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孟子》
我的业余爱好就是读书,年纪大了似乎还更专心了。近十几年来一直学习《四书五经》,尤其用心《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深研古籍原文,参修从古到今名家解读的名篇名著(主要是两汉、宋明、乾嘉年代解读《四书》的名家,诸如包咸、赵歧、二程、朱熹、戴震、刘宝楠、焦循等)。观古鉴今,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上,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政学修养,理解古籍原文的义理及其现代价值,先后把读《论语》《中庸》的心得体会分别以《修己安人》《诚之为贵》为题撰写成书(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发行),又把《大学》《孟子》以《止于至善》为题撰写成书,以加深自己的学习和理解,也想为学习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尽绵薄之力。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师从子思弟子,子思学于曾参,曾参是孔子嫡系高徒,从孔子到曾参到子思到孟子一脉相承。孟子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所以程子朱熹夸赞孟子说:“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圣人之道,学已到至处。”
孟子所处的时代正当战国中期,诸侯各国合纵连横,争雄称霸,以至于天下以利为先,攻战为贤,不尊尧舜仁义之道,思想混乱,异端并起。正如孟子所形容的“圣人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面对这样的形势,孟子痛心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不行,仁义不施,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仿效孔子带领学生布道游说魏、齐、宋、鲁、滕、薛等诸侯国,言必称尧舜之道,规劝诸侯施仁政、行王道,与各种不同意见辩论。说:“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孟子曾感叹:“行止,非人所能也。”“天也。”孔子也说过:“夫遇与不遇者,时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何独丘哉!”
恣肆诸侯不可能接受孟子所推行的尧舜之道,孟子只好与公孙丑、万章等弟子退而“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七篇,有故事寓言,有议论辩答,或长篇大论,或机敏对话,雄辩滔滔,气势磅礴,尽显孟子王者之师的风范和大丈夫正气浩然威武不屈的气概。全篇三万五千余字,行文优美流畅,思想内容丰富,意旨深邃高远,很多篇章名句,堪称千古经典。
全篇一个主题三个重点。主题是:言必称尧舜,尧舜之道,仁义为上,行王道,施仁政。这是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贯穿全篇。
三个重点,是《孟子》三个重要的思想观点,乃核心内容。
一是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有三层意思:其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人皆可以为善向善。这是孟子从整体上对人性的基本概定,是对人对人性的根本尊重。其二“天命之谓性”。“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天理自然赋予人善良之性,讲人性是讲人的本始自然之性。其三“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心之四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以扩而充之而为善德。存不忍人之心就是仁德,行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
孟子第一次完整提出的性善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以仁为核心的人文思想的根基,是亲亲仁人,尊人伦,行仁义,施仁政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是《孟子》全书的核心思想理念,是尧舜之道的根,“尧舜,性者也”。也应该是人类社会治理、建设、发展和进步的人性依据。所以程子说:“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二是民本思想,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仁政之本就是民本,是民心民力。
孟子的民本思想境界很高,内容周致精微。政为民立,君为民选,制为民设,福为民谋,国为民享。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为天子”。即使是圣贤之君,如尧舜也是“天与之”“民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喜不喜欢,百姓拥不拥护,百姓最有发言权,人民就是头上的天,“人民至上”,充分尊重人民的政治权力。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制民以产,必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黎民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省刑罚、薄赋敛”,“节用而爱民”,“使民以义”,“使民以时”,“民事不可缓”。以民生为务,爱民、保民、安民、惠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一切政治经济制度,包括法律都为民设,“以人民为中心”。
“设庠序学校而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富之”然后“教之”,王道既成,全民共享,实现文明和谐社会的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践行的“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是最伟大的民本思想,传承古圣更超越古圣,闪耀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光辉,必影响千秋万代而化成天下。
三是“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立命”,是孟子修身养性思想的精华,是孟子对儒家“修身为本、正心养性、立德树人”思想的哲学思考和理论升华,直指心性修养,是修身进德的最高层面。
《尽心篇》开篇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尽心,就是诚意正心,臻极至善,达到与天地合其德,至诚至善至正的境界。如《大学》所言“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止于至善”。
孟子的意思是希望人们努力诚意正心,臻极至善,懂得人有仁义礼智的本性初端,天理为常,人性本善,要持守善良的本性初心,修养至诚至善的品性,一生一世,不忘初心,“收其放心”,不丢良心,以行尧舜仁义之道为己任,担当家国天下,为天下苍生立命。核心是正心,与《大学》三纲八目的思想一致。心得其正,然后知人性可善,自觉为善,止于至善;心得其正,然后知天命,知天地自然的客观规律和天下道义的道德原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才会有修身进德、居仁由义的高度自觉;心得其正,修身即得其本,本立而道生,然后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朱熹说:“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王阳明首创心学,亦是得孟子“尽心”“良知”真谛。孔孟儒学以性立教,很重视人的心性发掘,培养人格的崇高和伟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孔孟儒学归根结底是心性哲学。
圣人以性立教,正心为上。杨时说过:“《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存心养性,收其放心。”
《孟子》一书,纲领是仁义,主题是仁政,心性为其本。“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居仁由义,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孟子》一书篇幅较长,语言优美,蕴意深邃,值得一读。但读《孟子》要记住孟子的一句话:“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须认认真真地读,仔仔细细地思考,“以意逆志”才会心有所得。
刘家望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