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狂潮:从文人不得做官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4章 各有心思

当然除了韩震山之外,太平军里还有不少出色的军人。

比如柳元化,只是这小子现在是骑兵营的营长,是萧云特意挑选的骑兵指挥官。

重要性丝毫不比团长差。

二人离开之后,萧云就准备去骑兵营安排一下。

然而,刚要离开会议室,萧宏远走了进来。

看其脸色平静,萧云觉得应该不是什么大事,随意问道:“怎么?”

“鞑子打到京城了。”

萧云一愣,这么快?

虽然他提前知道这件事会发生,但根本不清楚鞑子入侵的具体时间。

而萧云不知道的是,事实上,黄太吉十一月初就到达大明边境。

直至十一月二十,兵临城下,事态才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这对萧云影响不大,反而帮了一个小忙,至少帮他圆了谎。

所以萧云的心情很好,说道:“那正好,等解决了这边的事情,我要亲自去会一会鞑子。”萧云随意的说着。

“骑兵营?”萧宏远这才明白为什么这段时间萧云对骑兵营这么上心。

不过有必要如此的深入险地么?要知道他们的对手可不止有鞑子。

于是想要劝几句,然而还未开口,就听对方十分自信的说道:“别担心,有了骑兵对我来说,就是不死的护身符。”

虽然不信什么不死的护身符,但萧宏远也知道自己劝不住,最后也只能拱拱手离开了。

这倒不是萧云吹牛,骑兵的优势就是速度,在没有预设战场的情况下,很难有什么敌人能对他们造成伤害。

又不是打算攻城略地,加上如此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即便遇到强敌也能进退自如。

况且萧云本来就有带队的天赋,穿越前什么大杀器没见过。

相比于萧云的从容,有些人的日子就难熬了。

且不说京城那个噤若寒蝉的小皇帝。

南京深宅大院里的钱士昇此时早已经是面如死灰。

连日来的忧心忡忡和心存侥幸,终于在鞑子围城的那一刻彻底绝望。

“老爷,您怎么了?没事吧?”

阿福担心的看着自家老爷,也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事。

钱士昇将厅内的下人都喝退了,颓然道:

“阿福啊,将与京城和辽东那边的联系断了吧,有什么往来的书信都去烧了。”

“老爷您不记得了吗?辽东那边从来都没有书信来往过。”管家阿福小心的提醒着。

听到管家的提醒,钱士昇拍拍额头:“瞧我这记性,我都给气糊涂了。”

“老爷,谁又惹你生气了?”阿福小心的问着,

事到如今,钱士昇也没必要再隐瞒了,过些日子估计就天下皆知了,咬着牙,愤然道:“除了咱们的袁督师还能有谁?鞑子都到京城城下了!他到底怎么搞得,之前老夫都提醒过他盯着鞑子。怎么会出这种纰漏,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鞑子入关了?”阿福有些发愣,“他们怎么敢打京城?那京城会不会出事啊?”

“不可能!京城固若金汤,岂是那些野人能撼动的,我看他们这是来要袁蛮子的命啊。可恶的袁蛮子,害得老夫损失惨重,多年谋划毁于一旦,这次阁老恐怕也要受牵连。”

钱士昇有这样的反应也不奇怪,朝堂斗争对他们来说永远是明牌游戏,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也只有小皇帝才是两眼一抹黑。

他们好像从来没有在意过鞑子,即便此时京城被围。

钱士昇想到的只有周延儒等人的反击。

袁崇焕没救了,但游戏还是得玩下去。

短暂的发泄之后,钱士昇也平静了下来,淡淡的吩咐道:“阿福,备轿!”

…………

相比于士大夫们的“运筹帷幄”,身为登莱总兵的张可大就单纯了很多。

娇妻美妾环绕之中,也有些许惆怅。

他现在手里握着两份急报,一份是来自京城要求进京勤王的旨意,一份是莱阳县城被闻香教反贼围攻的求援文书。

一会儿瞅瞅这个,一会儿瞅瞅那个,突然间张可大乐了。

不偏不倚的一个急报亲了一口!

连平时的莺声燕语也没有它们可人儿!

这是麻烦吗?当然不可能!

这他娘的就是送上门的军功啊!

一来还是两份儿,老张家祖坟冒青烟了。

“来人呐!吩咐下去,明天整军出营!”

说完,张可大将急报随意一扔,然后左拥右抱的走进内堂。

又是一番征战……

…………

萧云从会议室出来之后,直奔骑兵营。

既然想要会会鞑子,自然就需要嘱咐一番。

这一晚上,整个宁津区域都开始忙碌了起来。

第二天早上,

太平岛上的生活区内,王老汉一大早起来就收拾包裹,然后就哼着小调走了出来。

“哟,老王,你这是干啥去?”说话的是原来住在村里的邻居。

搬到太平岛上的这两个月,相熟的人还是住在一起。

这两个月的改变,让王老汉变得精神了许多,现在见到熟人,也愿意多聊几句:“昨天开会不是说了吗?明天就要去海阳所那边,也不知道要去多久。今天先去所城里看看孙子孙女。”

“诶?老王。不是说你不用去吗?你家里还有两个孩子。”邻居有些好奇。

“两个孩子都在城里住着。这不愁吃不愁穿的,也用不着我。”老王乐呵呵的解释,“当初两个娃子都快饿死了,要不是太平军来了,咱哪能有今天啊。趁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动,跟着出把力。”

一提起太平军,邻居的表情也变得兴奋起来,“是啊,把那些该死的官老爷都关起来了,穷人才有好日子过。要不是婆娘怀了娃,俺也想去。”

这年头其实很少有故土难离的情怀,活不下去的人就开始逃难,整家,整村的逃难。

胶东这一块的村子,大都是逃难来的。

早点儿的,像萧云老家的村子也才万历年间搬过来的。

所以太平军的一些安排,几乎没有什么人反对。

甚至要求孩子上学,也没有意见。

看着孩子们能住到高墙围起来的所城里,都巴不得往里送!

这年头人活的就是个传承,就是个念想,否则谁他娘的遭这罪。

萧云有时候都觉得,所谓的皇权不下乡,大概只是也为了眼不见为净吧!