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唐朝的那些事(九)
第七幕李渊的谋略
在史书记载中,李渊给人的感觉普遍是为人老实,能力一般,和他的儿子李世民相比差距不是一点点。
但与同时期共同创业的李密、王世充、窦建德等相比,李渊这个小老头子还是很有谋略的。
谋略一:善于统筹谋划,未雨绸缪。计划是行动的先导,李渊深知此道。虽然一早还看不太清形势,但李渊老早就嘱咐大儿子李建成在河东地区(现山西区域)“潜结英俊”,二儿子李世民在晋阳暗中结交豪杰,招纳逃亡之人,网罗各种人才。为唐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刘文静,本来是晋阳的县令,后来因为和李密有姻亲关系受到牵连,被隋炀帝杨广下旨关进了大牢。李世民知道刘文静是个人才,特意跑去狱中探望,并向他询问对时局的看法。刘文静认为,现在李密在东面围攻洛阳,隋炀帝杨广困在扬州,各地造反不断,迫切需要真主出现号令天下。现在老百姓都逃到太原城来躲避战乱,我在这里当了十来年县令,认识很多英雄豪杰,只要领导有需要,我可以召集10万之众。你的父亲也有几万兵马,届时一声令下,谁敢不从?现在天下大乱,我们如乘虚入关,不到半年,帝业可成(《旧唐书》:文静曰:“今李密长围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贼连州郡、小盗阻泽山者,万数矣,但须真主驱驾取之。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太原百姓避盗贼者,皆入此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复且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
刘文静虽然职位不高,但看问题确实清晰透彻,历史的演变也却如其所预见,李渊不到半年就取得了成功。
伟人和平常人的区别,就在于在关键时刻,伟人能拨开重重迷雾看清历史的脉络和事情发展的走向。平常人一般受困于权财酒色,失去了辨别的能力。
李密、王世充等人最后的失败不也就在于此吗?
同时,李渊也深知要想革命成功,必先清除内奸。李渊部队里的内奸就是朝廷派过来的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李渊的一举一动都会随时上报给杨广。如何拔除这两个钉子而不惊动杨广,摆在李渊面前的一道难题。
李渊想到了去除内奸最好的一招,就是通敌谋反。
617年5月15日,李渊正与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议事,突然,刘文静带着一个叫刘政会的参谋长(太原鹰扬府司马)进来说有密事禀告。
李渊佯装不解,问:“何事?”
刘政会答:“有人通敌要谋反。”
李渊问道:“何人?王威、君雅你们去查查。”
刘政会急忙说:“不可不可,我告发的谋反之人正是副留守,因此只能告诉唐公你一人。”
高君雅一听就明白了,这是有人要嫁祸于我,气得破口大骂。
但,到了这个时候说什么都已经晚了,虽然没有直接通敌谋反的证据,但既然有人证,先关起来慢慢审查再说。
于是,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就被关进大牢等候处理。
事情还真巧,没过几天,突厥突然侵犯晋阳(太原),骑兵都已经攻到了城外,形势非常紧急。
好在李渊机智,夜里偷偷派少量部队出城,到了白天张旗鸣鼓而来,让突厥以为是援军赶到,慌慌张张抢掠一通后遁走。
王威和高君雅私通突厥准备谋反的罪名就这样被做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