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仁者无敌
【原文】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使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晋国,天下莫强焉:晋国,即魏国。魏、韩、赵三家本都是晋国的大夫,后恃强分晋,各立其国。公元前403年,东周威王承认他们为诸侯国,这就是史上的三家分晋,乃战国时代的开始。战国初年,魏国称强一时,故此魏惠王说“晋国,天下莫强焉”。莫强:没有哪个诸侯国强过魏国。
东败于齐:见《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年攻打韩国,韩求救于齐,齐发兵攻魏,用孙膑之计,马陵之战大败魏。魏将庞涓自杀,惠王长子申被俘,即历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从此魏国一蹶不振。
西丧于秦七百里:指魏惠王三十一年、三十二年,兵败于秦,求和割地,魏国河西之地尽归于秦,约七百里。
南辱于楚:据《战国策·韩策》和《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323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倒向楚,插手魏国王位继承,派柱国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夺取魏八座城邑。
愿比死者一洒之:比,为;洒,洗。希望(要下决心)为死去的将士们一洗耻辱。
易耨(yí nòu):耕田除草。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wàng),拥有天下,天下归心而王。这句话是用周文王以百里而王天下之典,告诫梁惠王效周公施仁政行王道,不是只要有地方百里就可以称王了。
【译文】梁惠王说:“分晋初年,天下没有比我魏国更强大的国家了,您老是知道的。但是到了我的手上,我东败于齐,我的长子申战死了,在西方接着又败给了秦,被迫割地七百里,在南方受辱于楚国,我很羞愧。我决心为我死去的将士们一洗耻辱。敢问您,我如何做才可以呢?”
孟子回答说:“周文王以百里之地而王天下,惠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百姓就会及时深耕细作,勤于耕田除草,还让年轻人在耕作之余进行孝悌忠信的人伦道德修养,使他们在家里以孝悌忠信事其父兄,出门在社会上,以孝悌忠信事其长上和朋友。这样(虽百里小国,也可以天下归心),惠王您以魏之大国号召全国的百姓就可以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拿起棍棒也足以战胜秦国、楚国的坚甲利兵了!而秦国和楚国为征战侵占百姓农时,使百姓不能及时耕种以养父母妻儿,父母老人冻饿,兄弟妻儿离散,百姓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这个时候,王发兵去征讨他们,那又有谁能敌您呢?所以古语说:‘仁者无敌’,请惠王不要怀疑这一点!”
【解读】这段对话,梁惠王的意思是“愿比死者一洒之”,志在讨伐秦楚报仇雪恨。孟子的回答呢,重点是说:“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其本心在仁民救民。
中心思想是:施仁政可得民心,得民心可赢天下,有广大百姓的衷心拥护,百里可王,天下无敌,所谓“仁者无敌”。
“仁者无敌”是句古话,是历史的结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军事家,我们最崇敬的毛泽东主席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综观历史,总结人民革命战争的宝贵经验,说:“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威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是对“仁者无敌”最经典的诠释,“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毛泽东《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