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孤立与孤独
那么社会孤立与孤独是一回事吗?单身的人不但是孤立的,也是孤独的吗?
河合先生在书中介绍了他在1995年做的调查中的一则“令人震惊的自由式回答”:
75岁的我切身感受到独居生活是寂寞的,悲伤得让人想哭。我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外孙,但是他们很忙,所以很少见面。一个月差不多见3次吧。我希望有人与我住在一起,但是很难实现。因为精神上一直紧张,所以感到疲惫。我想找个身心都能依靠的人。我本来有个儿子的,但不在了,我非常想要一个儿子。70岁时得了脑血栓,之后病倒过3次,所以我非常担心。每天都提心吊胆,一刻也不能放松。想这想那,感觉脑子都要不听使唤了。我觉得自己快要得抑郁症了。我该怎么办呢?请帮帮我吧。
河合先生介绍完这则自由式回答后,写道:“这位女士每个月与女儿见面3次,客观地说,在家人的支持这一点上是具有标准水平以上的生活条件的。”确实,每个月与女儿、外孙见面3次,可以说足够了。女儿也许这样想:“我已经尽力每月去见母亲3次,母亲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女儿的丈夫没有在回答中出现,不知是因为算不上家人,还是已经离婚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女儿很忙碌,说明她可以独立生活。这位女士说儿子已经不在了,在超老龄社会,“高龄逆缘”是极有可能的。女士的回答里没写儿子是什么时候去世的,若是成年之后离世,应该有他的家人(妻子和孩子),但是回答中也没有出现相关信息,大概是其妻子偏重娘家亲属的结果。在丈夫去世后,多数妻子就不会再与丈夫的父母长期保持亲属关系了。
河合先生之所以判定该女性“从客观上看具有标准水平以上的生活条件”,是因为在旁人看来她是幸福的,但是她本人所说的“寂寞”是主观的情绪,就算把客观条件摆出来也解决不了问题。
我在《朝日新闻》周六版的专栏《烦恼熔炉》负责解答读者的提问。如果碰到这样的问题,我该怎么回答好呢?那位女士一个人生活,觉得寂寞、悲伤,或许是因为丈夫去世不久吧?想必这位女士从来没有一个人生活过吧。她希望“有个一起住的人就好了”,比较常见的解决办法是与姐妹同住。但其实一起住了之后也会出现各种问题。她好像希望与女儿以及外孙同住,但是实际上住到一起后,会不得不迎合女儿的节奏,以至于心理得不到休息吧。女儿之所以没有提出一起居住的想法,想必自有她的道理。这位女士还说,“想找一个身心都能依靠的人”,但是在被依靠的人看来,也许会觉得困扰而选择逃走。或许对她来说,丈夫曾是这样的存在,但如若一位成年女性身心两方面都要依靠男性的话,男性也够辛苦的。
换作是我,可能会这样回答:过了一段时间,就会习惯独居生活的。任何生活习惯都是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形成的。不久,你会觉得一个人轻松自在,与别人一起住反而会觉得厌烦。“想这想那,脑子都要不听使唤了”是大脑僵化的信号。那些想了也无济于事的事,就不要再多想了。万一的事等万一发生了的时候再说。70岁得脑血栓,也很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好比各种疾病的巢穴,只能根据情况与疾病和平共处了。如果还是担心的话,不妨找个可以随时联系的主治医生和上门护士。另外,“精神上很紧张”的话,还可以防止老年痴呆呢……
单从数据来看,独居女性受贫困所困,独居男性为社会孤立所扰。如果遭到贫困和孤立的双重打击,那就更糟了。老后生活尚且如此,面对人生最后的旅程就愈发不安了。因为一直以来,老年人的老后生活只有依靠家人这一选择。正因为如此,很多老年人一旦失去了家人,就失去了一切。然而,俗话说得好——有备无患,我们只要凝望老年人的背影,学习如何面对老后生活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