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郑芝龙降清
隆武帝遇害,郑芝龙不战而退守安平,整个福建战局陷入群龙无首的瘫痪状态之中。清军在未遭遇多大阻力的情况下,于九月十九日攻占福州,之后,清军统帅博洛派遣韩固山率军南下,连续攻占兴化、泉州、漳州等府,福建的南明守军兵败如山倒,到了十一月份,除了郑芝龙的老巢安平以及福建沿海的一些岛屿之外,其余地区全部落入清军之手。整个福建战役中,南明军队共计有六万八千五百人投降清军。
郑芝龙既不战,也不降,他还拥有五百艘战船,十余万军队龟缩在沿海一些地区以及岛屿,仍然有很强的实力,他之所以不投降,是要博取更多的政治资本。对于郑芝龙这支军队,博洛也不敢小视,因为郑芝龙的军队与其他明军不同,是以海军为主,一旦在陆上打不赢清军,郑芝龙仍然可以凭借舟船的优势,逍遥于海上,对清军始终会构成很大的威胁,所以博洛下定决心要招降郑芝龙。
韩固山的清军在攻占泉州、漳州后,威逼郑芝龙的老巢安平。郑芝龙非常愤怒,他认为自己将军队撤出仙霞关,就是为清军顺利进军福建、擒杀隆武帝立下大功,清军非但不报答,还兵逼安平,郑芝龙说:“我惧以立王为罪耳,既招我,何相逼也。”立王为罪,指的是拥立隆武帝,担心清廷因为这件事而怪罪于他。
博洛便假惺惺地斥责了韩固山,并且命令清军退兵三十里,然后写了一封亲笔信,派明降将郭必昌转交给郑芝龙,信中写道:“吾所以重将军者,以将军能立唐王藩也。人臣事主,苟有可为,必竭其力。力尽不胜天,则投明而事,乘时建功,此豪杰事也。若将军不辅主,吾何用将军哉?且两粤未平,今铸闽粤总督印以相待。”
其实博洛何尝不知,郑芝龙对待隆武帝怎么是\"竭尽其力\"呢?不过是说得动听一点,打消郑芝龙的戒备心,又以闽粤总督之职相诱,郑芝龙本来就无意抗清,剃发不剃发对他也无所谓,他最重视的就是有没有实权。至于博洛是否会兑现他的承诺呢?这就需要赌一赌了,就象当年他接受招抚时与明朝政府的赌局一样。
对于博洛的这封信,郑芝龙异常兴奋,他相信自己有实力作为后盾,即便是改朝换代,他仍然是官场的不倒翁,他决意向清军投降,便派人与郭必昌一同抵达福州,向博洛递交请降书。
郑成功得知父亲准备投降清军的消息,大吃一惊,赶紧赶到父亲那儿,劝说道:“吾父总握重权,未可轻为转念。以儿细度,闽粤之地,不比北方得任意驰驱。若凭高恃险,设伏以御,虽有百万,恐一旦亦难飞过。收拾人心,以固其本,大开海道,兴贩各港,以足其饷,然后选将练兵,号召天下,进取不难矣。”
日后郑成功以自己实践证明了这个军事主张的正确性,但是多年的富贵生涯,早使郑芝龙丧失了早年的进取精神,对他来说,保住富贵才是最重要的。郑芝龙对儿子严厉地呵斥道:“稚子妄谈!不知天时时势,夫以天堑之隔,四镇雄兵且不能拒敌,何况偏安一隅。倘画虎不成,岂不类狗乎?”
为什么大明帝国会败得如此之惨?郑成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崇祯一朝时,“我朝委系无人,文臣弄权,一旦冰裂瓦解,酿成煤山之惨。”而对于弘光的南明政权,有着长江天险,又为什么迅速崩垮呢?”迨至南都,非长江失恃,细察其故,君实非戡乱之君,臣又多庸碌之辈,遂使天下英雄饮恨,天堑难凭也。”郑成功再次劝说父亲,“吾父若藉其崎岖,扼其险要,则地利尚在,人心可收也。”
郑成功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可惜此时的郑芝龙心在不此,巴不得早日投降,以免清廷反悔,他居然把自己的行为称为豪杰之所为,教训郑成功说:“知时务者为俊杰,今招我重我,就之必礼我。苟与争锋,一旦失利,摇尾乞怜,那时追悔莫及。竖子渺视,惧毋多谈。”
面对顽固的父亲,郑成功无法说服,只是跪下身上,拉着父亲的衣服,泪流满面地说:“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离山则失其威,脱渊则登时困杀。吾父当三思而行。”
郑芝龙听得耳朵快生茧了,很不耐烦,气乎乎地拂袖而去,郑成功只得悻悻而出。
郑芝龙没有发现,其实在郑家军内部,反对降清的势力是很大的。虽然郑家军在隆武小朝廷中阴奉阳违,处处制肘隆武帝,但包括郑鸿逵、郑彩在内的高级将领,虽然都抱有割据一方的私心,但是并没有想要投降清军,这支由海盗军演变而来的军队,并不象其他的南明军队那么没有战斗力。
神情恍惚的郑成功在劝父不成后,离开家,正好在半路上遇到叔父郑鸿逵,郑成功便将与父亲的谈话内容告诉了叔父。在郑成功的叔父中,郑鸿逵一直是最关心他的一个。在听完郑成功的话之后,郑鸿逵心里很佩服他这个侄子的远见与胆量,他认为大哥郑芝龙是那种立下决心便不会轻易更改的人,便建议郑成功先带着一支军队,乘船到金门岛,静观事态的发展,郑成功听从叔父的主意,秘密率一部分水师离开安平。
郑鸿逵入见郑芝龙后,郑芝龙还一脸的不高兴,见弟弟前来,不由得骂起郑成功少年狂妄轻躁,不识时务始末。谁知郑鸿逵竟然与郑成功一样,也规劝自己兄长说:“夫人生天地间,如朝露耳,能建功立业,垂名异世,则亦时不可失也。吾兄当国难之际,位极人臣,时事不可为,则弟亦不敢虚鼓唇舌。况兄尚带甲数十万,舳舻塞海,饷粮充足,辅其君以号召天下,豪杰自当响应,何必委身于人,此弟深为兄长所不取也。”
郑芝龙见郑鸿逵与郑成功一个鼻孔出气,拂然答道:“吾弟所言,眼前之事,非长途计耳。甲申之变,天下鼎沸,亦秦失其鹿,故大清得而逐之,业已三分有二。若以小丈夫之气,振一旅之兵而敌天下兵,恐自不量力也。不如乘其招我,全军归诚,正弃暗投明,择主而事。古来豪杰,往往有行之者。大清正未必忍相弃耳。”仍然坚持认为自己的投降主张是正确无误的,不过以后他会发现,他所谓的\"弃暗投明\"会给他带来怎样的灾难性结局。
既然无法说服兄长,郑鸿逵只能提醒兄长:“既吾兄志决,亦不可不为之虑。”郑芝龙不以为然地说:“人以诚心待我,我即以诚心应之,何疑焉?”
几天后,郑芝龙带着五百名士兵,启程前往福州,与博洛会晤。他可能不会想到,这次的赌局他将全盘皆输,为了表示自己投降的诚意,他还准备带上长子郑成功,但是郑成功已经潜往金门岛。郑芝龙十分生气,派人到金门岛,要求郑成功立即返回安平,一同前往福州,郑成功在劝说父亲失败之后,他已经暗下决心与父亲断绝关系了,他毫不客气地写了一封回信,其中写道:“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父不听儿言,后倘有不测,儿只有缟素而已。”
郑芝龙接到回信后,大骂郑成功是个逆子,满纸狂悖之言,既然无法召回郑成功,郑芝龙只得带上自己的另一个儿子郑渡前往会晤博洛。
博洛是努尔哈赤的孙子,他命令文武官员在福州城的效外迎接郑芝龙的到来,并且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招待郑芝龙。博洛握着郑芝龙的手,假惺惺的感慨见见恨晚,郑芝龙有些受宠若惊,他赶紧向博洛请罪,请求清廷可以赦免他拥立隆武帝的罪过。博洛安慰他说:“足见将军之经权有方,可为则为之,不可为则择主而事。况两粤未平,海滨之地,非仗将军熟识,未可一旦而奏虏功。今日得见,实朝廷之福,将军休疑虑焉。”为了打消郑芝龙的疑虑,博洛与郑芝龙折箭立誓。
郑芝龙大喜,立即向博洛顿首称谢,并且剃发投降,他满以为只要一投降,闽粤总督的头衔就可到手,换了江山,换了帝王,可他还是割据一方的实力派军阀。可是有一件事,郑芝龙完全想错了,博洛虽然表面上装作很大度的样子,其实对郑芝龙是很不放心的。
在博洛看来,郑芝龙完全是个投机分子,狡诈多变,首鼠两端,特别是这次他前往福州投降,只带了五百人,并没有全军一起投降,所以博洛判断郑芝龙是心怀异志,此行的目的是探测满清方面的态度,为预防不测,最好的方法是将他挟持到BJ,这样一来,郑家军群龙无首,而且可以郑芝龙的生命来胁迫郑氏部将的归降。
郑芝龙抵达福州后的第三天夜里,博洛突然宣布拔营返回BJ,同时命令郑芝龙随军北上。郑芝龙大吃一惊,只要离开福建,脱离了军队,他就一文不名了,更谈不上什么闽粤总督的头衔了,看来自己是中了狡诈的博洛的诡计了,他只要想方设法离开清营,可是清军防卫严密,根本没有机会可逃跑。郑芝龙决心利用最后一个机会,他对博洛说:“北上面君,本芝龙本愿,但子弟多不肖,今拥兵海上,倘有不测,奈何?”
博洛根本就不会相信郑芝龙的话,他一眼看穿了郑芝龙无非想找上理由逃回安平,便回答说:“此与尔无与,亦非吾所虑也。”他拿来纸笔,让郑芝龙当面写了几封信,用以劝降郑家军的主要将领。郑芝龙此时是虎失威、鱼失水,恁他是一代豪雄,现在也只能成为砧上的任人宰割的肉了。
郑成功在接到父亲的书信后,当即回复一札,写道:“今既不能匡君于难,致宗社堕地,何忍背恩求生,反颜他事乎?大人不顾大义,不念宗祠,投身虎口,事未可知。赵武、伍员之事,古人每图其大者,唯大人努力自爱,勿以成功为念。”这封信实在是饱含血泪,既是对父亲的批评,也是对此遭遇的痛惜。
虽然郑成功拒绝投降,但郑芝龙的部将,包括施天福、洪习山、黄廷、施郎等人都放下武器,向清军投降,总计投降的人数多达十一万三千人,庞大的郑家私人军队,在旦夕之间便瓦解了。与郑成功同样拒绝投降清军的,还是踞守厦门的郑彩,金门的郑鸿逵以及南澳的陈豹等人。
郑芝龙被迫追随博洛抵BJ,清军对他严密看防,实际是将他软禁,从此他失去了自由,这位海上枭雄,再没有任何机会东山再起,但清廷还要利用他作为与郑氏残余力量谈判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