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书画大家是石痴
米芾听江石、林石有心请教,便继续讲起来:“‘其漏’,是指观赏石,体态玲珑,溶洞贯通;石体嶙峋,连环透空。漏中见灵,灵现隽智;智有乖巧,玲珑透空。变化多势,灵气十足;瞬息多变,灵气游动。奔飞之势,旋律之韵;节奏谦和,乖巧灵通。石不能言最可人,这样的石头,体现灵气。”米芾说到这里,从衣袖中取出一块歪歪扭扭的石头,点燃一支香火,对着石头下方,一会,林石、江石看见了烟气从下面升腾到石头上面,烟雾缭绕。
接着,米芾又讲:“‘其皱’,是指观赏石,体态起伏,时隐时现;石体凹凸,若明若暗。皱中见变,变中有态;态现神秘,形态怪异。怪中有格,异中见韵;起伏不平,节奏鲜明。明暗旋律,无形有形;或在神秘,或见敦厚。总体上给人以变中见异、藏龙卧虎的感觉。这样的石头特征,体现变幻莫测。”米芾说到这里,指着刚才他跪拜的怪石,描述里一番。江石、林石,感觉有了一些感悟。米芾继续讲述:“‘其透’,是指观赏石,玲珑剔透,表里如一;纹理纵横,石质细腻。石色斑斓,光泽夺目;透中见深,透中见光。洁净淡雅,怡然天趣;色彩斑斓,光泽夺目。石质细腻,淳朴刚毅;纹理纵横,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表里洁净,神采单纯。总之,给人一览无余的效果,却体现着丰富的内涵神韵。”
这个时候,米芾听见有人喊:“米大人,我们送一块怪石请您鉴赏。”米芾离开他们里,唐生师父出现在江石、林石面前,唐生对林石介绍说,我虽然是唐伯虎后人,但是,我对米芾的诗、书、画、收藏成就十分推崇。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芈,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谪居润州,现江苏镇江,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他是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诗帖》等。米芾所书《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是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米芾能诗文,精鉴别,擅书画。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尤工行、草,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山水画师法董源,然别出新意,多以水墨点染,重意趣不求工细,世称“米氏云山”。喜蓄金石古器,尤嗜奇石。著作有《宝晋英光集》《画史》《书史》《宝晋待访录》等。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
米芾作为北宋著名的画家,处在一个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米芾在山水画上成就最大,但他不喜欢危峰高耸、层峦叠嶂的北方山水,更欣赏的是江南水乡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风貌;所以,米芾在艺术风格里追求的是自然。他所创造的“米氏云山”都是信笔作来,烟云掩映。米芾的绘画,源出董源。董氏的绘画,多写江南山色,米芾已有的评述,都是从整体气氛着眼的,但米芾并没有从中寻找适合表达的东西。
米芾讲究“不取工细,意似便已”,他虽有临摹“至乱真不可辨”的本领,却更热衷于“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通过一番选择,米芾找到董源所用的“点”。本来,董源的“点”是披麻皴的辅助因素,服从于表现自然质地的需要,点与其他造型手段,一起构成了某种写意的整体气氛;在巨然的笔下,尤其是山头的焦墨点苔,使笔墨本身具有了某种独立意味的写意效果。董、巨的点都有受制于造型目的的性质。在二米的笔下,点已几乎成为造型的全部,且有了相当程度的写意性。
米芾除书法达水准极高,其书论也颇多。在书法理论上,尤其是对草书理论上极力反对唐朝书法尚法循规的法度,过分注重魏晋平淡天真,崇尚二王的法度。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他推崇米芾,从唐伯虎的书法里,可以看得出来,他研读过米芾的诗书画。唐生说到这里,林石听见有人在喊:“林石。”林石揉了一下眼睛,醒了过来,他看见唐生师父出现在面前。唐生师父说:“你刚才梦见米芾老前辈了。”林石惊讶地望着唐生师父:“唐生师父,你怎么知道?”唐生说:“我听见你在梦话里喊:‘米芾老前辈到哪里去了’。”
江石说,一些古代文人,喜欢赏石。《山海经》中记录了百余处矿物奇石的产地。春秋时期孔子又将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便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更将奇石作为不离不弃的陪伴,“明月宝璐”嵌为帽饰,“昆仑玉英”佩为衣饰,玉石制为车轮,玉石精粉磨成干粮,最后竟抱石投江,真与石相随终身了。东晋末期,诗人陶渊明归返田园以后,耕作赏菊,赋诗为乐,闲暇之时,把酒东篱,身边有巨石如砥、纵横丈余,相传他每醉喜欢坐卧石头上,觉此石有醒脑提神之功效,便郑重其事地名之为“醒石”,因此,被奉为开创赏石先河的鼻祖。后世程师孟曾为诗云:“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尽写旖旎风流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