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战乱篇(12)
唐德宗即位、唐德宗改元兴元
前因:唐德宗即位
779年,唐代宗李豫去世,唐德宗李适即位,年号建中。为了改善财政状况,德宗李适任用杨炎为相,颁行两税法,锐意改革。
唐代宗李豫剧照(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
后果:唐德宗改元兴元
784年,唐德宗赦免叛乱藩镇,颁布大赦诏书,不再削藩。
唐德宗李适(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
过程始末
一、唐德宗想要振兴大唐
公元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唐德宗本想借此机会削弱藩镇势力,但因处理藩镇措施不当,引起各地藩镇相机叛乱,唐德宗被迫逃出长安,史称“建中之乱”。
唐德宗即位后,一心想要重振大唐。他启用杨炎为宰相,整顿经济,想要实现唐朝中兴。可唐德宗治理刚有成效,各地藩镇之乱又起,故事要从河北藩镇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说起。
二、李宝臣去世
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生前势力庞大,他所在的成德藩镇不仅是河朔三大叛镇之一,再加上河北地区的几个节度使互相结为军事同盟,朝廷一时拿他们没有什么办法。
李宝臣死后,他的儿子李惟岳按照惯例,向唐德宗请求继承自己继承父亲节度使的职位。可一直想要削藩的唐德宗另有打算,他看李宝臣才去世不久,成德镇内部局势不稳,想借此机会削弱藩镇势力,派遣朝廷官员去治理成德藩镇,于是拒绝了李惟岳继承父职的请求。
唐德宗想法虽好,可没有考虑河北藩镇的实际情况。李惟岳请求继承成德节度使职位未果的消息传出,魏博节度使田悦和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也坐不住了,他们看出唐德宗的削藩意图,为了保证自己藩镇节度使的位置能够代代相传,纷纷调兵遣将,举兵支持李惟岳与朝廷抗衡。
大战一触即发。唐德宗四处征调军队,他不仅从其他藩镇调兵,甚至还派出了禁军神策军,目的就是扑灭河北的叛军。
三、建中之乱
在唐德宗的命令下,和李宝臣向来不和的幽州平卢节度使朱滔,也趁机出兵成德,抓住机会痛击李宝臣的儿子李惟岳。
朱滔先是收买了李惟岳手下大将张孝忠,接着又在战场上设计,命人提前绘制大象等图案,拿到阵前挥舞大喊,李惟岳军队的战马受惊,因此溃不成军。李惟岳麾下的另一员大将康日知见局势不妙,也投靠了朝廷,李惟岳势力受到了重创。
李惟岳处境艰难,没想着如何笼络人心,反倒开始疑心下属,尤其是与他有亲戚的大将王武俊。王武俊处处受到提防猜忌,一气之下杀了李惟岳,带着李惟岳的首级投靠了朝廷。
本来帮助李惟岳的魏博节度使田悦,也被朝廷大军围困在自己的地界上,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则病逝,他的儿子李纳暂时掌握军队,但也不敌不过朝廷的军马。胜利似乎近在眼前了。
不过,就在这时,唐德宗做出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决策。唐德宗看到李惟岳的首级后大喜过望,觉得平定叛乱指日可待。唐德宗将成德的土地一分为三,分别让王武俊、张孝忠和康日知三人统领,同时再派朱滔攻打李纳,想要把淄青节度使的权力也一并削弱。
唐德宗以为自己能够一举两得,既分割藩镇势力,又能安抚降将。不过,实际发展却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投降朝廷的王武俊觉得,自己杀了李惟岳,为朝廷立下了头功。如今不但没能接替李惟岳执掌成德藩镇,地位却与其他功劳没自己大的人平起平坐,心中很是不平。
唐中后期藩镇局势图
四、唐德宗出逃长安
朱滔也对朝廷很不满意,他觉得自己打仗没得到多少好处,要是其他藩镇都被削弱,那接下来受威胁的就是自己了。想到这里,王武俊和朱滔联合起来加入叛军,与朝廷抗衡。
如此一来,双方实力来了个大洗牌,更要命的是,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随后加入叛军,几大藩镇联合起来攻城掠地,朝廷一时之间难于抵抗。
为了尽早平叛,唐德宗赶紧调兵增援,其中被征调的就有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领的五千名士兵。因为当时军情紧急,士兵们不得不冒着雨雪前行,他们一路跋涉艰难,来到了长安脚下。
泾原士兵都是知道自己要去战场上搏命,想在出征前得到朝廷丰厚的赏赐,可此时战争损耗太大,朝廷财政难以为继,发不出来多少军饷。五千多名士兵当场翻了脸,索性进攻长安。
唐德宗听闻泾原士兵叛变,被迫逃出长安,暂时驻扎在了兴元府(今陕西汉中)。
四镇之乱又称建中之乱
结论:
建中之乱让唐德宗削弱地方藩镇的尝试失败,从此再不信任藩镇将领,重新启用宦官,由宦官掌握神策军军权,为唐代中晚期宦官乱政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