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孔圣人定乾坤
此时的申包胥经过数年的调理,喉咙已经养好,身子的脱水情况大大改善,浑身痒痒的,就等着再次为国出力,梅花二度,做别人做不到的救国大事。一听说楚王要自己去和越人结盟,这是国家头等大事,不敢马虎,马上就答应下来。坐上楚王为他备下的马车,带着金银珠宝慨然赴越。
楚人在越国是不太受欢迎的人,申包胥来到越国后,靠金银珠宝开道,才算见到了越王勾践。勾践一听申包胥的来意,很犹豫。楚国的援助对越国来说十分重要,但和楚国结盟,余悸尚在。楚昭王虽然现在是自己的女婿,未来的楚王就是自己的外孙,按理说,关系还挺紧密的,但楚人的不守信用是天下人的共识,他的这位楚王女婿不靠谱。当年要不是和楚人签订下联合抗吴的“君子协定”,越国就不可能和吴国结仇,正因为听了楚人的唆使,从此吴越干戈不断,国无宁日。后来自己兵败钱塘江、落魄会稽山上,命悬一线,楚人又坐山观虎斗,见死不救,最后自己落得国破家亡、差点抛尸异国他乡的下场。所有不幸都拜楚人所赐,怎么敢轻信申包胥的话呢?越人现在立足才稳、百废待兴,需要别国的援助不假,但更怕战争提前打响。要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听了信申包胥的话而惹火烧身,不就是亡羊未补牢,吃一堑却未长一智?被人家当猴子耍,死了是活该,不会被人天下人同情,只会被天下人嗤笑。
勾践患得患失,不想拒绝,又不敢答应,犹豫不决,这让申包胥如坐针毡。
申包胥临行前在楚昭王面前发过毒誓,不成功便成仁,楚越结盟不成,他就横躺着回家。
申包胥知道勾践是无法下决心和楚国结盟了,只能寄希望在文种和范蠡身上。可是文种去了瓯越,数月后才能回来。越国的两位重臣分工明确,文种主内,范蠡主外,有关两国结盟的大事范蠡比文种更有话语权。何妨对楚国的成见范蠡最有切肤之痛,他是最大的受害者,说服范蠡既往不咎,认清大势,是楚越结盟必须过的坎。
申包胥渴望马上见到范蠡,可是范蠡也不在都城山阴小城中,至于去向,无人得知。申包胥无奈,只好向勾践提出要面见范蠡一面,聆听范蠡的高见。
正好,勾践举棋不定,也想让范蠡最后来定夺楚越结盟之事,于是就让王叔祭养带申包胥去若耶山下的若耶溪畔秘密会见范蠡。
原来范蠡把自己的爱妻西施送出越国后,一直藏在会稽山脉若耶溪边训练水军,他报仇心切,发誓要在五年内重整越国军威,迎回西施,为了达到目的,过的是与世隔绝的生活。
勾践以为暗中带申包胥去见范蠡,绝对秘密,哪里知道早就有人盯上了申包胥。
楚国和越国都是吴国的大仇,对这两个国家的重要大臣伍子胥都派有密探监视。申包胥出使越国,是重大事件,自然有探子盯着。盯着申包胥的探子是个遒人,遒人是周朝设置的最低级的官吏,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使命,每天手摇木铎,奔走在天下市井和穷山僻壤之间,向老百姓传达朝廷的命令,同时又收集民间民歌民俗,上达天听。大圣人孔子之所以能编成《诗经》万古传颂,正是依靠这些遒人不辞艰辛、跋山涉水的收集之功。这些遒人干着神圣的事业,却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几乎以乞讨为食,而且随时有可能暴尸荒原,所以很受人们的敬重,把他们看作做德高望重之人厚礼之,从来不会对他们产生人格怀疑。
监视申包胥的遒人应该算是一个例外,已经“礼崩乐坏”了。他表面上看是镐京周王朝的官吏,其实已经被吴人收买,行走楚越之间,专门为伍子胥收集重要情报。根据情报的质量收受不等的赏金。
这个遒人暗中跟着申包胥从楚国来到越国,千里迢迢一无所获,几乎要打道回府。没想到就在即将放弃的最后一刻,有了惊喜,申包胥把他带到了若耶溪深处的一个大泽里,遒人不但见到了越人的巨大的水军训练基地,而且直接看到了范蠡。范蠡听到申包胥来访,出于礼节,自然要到军营门口亲自迎接。这不,被躲在山林中的遒人看个分明。
这个遒人收获满满,这两大重要发现足以让他的家族脱贫致富,从此不用世袭遒人之职,时刻担心遭暴尸荒原之灾。
遒人的情报当天晚上就快马加鞭到了姑苏城中伍子胥的相国府。
伍子胥大喜过望,这情报太有价值,越国君臣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伍子胥为找到伐越的最好理由欣喜若狂,夜不能眠。第二天天没亮就登上座驾直奔阖闾大城,把范蠡藏在若耶溪秘密练兵的消息在朝廷上公之于众。
伍子胥公布的消息在吴国朝廷上引起了地震。范蠡躲在若耶溪里苦练水军,其险恶用心彰如日月,就是不甘臣服,要向吴人寻仇。越王勾践额头低到脚背,尊严全无,原以为已经心灰意懒彻底躺平,没想到竟然是野兽在进攻前做的屈身动作,目的是倾力一扑,来一招蓄谋已久的偷袭。真是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以貌相!顿时朝堂上喧哗一片、义愤填膺,集体上书吴王发兵伐越,在越国羽翼尚未丰满之前扼杀之,彻底灭了越国,永绝后患。
吴人的愤怒呐喊声太合大王夫差此刻的心境。
夫差对西施的感情投入实在太大,几乎就是整个身心。有投入,一定想回报,万万没想到西施给他的回报竟然是梦呓中的一个名字:范蠡。夫差遭受重创,六内如焚,他的情商实在太高,感情受挫,连正常生活也受干扰,睡觉不香,食肉无味,连上朝廷和大臣对话也常常思想开小差,答非所问。
真是爱之愈深,责之愈切,他对西施已经恨之入骨,只想着用一场血肉横飞的战争来平息心中怒火,用越人的血来洗刷自己的耻辱。可是以前自己是竭力反对灭越的,现在突然变脸,出尔反尔,大臣们一定会向他索求理由。怎么向大臣们交代?总不能说为了一个女人而爆发一场国与国之间的生死战争,传出去贻笑大方,会降低自己霸主身价。夫差正绞尽脑汁寻找的开战借口,没想到竟然主动送上门来,突然间山穷水尽疑无路。
很感谢伍子胥跳出来帮他解决了难题。
夫差岂有含糊的理由?当即在朝堂上拔剑而起,发出雷霆怒吼,砍断座前案几发誓,誓灭越国。他马上命令伍子胥调集吴国人马,做好南下伐越准备。
既然越王勾践忘恩负义不识好歹,给他一条活路不想走,那就成全他,毁他宗庙,灭其宗族,断其根苗,给他来个死无全尸,扬灰挫骨。
伍子胥和夫差关系一下子热乎起来,这对君臣冤家从来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情投意合过,反而把一直和夫差走得更近的伯嚭给疏远了。
凭伯嚭的圆滑,自然不会再坚持惯常的政治主张,也马上临阵倒戈。他也跟着夫差唱起了战歌,坚持认为伐越是最英明的决策。
西施的一句连自己也不知道的梦呓闯了多大的祸,天知地知。
郑旦住在阖闾大城的吴王宫中,就在夫差身边,朝廷上的事迅速传到耳朵里,听说吴国要起兵越国开战,她也是拍手称快,求之不得。她恨不得手提龙渊宝剑加入伐越的吴国大军,手刃杀父仇人勾践和文种。这两人忘恩负义,形同禽兽,自己冒险刺杀吴王夫差,乃是替全体越人复仇的义举,没想到不但没有好报,还落得家破人亡的结局,父亲身首分家。如此大仇不保,被天下人嗤笑,枉为剑侠。
只有西施浑然不觉,她没有听到自己的梦呓。
西施独居在姑苏台旁的越娃馆里,还在为夫差的一去不返而暗自庆幸呢!
因为美人西施的一场梦,吴越大战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时的越国弱不禁风,根本不堪一击,一旦吴国大军压境,灭国是必然的事情。
夫差和伍子胥打着如意算盘,自以为绝不可能失算。
很可惜,俗话说得好,人算不如天算,世上的事不由人、而是由老天爷说了才算。
关键时刻,一位圣人登上了历史舞台,不经意间帮了越国和西施的大忙。
就在西施梦见丈夫范蠡的几天前,远在阖闾大城万里之外齐国都城临淄发生了一起同样天翻地覆的大事件,把一位绝世圣人逼上了绝路,圣人不得不出手自救。
圣人有鬼神莫测的智谋,出手必然是大手笔,一旦出手必然是惊世骇俗、天翻地覆。他这一出手,了不得,不但完全湮灭了这场看似势在必然的吴越战火,而且彻底改变了当时天下诸侯国的生存状态。历史从此改变前进方向,因为掌舵人变了,天下霸主不再是吴王夫差,而是越王勾践。
这样级别的圣人自然只能是孔子。
孔子是大圣人,负不世之才,有道德操守,乃是天地间的良心所在,本不想引起天下大乱,可是有人不识好歹,直接威胁到圣人的切身利益,这就对不起你了。不得不修理你一下。
这个得罪孔圣人的肇事者是齐国的大夫,名叫田恒,他的祖先来自陈国,所以又有人称陈成恒。此人是春秋时期最大的窃国者,“田氏代齐”大业的奠基者,死后其后人尊称他田成子。
田成子的封邑比齐王还要大,半个齐国是他的,财富胜过王室,家里养的姬妾有几百人,而且都是身高七尺以上的美女,自己应付不暇,门客们乘虚而入,他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有个规矩,生下的儿女都得归于他的名下。富得直冒油,还贪得无厌,他一直要都城临淄附近一块叫安平的地方做封地。当时的齐王齐悼公是田成子和盟友鲍牧一起扶植起来的,田成子叫他往左,他就不敢往右,田成子只要有需求,齐悼王没有舍不得给的。可惜下面的大臣不答应,特别是鲍牧,田成子的贪婪已经威胁到同盟者的利益,安平乃是京畿要地,田氏要是控制安平,等于掐住了都城临淄的咽喉,国家命运捏在田成子手里。这些大臣以鲍牧为首,竭力反对。这鲍牧以前和田成子结成同盟,两人曾联合起来灭了掌握齐国国政的高、国两大势力集团,扶植齐悼公上位。没想到这田成子心术不正,能有祸同当,却不能有福同享,胜利果实想一人独占,鲍牧岂肯善罢甘休?盟友渐渐变成了政敌。齐悼公三次下诏赐封,鲍牧为首的大臣们三次否决。田成子如意算盘落空,恼羞成怒,要报复自己的政敌们,如何报复?发动一场战争!动用被国家养着、属于国家财产的军队,去为他田成子争夺土地。
既然不能从齐王手里捞到油水,那就堤内损失堤外补,去找邻近几个诸侯国的晦气,在他们身上剔肉。
仗打输了,损失是齐王的,是国家的;仗打赢了,战果全归入他田成子囊中。何乐不为?
田成子明目张胆假公济私,招式很阴毒,可惜他把晦气鬼给找错了。他要找的晦气鬼竟是齐国的近邻鲁国。
鲁国虽然和齐国国力相差悬殊,只要齐国大军出动,不堪一击,但别忘了鲁国虽弱,但那是藏龙卧虎之地,国中有贤人在。
鲁国是孔子的父母之邦,孔子的历代祖宗都在这里葬着,圣人重迁,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故土,所以后代子孙也必将继续在这里生活下去。要是齐国大军掩杀过来,所过之处必定是玉石俱焚、生灵涂炭、子孙罹难、祖坟不保,很可能连孔子自己都难逃一死。这还了得?中华文明的火炬还没有穿过隧道,就要熄灭在黑暗中。
田成子明火执仗挑起战争,就是为了索取和掠夺,贪得无厌,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他才不管你什么文明的火炬呢!
田成子伐鲁的消息传出来,鲁人惊恐不已,忙着逃难,只有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临危不惧,迅速开始了抗齐救亡行动。
孔子知道这个时候找鲁哀公已经没有用处,圣人推崇的是王道,王道遇到霸道,好像秀才遇到兵。这个时候劝导鲁哀公用贤人能强大国家已经迟了,远水救不了近火。
只有靠自己的个人智慧,方有可能力挽狂澜。
他找来自己的几大弟子商量救亡之策,其中有颜渊、子路、子贡等等。老师学生躲在密室里闭门谢客一天,终于制订出一整套避凶趋吉的“阴谋”——乾坤大挪移。这里的“阴谋”不是贬义词,只是相对于“阳谋”而言,阳谋可以大路朝天走,阴谋则不然,一定要走林荫小道,人迹罕至之处最好。因为一旦曝光,一钱不值。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拯救自己亲爱的祖国,不管阳谋还是阴谋,只要顶用,无论手段有多卑鄙、行为有多肮脏,都属于正义之举。
圣人和他的弟子策划出来的“阴谋”改天换地,威力无比,却只需一个人去执行就足够。派谁去执行,孔子沉默不语。如此艰巨的使命,危险系数很大,生死系于一线,需要自愿。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的身上有孔子希望看到的理想人格。既然是老师平时得到称赞最多的人,关键时刻不能马虎,他第一个站起来请命。孔子一脸严肃,没有任何表示,颜渊是有名的“仁人”,道德操守几臻完美,这样的人怎么能玩“阴谋”呢?绝对不行。
颜渊只好知趣地退下。
于是子路站起来请命。孔子笑起来,子路是个急性子,“好勇力,志伉直”,忠勇双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其本色,玩两面派、煽风点火更是非其所长。
子路见老师摇头,只好愤愤不平退下。
孔子的得意弟子几乎挨了一圈,无人能胜任。
最后子贡站起来请命,孔子这才浑身轻松站了起来,宣布人选敲定,会议结束。
子贡是个全才,文武皆备,黑白通吃。让他去做官,不出数年,坐到了鲁国国相和卫国国相的位置上;让他去经商,不出数月,富可敌国。他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作俑者,是货真价实的“商祖”,而且“利口巧辞,善于雄辩,办事通达”,也是后来战国巧舌如簧的纵横家们的鼻祖。
子贡主动请缨,圣人的乾坤大挪移之计方可保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