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第一次上朝
翌日
显徳殿
百官临朝
入殿,分两侧而立。
李世民坐在上首。
台下的百官见到队伍中的李修齐时,便开始窃窃私语,又左右张望,还时不时的看向前方的尚书左仆射宋国公萧瑀。
李修齐虽已达到上朝的品阶,但其却一直未参与朝会,李世民也知李修齐公务较为繁忙,涉及多处,需长安城内外来回走动,故令其无需必要参加朝会,还令内侍将每天的奏章抄录一份送去詹士府。
不少人都已经知道了昨日的事情,而且还听说,甚至昨晚前往萧公家中得他亲口所说:
今日陛下要贬黜于他。
正待众人私下互相交流时,台上有内侍念到:
“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师,宋国公萧瑀,肆意妄为,造谣生事。
今,削去其国公之爵,罢其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师之职。
敕命其为金州刺史,下月初即刻赴任!”
殿内众人听罢立刻变得喧哗,而萧瑀本人则是拱手不言,他昨日便从陛下那得知此事。
民部尚书戴胄出班道:
“陛下!宋国公是为了大唐百姓的民生着想,百姓得其利,农民种其粮,此乃是天经地义,自古有之,若是乱了其法,天下恐将大乱。
宋国公行其事也实在是迫不得已,无奈而为之啊,求陛下收回成命!”
“宋国公此乃是为天下人着想,求陛下收回成命!”
群臣队列中又有数十人出列。
此时工部尚书段纶也出列,作揖道:
“百姓耕田,自古以来便是如此,若是让百姓纷纷丢下田地,那么粮从何来?没有粮食,人们又如何能活?
陛下,臣不知或许不如太子詹士那般奇才,但臣,还有萧公以及朝中众多大臣,甚至包括陛下,都明白粮食对人们的重要性。
若是为寻求新奇的事物,哪怕这个事物的确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方便了,但舍弃了最根本的,臣实在是费解。
固臣请陛下收回成命!宋国公此举虽触犯了律法,但其实为迫不得已,请陛下勿要降罪。”
无数道目光聚集到李世民,萧瑀,和李修齐的身上。
李修齐并未出声。
他甚至都提不起去评判对错的想法,看着眼前的萧瑀,让李修齐想到一个晚清时期的小故事:
刘锡鸿,原名锡仁,字云生,广东番禺人。
道光二十八年举人。
早年曾经参加过广州抗英斗争。
他曾于1876年任清朝驻英使馆副使和出使德国大臣,并兼任驻奥匈、荷兰公使。
他可以被称为近代第一批走出国门的外交使节。
当时正值清朝洋务运动时,清朝兴起学习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
有人提出在晚清境内修建铁路。
而刘锡鸿则是上了个折子:
《仿照西洋火车无利多害折》
列举“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書者九”
共二十五条理由反对当时清政府打算修建铁路的想法。
其“不可行者八”是针对中西国情,提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不可行。
一是民间集资困难,西方富豪多,可成立公司修筑铁路,而中国商民既不可能合伙組建公司,又无筑路资本。
二是官府无钱。
仅从广州到北京的铁路.需费用七千万两。
而当时中国的年收入为六千多万两。
“国家经费有常,何处筹此巨款。”
三是破坏风俗信仰。
西洋信奉天主耶稣.不知山川鬼神。如果伐拓山川。
则惊耳骇目,山川之灵不安,易招水早之灾。
四是官方经营有形无实。
西方铁路由民出资,民管理,故能牢第,而清朝委付官吏则多薄料减工,浮报工料之价,贪污自肥。
五是对铁路不能善加保养。
西方人对铁路的维护多能尽职,不尽职者必究办,而清朝官职各有界限,对擅离职守者通常又马虎了事,铁路难以护理。
六是钢轨难以不被盗。
西洋救养孤贫,禁治盗匪,因而偷盗者罕见,而清朝“攘窃之风盛行”,铁路数千里,窃失实在意中。
七是国课不供。
西洋仅于界口设关税,且查验快速,无碍通行。
而中国各省关卡不一,人心贪诈,如每关细查,则停关时刻无定,若稍事宽大,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票税难收。
八是火车载人多不如西方。
西人出行简便,而清人远行则担负累累,故此可乘十洋人的火车却难容五清人乘坐。
所以火车对洋人效用大,对清人效用小
其无利者八
是针对那些主张修铁路者的反驳。
一是有人说英国建铁路,流通贸易较以前繁荣十倍,国
家因此富裕。
这是因为西洋诸国相接,英国将货运往他国获利,而中国仅是国内贸易,财富从一省流入另一省,就全国而言,财富并无增减,得从何来?
二是以为火车通行,则各乡货物可集口岸,可得他国之利,实则中国一般货物不如西洋,只有丝和茶为西人所需,且有定量,与铁路是否相通没有多大关系。
三是以为火车通行,旅客增多“生理自然增多”。
实则清国国民习勤俭,安居乐业,妇女则尤以逾阈为戒,哪里会有游人?
四是以为西洋铁路公司都获利,如果清国借银修路亦裕饷一法。
但洋人借债利息低,不过四厘。
而中国借银外洋,官员层层盘剥,浮冒侵吞,三厘的利息可以加到八厘甚至一分,哪里能赚钱?
五是以为中国幅员辽阔,管理不易。
火车能“巡察易周”,官吏不敢逾法,有益于政治。
实则察吏之昏明,在精神不在足迹,若身心不能自察,同城属吏,尚且相欺,火车周游,又有何用?
六是以为有了火车,只要在京师练兵数万就可,不必处处设兵,可大省军费。
实则西洋虽有火车,仍于各处设兵,且统治人民之道,并不是等到他们逆谋后,再派兵诛杀,而驻兵各地,镇以兵威,使祸乱未开始就已冰消。
七是以为清国业已开矿,无火车则盘运艰难。
但中国开矿之事自古就有,“未尝籍火车以致之也”如因开矿造铁路“则是耗无穷之赀财,博有限之矿课,其利安在”?
八是以为漕河淤塞,如果海运也因战事而中断的话,那么京师官民无以为生,不如造铁路预防后患。
其实在不得己时,可令南漕秋初皆集清江浦起岸,陆行到济宁下河道,仍可运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