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的传说之浣纱遗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5章 嫁祸于人

双方都不敢轻易向对方发起进攻。吴军的优势在于人多势众,装备精良,劣势是人疲马乏,军心涣散,缺乏斗志。越军的优势在于士气高昂,斗志旺盛,劣势是人数远远不及对方,更加上计划只是偷袭,没有打持久战的准备,粮草、装备供应不及。

谁若失去理智抢先渡河发起进攻,必遭巨殃。

勾践为了激怒夫差干出不理智的事情来,命人把太子友押到越军阵前,想让夫差亲眼看到自己的爱子太子友人头落地的那一幕。

勾践的计谋很成功,一看到太子友将遭受屠戮之灾,吴人三军上下呼天抢地、顿足捶胸,哭声震天。太子友是未来的吴王,吴人的明日之星,竟然遭此厄运,跟天塌地陷有什么区别?

可惜还没等越王的刽子手屠刀举起,轮到越人悲催了。

吴王夫差不理睬勾践的激将法,他命人把祭养和他手下的三千“越甲”也五花大绑押到了吴人的阵前,每人身后都站着两名手持石斧的刽子手,你勾践要是敢对我太子动刑,我就对你的小叔和他的三千部卒下手。

这三千人的屠宰现场可比你一个人的刑场震撼多多。

勾践报仇心切,瞌睡打到船外面,这才想起自己还有一支三千人的战车军团被吴人控制着。

五年前吴国伐齐,祭养奉越王之命带着三千越甲助战,此后勾践就失去了他们的消息。当时越国君臣都以为这三千越甲已经被吴人当了炮灰,战死沙场。万万没想到他们竟好好活着,一直留在吴军中服役,几乎参加了吴国对外的每一次战斗,只是旗号换了,打出的是吴字大旗,成了他的吴王夫差的私有资产。

越人偷袭吴国的消息传到耳朵时,祭养和他的三千越甲也在夫差争霸行列中,干的是杀牛宰羊的后勤服务工作,夫差曾想把祭养的三千“越甲”押到野地里坑杀以泄愤,可是被伯嚭和王孙骆劝阻,这不是暴殄天物吗?现在这些“天物”终于派上用场。

看到祭养和三千越甲成了阶下囚,押到阵前行刑,轮到越人哭天抢地。这三千越甲的亲人们就站在江对岸,虽然有好几年没见了,但仔细辨认还是能认出个八分,兄弟父子久别重逢,无不泪流纷纷。就连勾践也忍不住掉泪了。勾践垂泪的对象是祭养,祭养入吴时正当壮年,多年背井离乡的生活,让他饱经风霜,已经双鬓斑白成了一个老头。祭养当年完全是扮演代王而死的角色,为国赴难,可是身为越王却忘恩负义几乎把他遗忘,太不应该。

怎忍心眼睁睁看着自己久违的亲人们被屠杀?吴兵不敢动,反而是越人开始蠢蠢欲动,要纵马过江去救亲人。

范蠡和文种见势不妙,一边整饬军纪,稳住阵脚,一边命人把太子友解绑,送回后营,好生侍候,千万不能虐待。虐待他就等于虐待自己的三千越甲兄弟们,夫差必定要用对等行为加以报复。

事情明摆着,勾践想杀太子友以泄愤的念头只能打消。勾践的心里十分难受,眼看着隐藏了十多年的仇恨的洪流可以势不可挡、一泻千里,却不得不关上闸门。

双方投鼠忌器,手里都有人质。

解决的办法就是签订盟约,互换人质,结束战斗。

吴王夫差提出的条件是双方各自收兵回国,然后互换人质。越王勾践答应了夫差的要求。可是在双方国界线的确定上有不同理解。夫差认为吴越分界线是钱塘江。可是勾践不认可,那是吴越现在的分界线,以前的分界线还应该北移到太湖南岸,那才是吴越真正的国界线。

钱塘江北岸到大湖南岸的大片平原沼泽是鱼米之乡,盛产稻谷和丝绸,财富之源,这是到手的肥肉,夫差当然不能轻易放弃。

双方争执不休,差点谈崩。

后来文种提出解决办法,土地物归原主,为越国所有,但出产的稻谷可作为贡品送给吴国。

夫差明白这是文种在暗讽自己,吴人傻乎乎用越人火中煮过的“超级稻”当种子,颗粒无收,已经贻笑天下,实在是吴人的耻辱。以后吴人还敢收越人的稻谷吗?还有脸面收越人的稻谷吗?

世人不敢嘲笑歹人的奸,却最善嗤笑愚人的蠢。

夫差脸上一阵青一阵白,不过他很有急智,马上开始反击,他宣称只要这块土地上的五彩丝绸当作贡品送给他,其它什么都不要。

制作五彩丝绸是西施的外婆家的独门绝活,其制作技法当嫁妆送给西施,从此流传于世。所以一提起五彩丝绸,就令人想起西施。五彩丝绸就是西施的代名词。夫差这也是在暗讽越人,越人连自己国中第一美女也没能力保护好,拱手送人,还逞什么强?这也是你们越人的奇耻大辱呀!

夫差为了用一句话挽回脸面,回击文种,不惜做出重大牺牲,归还了强占的越人的许多土地。

最后两国的盟约就这样在你嘲我讽和勾心斗角中签下来,各藏机关暗算,却装出皆大欢喜的样子。

只有两个人伤心之至,他们无论如何也装不出笑脸来。

一个是范蠡,一个是伯嚭。

范蠡笑不出来是因为他没有接回西施,夫妻团圆的愿望没有实现。

他原来想说服越王夫差,用太子友去交换西施,可是突然蹦出来祭养和他的三千越甲打乱了他的计划。祭养和他的部下遭遇太凄惨,为国赴难,默默无闻,离乡背井许多年,不知吃了多少苦,最后还要当着亲人的面被屠戮,实在不忍心。所以他在勾践面前无言了。只能在心里向西施说声对不起。他相信只要西施也在现场,亲眼看到祭养和他的三千越甲如此惨状,也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虽然签订了和约,只要西施还在吴国,自己还有一口气在,这吴越之战就不可能结束,这场战争必须要打到西施返越才能算完!范蠡心中暗暗发誓。

伯嚭笑不出来是因为和约一签订,他在钱塘江边的那块被自己经营得很不错、财源滚滚的封地甬之地转眼就没了。伯嚭是聪明人,知道文种奉承自己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甬之地已经和自己缘分到头。

他心里一百个不甘心,他很想阻止吴王夫差在盟约上签字画押,可是他不敢。现在不是关心甬之地之得失的时候,应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注到如何保家护命上来,是谓弃小保大。

伯嚭从夫差的脸上看出来,夫差对他极度不满,君臣朝会时夫差甚至不屑看他一眼。伴君如伴虎,吴王很可能要对他算总账了。

伯嚭非常害怕夫差不知什么时候会派人送来步光之剑,这把臭名昭著的自刎剑上曾沾染过伍子胥的血。心里越想越怕,甚至有逃离吴国、去其他诸侯国寻求发展的念头。可是到哪里去呢?他和伍子胥政见不合、互不相容世人皆知,伍子胥的忠臣大名响彻宇宙,凡是和伍子胥相处不来的人一定人格有问题,何妨伍子胥之死坊间流传是他伯嚭一手促成的,这奸臣的骂名无论如何是躲不开了。

伍子胥之死的反作用来了,伯嚭已经声名狼藉,天下没有一个诸侯国愿意接受他,接受他就是接受亡国之祸。曾经公认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能人伯嚭如今成了烫手山芋,谁都不敢接手。

天下之大,竟无他伯嚭容身之地。

伯嚭走投无路,越想越怕,惶惶不可终日。

伯嚭擅长明哲保身,他的判断很准确,早在夫差在黄池得到越人偷袭姑苏的消息时,夫差就有杀伯嚭之心。只是因为国难当头之际,害怕杀大臣会动摇军心,引起内乱,这才隐忍不发。

越人趁吴王北上争霸来个突然袭击,一夜之间凶相毕露。说明当年伍子胥当年的判断和主张完全是正确的,勾践不死,吴国必亡;而吴王刚愎自用,一直走在歧路上不自知,坚持认为勾践不足为患。伯嚭身为吴国重臣,不但蛊惑吴王在歧路上越走越远,而且想方设法构陷持正确主张的伍子胥。

伯嚭不死,伍子胥之死的罪魁祸首就是他吴王夫差。

现在吴越签订下和约,越军退走,人心初定,吴国朝野开始反思伍子胥被杀这桩陈年旧案,伍子胥被杀似乎就是吴越两国强弱转向的节点。反思的结果自然对吴王夫差极为不利,民间传言难免添油又加醋、是非更简单、褒贬走极端,慢慢伍子胥在传说中成了一个白玉无瑕的完人,犯的罪都是奸臣伯嚭在吴王夫差授意下瞎编的,夫差的昏庸无能,忠奸不辨不言自喻、昭然若揭。

三人成虎,民意汹汹,夫差能感觉到吴王室座下的地面都在颤动,要平民愤,不得不杀人见血,既然自己还不想死,那就不得不找个替罪羊去死。夫差找的第一个替罪羊自然是伯嚭。

夫差吸取了一怒之下仓促逼杀伍子胥的教训,不敢一人作主鲁莽行事,找来公子王孙骆商量对策。

王孙骆一听夫差要杀伯嚭,大惊失色,连忙阻止。

王孙骆说道:“伍子胥和伯嚭是吴国的两大栋梁,大王偏听偏信容不下伍子胥,已经失去了一根栋梁,如今还要把国家唯一的栋梁也毁坏,臣以为吴国的大厦就要倾覆了。”

王孙骆的话讲得很重,吓得夫差顿时目瞪口呆。伯嚭此人虽然心术不正,但王孙骆说他是国家栋梁之材丝毫没有夸张,伯嚭眼下就是吴国不可替代的栋梁。曾经气势如虹、生气勃勃的吴国堕落了,“心术不正”和“国家栋梁”两者不再是水火难容,竟是和睦相处,只有“心术不正”方能成“国家栋梁”,要想成为“国家栋梁”,你就不得不“心术不正”。由此也可见,当时夫差治下的吴国不是一个健康国家,一个健康国家怎么能让心术不正的小人当道呢?而且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当道。

伯嚭既然不能当替罪羊,这就让夫差为难了。

夫差说道:“可是伯嚭不死,难平国人之忿。”

王孙骆明白大王是在找替罪羊,替他自己开脱,心里阵阵恶心。忍不住就有了惩治一下夫差之心。

王孙骆说道:“大王要平民愤很简单,只要取了两个人的脑袋挂在城门上,万事皆休。臣只怕大王不愿意。”

夫差正为找不到比伯嚭更佳的替罪羊而烦恼,一听说王孙骆有办法解决难题,自然兴奋,不假思索问道:“人怨不平,国之大患。只要能平民愤,寡人决不包庇、纵容任何罪人,就算他是寡人最亲近之人。请你说出是哪两个人。”

王孙骆说道:“臣以为,大王只要把西施和郑旦两人的脑袋挂在城墙上,大王的江山可保万年。”

夫差闻言,勃然大怒,喝到:“你王孙骆胆子不小,怎么把寡人当作村野匹夫了?男人在外面吃了亏,回家找老婆出气,乃是懦夫行径。寡人七尺男儿,怎么会干这等下流勾当?寡人这次和越人开战失利,过失全在寡人身上,和寡人的美人们没有任何关系。何妨伍子胥被赐死,和西施、郑旦风牛马不相及,怎么能把罪责推到她们身上?”

王孙骆连连摇头,对夫差说道:“大王走眼了,西施虽然和此案无关,但郑旦难逃干系。伍子胥之死和郑旦不但有关,而且关系甚大。”

王孙骆于是就把郑旦如何发现伍子胥送给鲍牧的密信,又如何人赃俱获把罪证交给伯嚭的经过告知夫差。

夫差如遭雷击,魂魄聚散,僵硬在那里不知所措了。原来如此,郑旦不但和伍子胥案有关,且是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现在明白了,她是为了给父亲抲鱼佬和师父风湖子报仇,才处心积虑收集伍子胥的犯罪证据。她的目的达到了,父仇报了,师仇也报了,却给他吴王留下一副烂摊子,自毁国之干城,落到如今这般民心涣散、国将不国的凄惨境地。都怪自己一时气头上,竟然没有静下心来,把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给梳理清楚,匆忙杀人定案,给了郑旦可乘之机。如今悔之已晚。

夫差回过神来忍不住长叹一声,要是王孙骆把他知道的伍子胥案幕后故事散布到民间,阴谋论必定甚嚣尘上,郑旦一定是受了越王勾践的差遣来离间吴国君臣关系、暗算伍子胥,郑旦就算死上一百回,也难泄吴人之愤。想到自己就要失去自己挚爱之人,夫差面色苍白,冷汗淋漓。

夫差说道:“郑旦和伍子胥有仇,才捅出天大的漏子。但她没有做任何伪证诬陷伍子胥,罪不至死。寡人愿下罪己诏,并给伍子胥以国士之礼重新厚葬。”

夫差几乎是在低声下气哀求王孙骆,他下“罪己诏”把伍子胥被杀的罪责担在自己身上,目的自然是保护郑旦,平息民愤。

王孙骆连连摇头,说道:“如今民怨沸腾,伍子胥惨死,民间人人以为是越人在耍阴谋,国人不见仇人的血怎么肯罢休?大王就算下罪己诏顶什么用?只有杀了西施和郑旦,才能挽回民意。愿大王以江山为重,美色为轻。”

王孙骆得寸进尺的相逼,把夫差逼得无路可走,不觉又恼怒起来。

夫差说道:“郑旦虽有过失,西施又有何错?当年寡人杀伍子胥的时候,西施还力劝留伍子胥一条生路。此事有大夫被离可以作证。你怎么能恩将仇报,让寡人背上滥杀无辜的骂名?”

王孙骆见夫差始终不肯松口杀西施,只能退而求其次,先除掉郑旦再说,日后再找机会收拾西施。不然过了一个晚上,夫差又儿女情长起来,舍不得杀掉郑旦,那就成水中捞月,一无所获。于是赶紧说道:“那就请大王尽快下令赐死郑旦,以平民愤。”

夫差迟疑半天,终于狠心点了点头。

夫差说道:“请给她一个全尸。她是寡人心爱的女人,寡人不忍心让她暴尸城头。”

王孙骆虽然得到的诏令只是杀郑旦,但是他想一劳永逸,把西施和郑旦同时除掉之心还是没死。所以在去越娃馆时,拿着鸡毛当令箭,玩了一个花招,没有直接找郑旦索命,而是去西施宫中宣布了吴王要赐死郑旦的诏令。同时假惺惺为夫差开脱:吴人哀怜忠臣伍子胥屈死,一定要吴王为他报仇雪恨,杀死郑旦和西施两个越女,实在是所有吴人的共同呼声,可是吴王不忍心一下子失去两大美人,迟疑再三只能两选其一,可让谁去死?左右为难,两人都是他的心爱。只能让卜者烧龟甲说话,最后龟甲的裂缝显示郑旦在劫难逃。

王孙骆的话假中有真,真中有假,玩阴谋玩到极致,他的目的很明确,是让西施代郑旦去死,你们不是生死姐妹吗?郑旦几次救过西施的命,现在是西施回报的时候。西施兰质蕙心,情深意重,很可能会代郑旦去死。王孙骆有如意算盘,只要西施一死,不怕你郑旦还能活着。西施是无过受死,郑旦完全是罪有应得。

王孙骆生性厚道,是一个讲仁义的人,本不是一个阴谋家,可是越人不断玩阴谋诡计算计吴人,最后玩到用超级稻害死无数吴人,他的心理不平衡了,为什么不能以其道还治其人之身?就像孔夫子是一个讲仁义道德的人,可一旦把他逼到家欲破国欲亡的绝境,还能不用搅乱天下的阴谋吗?人心之恶是被逼出来的,一旦走到绝处,好人也马上会堕落,变成歹毒的阴谋家。

西施果然上当,不过她是主动上当。西施是一个千年一遇的大美人,造物钟爱于她,同时给了她一颗远远超越寻常女人的玲珑心,岂能不知王孙骆想让自己死的阴谋?

之所以愿意上当,是因为郑旦实在不能死,她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小鸬鹚,小鸬鹚在王孙骆进来那会刚刚离开她的怀抱去院子里玩耍,自己怀里小鸬鹚的余温尚存,她怎么忍心小鸬鹚失去母亲成为没人疼的孤儿呢?

太恐怖了,不敢想象。

既然她和郑旦只有一人能活着,她愿意把机会留给郑旦,愿她们母女安康。

至于和丈夫范蠡的誓约,只能等来世履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