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扇子记忆真难忘
梦幻青春机器人读完这篇散文,刘园、黄平、江石、沈早晨的眼眶湿润了,江石说:“太感人了,我现在都是用手机发短信,用微信问好,没有写信了,但是,我对写信问好还是记忆尤新。”
梦幻青春机器人手机发声了:“我现在朗读作家荆洪的散文《扇子记忆真难忘》。”
——2023年7月的一天,我来到河南洛阳洛邑古城景区旅游。景区里面的商铺出售各种扇子,有折扇,圆形的绸布扇。这些扇子上,画着花鸟、山水,印着唐宋文人的诗词书法,一些游客纷纷买扇子,我也买了一把折扇。扇子摇动,驱赶夏日的炎热,还可以作为照相留念的道具。我不由想起自己当年去杭州,曾经买了多把绸布扇子,作为送给亲友的文化礼品。我之所以喜欢在景区买扇子,对扇子情有独钟。这是我觉得,扇子工艺品是文化旅游的见证,扇子也是审美载体与传统文化载体,可以勾起美丽的时光记忆。
扇子是夏令必备之物。六十年代,电扇空调没有普及,武汉的家家户户都有扇子,因为市民纳凉靠扇子。武汉有句俗话:“夏天天气热,扇子离不得。”六七十年代酷夏的夜晚,我们可以看见这样的景象,武汉家家户户将竹床搁在街头巷尾纳凉,人人手上几乎都有一把扇子。我住在汉正街,我看见姑娘伢、儿子伢,一个个手中拿着扇子,蹬在竹床后面捉迷藏。邻居大人们,有的手捏折扇,有的手握芭蕉扇,有的晃动丝绸扇,有的轻摇鹅毛扇,形成了一道美丽的扇子风景线。
当年的晚上,人们散步,习惯拿起扇子,走两步,扇一下,边走边扇。忽然晚上天下起小雨,人们习惯地用扇子搁在头上挡雨。夏天,去街上商店买东西,也是摇着扇子去,用扇子送凉风与遮阳光。
汉正街的邻居王太婆习惯手拿丝绸扇子,边扇边讲述《聊斋》的故事,好像故事藏在扇子里。李大爷习惯用纸折扇,一边摇一边唱着京戏,扇子一张一合,好似戏曲融合在扇子里。我母亲一边摇手中的鹅毛扇,一边磕着瓜子。我父亲坐在竹床上,手中的芭蕉扇慢慢地摇,边摇边品尝着杯子里的绿茶。
亲情在扇子上传递春风。芭蕉扇扇去人身上的热气,扇干人身上的汗水,扇走叮人的蚊子。我在幼儿时期,躺在摇篮里,是爷爷奶奶用芭蕉扇给我扇去身上细汗。我是小学四年级时,我得了肠炎,躺在竹床上,汗如雨下。母亲用芭蕉扇给我扇出一阵阵春风般的凉爽。我睡着了,蚊子来叮咬我,是母亲用芭蕉扇给我驱赶蚊子。我母亲手中的扇子是芭蕉扇,不知道用了多少年,色彩已经泛黄,有的地方已经破旧,母亲用白布缝合线条。
扇子是引风用品。武汉人用煤气应该是在七十年代后期。五六十年代,家家户户都是用煤炭炉子。街坊邻居用木柴点燃煤炭炉,扇子在手上不离不弃,扇子摇动送风。浓郁炊烟变轻烟,暗红煤炭泛火红。
记得一个酷夏的一天,我去理发店理发,发现五六个顾客坐在理发椅上,几个理发师在忙碌。理发店里没有空调,连电扇也没有,却有一阵阵的凉风。原来,这理发店里屋顶,吊着一个半个床单大小的帆布扇,一个学徒在理发店的一个角落里,用绳子扯动悬挂的帆布大扇,给顾客扇来一阵阵凉风,给顾客扇来一波波秋风似的凉爽。
难忘邻居徐老先生手中的折扇,随手一挥,扇子撑开,随手一挥,扇子收拢。几个青年羡慕老先生的扇子戏法,学着挥手,把折扇打开,学着挥手,把扇子收拢。有的少女将扇子作为道具,翩翩起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感受扇子的飘逸风韵。
美术学院的宋效民教授是个喜欢画各种扇子的画家,记得他对我说过各种扇子的来历与特点。我想,很多绘画图书里都能看到扇子的身影。其中最经典的是名著吴承恩的《西游记》“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一把蒲扇的神奇,留给人们无尽的回味和快乐。芭蕉扇在西游记中出现过数次,在平顶山,太上老君用来扇火的宝物,被金、银二童盗来做法宝。在金兜山,太上老君用芭蕉扇降服青牛。在火焰山,铁扇公主用宝扇扇灭山火,迎来清凉世界。
美术学院副教授张慧与吴蓓,在海南文创工艺品课题研究中,挖掘扇子文化内涵。张慧说,芭蕉扇又叫蒲扇、葵扇、蒲葵扇。这种扇轻便风大,价格低廉,从古到今人们都喜欢用它。蒲葵是多年生的热带和亚热带常绿乔木,葵扇由其叶加工制成。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用品中,芭蕉扇曾是国人纳凉不可缺少的物品。
扇子的种类,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团扇、折扇、绢宫扇、泥金扇、黑纸扇、檀香扇等等。制扇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江苏苏州檀香扇,浙江杭州王星记扇子、重庆荣昌折扇、四川自贡龚扇、广东新会葵扇、湖州羽毛扇。中国传统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集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扇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历史上最早的扇子是古代埃及第4王朝宫廷使用的皇室礼仪扇,距今4500多年,埃及出土的礼仪扇和鸵鸟毛象牙杆礼仪扇,距今3300年。
中国传统的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来挡阳光送凉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以木曰扉,以苇曰扇”,最早的扇子是用苇做成的权力象征物,扇子起初的功能,并不是完全用来纳凉,比方,统治阶级将扇子作为彰显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
因扇子多见于皇宫中,所以扇子又叫“宫扇”。隋唐之后,羽扇与纨扇大量出现,而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在这一时期,与扇子有关的诗词大量出现,像李峤的《扇》,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咏破扇》等等。古代文人墨客要是手中无扇,就显得手足无措,缺乏文人的优雅品位。据考证,明清时期,文人墨客,踏入仕途的官员,甚至是社会底层的老百姓,都喜欢摇扇展示风雅。
吴蓓说,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还有棕榈叶、槟榔叶、麦秆、蒲草等材料,也能编成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致,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
张慧说,中国古代的匠师制造扇子,用竹子做扇子的骨架,粘上宣纸,点缀书画传统艺术特色。精致的折扇,扇骨上,以名贵的湘妃竹、棕竹取代桧木、白松木;两旁的扇柄雕刻诗词字画,宣纸扇面上题词作画,扇头下玉器扇坠,提高了折扇的艺术价值。
我则说,文人墨客喜欢扇子,尤其喜欢折扇,这折扇有丝绸的,有纸质的,文人们将扇子作为诗文书画的载体。文人在折扇上大笔写意山水园林,文人在折扇上工笔描绘花鸟虫鱼;文人在折扇上书写诗词文赋,文人在折扇上挥毫留下书法神韵。人们用扇子怀旧,扇子可以记住乡愁;人们将扇子作为工艺品,扇子富有令人难以忘怀的文化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