诊患上了成骨不全病——一种罕见的疾病,患者的骨头非常容易折断和碎裂,甚至一个咳嗽就能让肋骨折断。医生曾预言说:“斯蒂芬森最多只能存活24小时。”能将生命延续到30岁,是斯蒂芬森创造的第一个奇迹,目前他的身高只有3英尺,体重大约47英镑。他不能跟其他人一样走路;坐车得坐在婴儿座位;要借助棍子才能按电梯按钮;如果不用轮椅,步行时就像只企鹅;18岁时,全身已有超过200根骨头曾经折断。
任何一个健全人看了这份病历,都会觉得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苦难史,甚至怀疑是上帝在捉弄斯蒂芬森。
如果没有后来,我们看到的将只是一份病历,但是,斯蒂芬森后来所做的让这一切发生了改变。
一次过万圣节,他因为碰到门槛弄断腿而变得歇斯底里时,妈妈问他:“这将成为你的礼物还是重担?”自此,斯蒂芬森开始了自己的蜕变过程。11岁时,他做了“成骨不全病”的病友会发言人。17岁时,他成了一个励志演讲者。后来在美国德保罗大学主修政治学,做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实习生,克林顿在一段录像中对斯蒂芬森的工作表示了认可,美国共和党议员威廉·利平斯基在2001年斯蒂芬森大学毕业时给予他高度评价。
他出版了《远离你的“但是”》一书,目的是告诉读者“如何结束自我摧毁,如何坚持你自己”;美国A&E电视网络公司为他拍摄了电视纪录片;他攻读了临床催眠专业的博士学位;他开办了孤儿院,收留残疾儿童;他办有一个夏令营,目标是消除孩子们中的“自我摧毁”;他还想竞选美国国会议员……
我们看到的是故事,但其实人可以到达的程度远远超过人的极限。斯蒂芬森也可以肆无忌惮地去埋怨命运不公,当然如果他那样做了,便没有了这个传奇。
他舍去了抱怨,将埋怨的时间用在了自我发现和自我提高上。而他的努力也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尊重和钦佩。他自信地宣布:“3英尺高,坐在轮椅上,只是我人生的2%,我可以更能干,我在做大事。”斯蒂芬森用自己切身的生命体验告诉我们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我们要做一个懂得“取舍”的人,舍得,并非什么都舍。世间有许多舍不得的,比如爱情、亲情、友情,等等。舍不得,偏要舍得,必然为人所不齿。
舍得,并非什么都能“得”。舍弃的,有可能永远失去。舍弃此时此刻,就不会再有此时此刻;舍弃真正的朋友,就不会拥有真正的友情。
事情的结果往往是这样:舍得,可使人得到许多回报;舍不得,可能使人遗憾终生。舍去对现实残酷的不断抱怨,才能看清残酷之外的风景。也才能真正去欣赏。
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
沙滩的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被困,一个小男孩捡起小鱼,把它们放回大海。别人说:“孩子,这水洼里小鱼成百上千条,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孩子一边捡鱼一边回答:“这一条鱼在乎,这一条也在乎……”是的,有时候看起来坚持下去意义不大。斯蒂芬森在一路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不止一次地想放弃,其辛苦程度不亚于以一己之力挽救整个水洼的鱼。但是他没有停下来,因为他知道,自己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才能收获活着的价值。
正如伟大导师马克思在17岁时认定的择业观那样,舍去浮华享受,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只有你踏踏实实努力的足迹才可以赢得你想要的尊重,而决非投机取巧。在别人玩乐的时候你在努力,在别人努力的时候你依然在努力,成就的自然是非凡人生。
忘记得失才能理性做事
有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人偶然得了把紫砂壶,非常喜欢。睡觉时,他把紫砂壶放到床头的小柜子上,梦里一个翻身,紫砂壶的盖子不慎跌落。被惊醒后,他既心疼又气急败坏,没有了盖子的紫砂壶还有什么用处?于是一甩手将茶壶丢到了窗外去。第二天早晨起床,却发现茶壶盖子完好无损地落在拖鞋上。想起已经丢到窗外的茶壶,他又悔又恼,一脚踏上去把盖子踩碎了!吃完早饭,扛着锄头出工,一眼看见窗外的石榴树上那把没盖子的茶壶正完好无损地挂着。
一个年轻人,到城里做工,投奔到一个做大学教授的亲戚门下。他不过初中毕业,找份工作并不容易,东奔西跑地忙了一个月,工资没发,家里突然来了电话:“父亲病了,急需用钱。”穷途末路之际,他在亲戚家里偷了500块钱寄回去。忐忑不安地从邮局回来,扒着门缝看到亲戚正在打电话,隐隐约约说到钱还有自己的名字。他马上着了慌,揣测着偷钱的事情已经败露,心乱如麻,于是冲进去就把亲戚杀害了。后来这个人被逮捕归案,事情的真相却令他大为意外。原来那个亲戚并不知道他偷钱的事情,他是打电话给另外一个亲戚,他听说了年轻人父亲的病,正和对方合计给他家里寄点钱去。
得到紫砂壶的人误以为盖子碎了,于是气急败坏地把壶也扔了,就凭一般的经验想当然地认为壶一定也碎了,当看到盖子并没有碎时,想到已经被扔了的壶再一次想当然地认为壶肯定也碎了,于是毫不犹豫地把盖子踩碎了。等到他出门却看到了挂在树上完好无损的壶。按照一般的情况看,这个人的判断并没有错,看到这样的结果很多人都会认为真的是背到家了,运气实在太坏,或者这只壶是真的和他没有缘分,但其实造成我们这样的想法都是经验主义。而经验主义的产生一部分是因为小时候大人的灌输,另外一部分则是因为自身的经历,若干次以后我们便按既定想法去判断了,总以为没有例外,但是偏偏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转弯。
而那个在亲戚家帮忙做工的年轻人的故事则更是让人欷歔了。一部分因为心虚,一部分则因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所以做了一个慌不择路的选择,犯下了一个后悔莫及的错误。而生活的丰富与歧义在于,许多表象上貌似的必然,其结果却往往是非然的。许多时候,只有坚持到了最后一步,生活的真相才会水落石出。
人的一生总是会经历许多类似的十字路口,有大的有小的,有的时候应该左拐,有的时候需要右转,有的时候在左拐了之后还有机会回头,但是有的时候只有一次机会,错了就要付出代价,这样的抉择不简单。正确的选择可以造就生命中灿烂的前程,错误的选择可以毁掉生命中的梦想而使人尝尽遗憾的苦果。因此,选择需要高深的思维功底,选择需要切合实际的判断能力,选择需要谨慎的态度,选择需要充足的时间。因此,在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我们都应尽可能地去避免因为“想当然”而做出的令自己追悔莫及的选择。
一老一少两个朋友,误入深山老林,几乎弹尽粮绝。夜里,年轻人正昏昏欲睡,忽然看到老者悄悄在石头上磨匕首。他一下子惊在那里,想起了过去听说过,人饿到一定程度,会吃掉同类。一阵凉气从心底冒出来,除了恐惧之外,如今又增添了被杀的危险。年轻人不想坐以待毙,于是,他也开始一有时间就磨自己的匕首。水和干粮越来越少了,两个人开始互不避讳磨匕首的急迫。偶尔年轻人看一眼老者,发现对方正若有所思地看着他,他就更加使劲地磨起自己的匕首来,一边磨一边想:什么时候动手合适,我一定要抢在他前面下手。当最后一块干粮吃净之后,年轻人看着睡在另外一侧的老者,悄悄举起了匕首。老者却突然一个翻身,跑出了山洞。年轻人正犹豫着不知道该不该追出去,忽然听到一声惊喜的呼喊。“有人来救咱们了!”年轻人跑出去一看,一小队探险队员正从丛林深处走来。得救的年轻人把匕首远远地抛出去,没想到老者亲自给他捡了回来,他拉着年轻人的手颇动感情地说:“我知道你的想法,但是,你还这么年轻,怎么可以自杀来成全我,实在万不得已,我会先你动手杀掉自己,让你有充足的食物。”
和那个错杀亲戚的年轻人比起来,迷失在深山的年轻人是幸运的,因为他等来了真相,少了一份为盲目的莽撞所付出的代价。其实,真相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只要你肯眼见为实后再做出决断。
开创出电脑时代的比尔·盖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激动人心的话:“人生是一场大火,我们每个人唯一可做的就是从这场大火中多抢救一些东西出来。”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说过:“国王会羡慕在路边晒太阳的农夫,因为农夫有着国王永远不会有的安全感;而要有农夫那样的安全感就不能拥有国王的权势。做人是需要成本的,有好的人生选择,也有坏的人生选择,却没有不要成本的选择。付出的成本太高,就可能影响我们的选择,给我们的人生留下太多的缺憾。相反,如果一开始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就能降低个人选择的成本,创造更多的‘利润’,得到更多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